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哀

物哀

物哀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9篇、专利文献909254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北方文学(下旬刊)等; 物哀的相关文献由487位作者贡献,包括雷芳、王向远、刘娟等。

物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909254 占比:99.94%

总计:909783篇

物哀—发文趋势图

物哀

-研究学者

  • 雷芳
  • 王向远
  • 刘娟
  • 吕娜
  • 吕汝泉
  • 吴娟
  • 周建萍
  • 周萍萍
  • 方爱萍
  • 曹利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闻雯
    • 摘要: 物哀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美学,在《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中均有体现,在主题、人物中都有蕴含。本文从主题、男女主人公两大方面分析了物哀传统美学在其中的体现。它们的悲剧并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借由事件,抒发对世间万物的感叹与悲悯,抒发美好事物终会消失、不如好好珍惜的人生哲理。
    • 李昌显
    • 摘要: 作为新兴艺术的电影,以其对美学最小折扣的展示特性而与其进行了频繁且丰富的融合,美食题材电影《小森林》即是其中的一例代表。影片讲述了为逃避城市喧噪而归乡生活的市子,在一道道料理的制作过程中回忆过往,同时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通过情节分析,结合市子的情感线索,从而发掘出蕴藉全片的“治愈”母题,这种“治愈”既契合了“物哀”美的核心要领——知物之心,也贴合现代都市青年归隐质朴的田园想象。
    • 熊江芳; 粟斌
    • 摘要: 在传统解读中,《故都的秋》一文的情感主旨为悲秋,文中“悲凉”一词似是有力的佐证。但研读文本后可以发现,《故都的秋》一文的审美情感并非传统解读中的苦痛类型,通过对写作背景、文本基调以及文本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文章平静闲适的写作背景赋予了文章恬然的审美情感,悠闲舒缓的文本基调和写作内容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审美情感。郁达夫受日本传统文学中“物哀”审美理念的影响,将传统悲秋的审美情感转化为了对美的欣赏,赋予了该文淡然超脱的精神气质。
    • 陈跃华; 谢莹
    • 摘要: 物哀作为日本传统的美学观念已经成为日本传统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哀"不一定是"哀伤",只是因命运无常、宿命无缘、美好易逝而产生的珍惜之情。日本的传统物哀美学充分体现出大和民族细腻的一面。作为日本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动画大师之一,新海诚在自己的电影中充分融入物哀元素,如飞落的花瓣、疾驰的电车、散落的雨滴、多云的天空。这些意象构成的唯美画面成为新海诚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它们由表及里诉说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斥着浓郁的物哀之情。
    • 陈伊婷
    • 摘要: 历时十几年雕琢完成的中篇小说《雪国》,既是川端康成的巅峰之作,也是凝结了其民族的文学思想、美学价值等方面里程碑式的作品。研究作者生平可发现,日本传统文学《源氏物语》和“物哀”文化对作者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雪国》这一作品显然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加之作者具有强大的意境塑造能力,半虚半实的雪国世界弥漫着朦胧的哀伤,“悲”与“美”在此中交融,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可挖掘性。
    • 杨太勤; 张倩兰
    • 摘要: “物哀”这种审美思想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读柳宗元的作品,也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物哀”的存在。柳宗元的作品大部分创作于被贬永州和柳州期间,他把贬谪的抑郁哀伤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清静幽玄、阴暗幽冷的自然环境中。他在文学创作中大量使用具有凄冷意味和峭丽感十足的意象,整体风格呈现出冷色调,作品中闪现出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审美情调。所以,用“物哀”思想和理论来解读柳宗元本人身世遭际及其文学作品,以期带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呈现方式,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加深对柳宗元及其作品的理解。
    • 曾琪
    • 摘要: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一个代表性风格特征,在物哀美感的创作引导下,日本人创造了独特的文艺理念和审美意识。《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著作,书中体现物哀的审美情致,中国的古代文学著作《红楼梦》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兴叹变幻的物哀感。本文从物哀内涵入手,探究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在爱情和死亡上体现的物哀审美。
    • 杨岚岚
    • 摘要: 日本人具有与众不同的死亡观,他们不畏生死、尊重生死同时又宽容生死。今道友信认为“死是审美的最高主题”,特殊的死亡观念对日本文学、社会乃至民族心理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试从日式死亡观的产生原因、审美发展以及当下影响三个方面着手,旨在分析日本死亡观念中的哲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同时与中国传统儒家生死观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生死观念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哲学、历史、文化原因。
    • 欧小林
    • 摘要: 东山魁夷是日本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卓越追求者和传承者,其风景画作品和散文作品享誉全世界。东山魁夷早年经历坎坷,一生和风景相伴;在他的诸多绘画和散文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日本经典传统美学"物哀"的各种表达。
    • 张丽丽
    • 摘要: 物哀是日本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形态,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作为"新电影运动"之后风头最劲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将镜头对准日本民族特性,着力展现小人物的社会生存现状.使用去戏剧化的叙事表达与"直接电影"的方式展现市井人物生活中现实与虚构的交织形态,并以物哀美学为基调营造并拓展电影空间,在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表达下体现悲美相通的审美感受,起到彰显主题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