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幽玄

幽玄

幽玄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专利文献187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外国问题研究、文学教育、围棋天地等; 幽玄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建萍、王向远、万芳等。

幽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54.28%

专利文献>

论文:187 占比:45.72%

总计:409篇

幽玄—发文趋势图

幽玄

-研究学者

  • 周建萍
  • 王向远
  • 万芳
  • 三浦修
  • 付红妹
  • 刘春廷
  • 史可欣
  • 叶渭渠
  • 墨白
  • 宿久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修银; 姚羿
    • 摘要: 禅作为东方智慧源于中国又东传日本,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禅义在意识形态和艺术作品中的差异也日渐有了侧重和区别。“空观”和“空寂”作为禅宗本体论概念之一,分别对中日文化艺术场域及美学理论建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空观”与“空寂”均将禅宗的无为之“空”与艺术实践的有为之法统摄圆融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派生出“禅境”“幽玄”等高度“在地化”的美学范畴:“空观”及其所生发的“禅境”美学构想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体现为“即相离相,水月相忘”的禅意至境,追求在“心物一元”的状态中证见活泼泼的艺术生命。而“空寂”及建构于此上的“幽玄”美学范型在日本古代艺术中则体现为追求以“刹那”“无常”为思想底色的深度表达。同时,“空观”“空寂”在中日两国古代艺术语境中亦表现出对生命意识及其价值的不同取舍:冲淡平和、了无挂碍是禅之生命意识于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主旋律;而生死一如的日本禅生命意识则在禅僧艺术中裹挟着“以空寂喻万物”的悲戚色彩。
    • 孙浩然
    • 摘要: 牧溪与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分别是中国与西方的绘画艺术大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艺术表现媒介虽然不尽相同,但是表达的美感与对美的独特理解却是相似的。对质朴生活最真挚、真实的情感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始终是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与灵感,同时通过描绘光影色彩表达自我对于真实的追求与反思也是他们创作的根本目标。本文将以两位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为切入点,从东方传统幽玄美学观念出发,立足于西方当代具象表现绘画,探索独特的审美方式与角度。
    • 秦淮桑
    • 摘要: 静夜清嘉,月色如水,总有一种柔和得难以言说的美,瞬间使人沉溺。闲坐小楼,仰头望去,一轮明月悬在树梢头,圆满清亮,冷淡幽玄,会让人心有所动.也会让人因怜惜月幽而不舍入眠吧。
    • 阎萍
    • 摘要: "物哀幽玄"之美学意识普遍渗透于日本的文学、艺术等多重领域."物哀幽玄"是远古的日本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追求、探索并思考客观事物的产物.其成因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繩文时代对植物的深厚感情,弥生时代对"植物的世界"崇拜与亲近.通过稻作文化造就了 日本民族勤劳、纤细的性格和多神论的信仰.在肥沃的稻作文化的土壤上,形成了"物哀幽玄"之美学."物哀幽玄"之美代表了 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体会自然与人性的天人合一是永恒的主题.
    • 高蕾
    • 摘要: 发轫于20世纪初的日本"民艺运动",是现代西风东渐洪流中日本精神和文化的自我觉醒所衍生出的一场深刻的日本现代手工艺变革,它使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得到重新关注和发展,唤醒了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日本设计传统及其精神,确立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民艺之美的底色与日本物哀、幽玄、侘寂这些传统文化审美观内在的相合一致性,是其在现代语境下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 吴雨虹
    • 摘要: 美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和人的审美活动,挖掘人的精神世界.日本的传统美学包含物哀、幽玄、侘寂等内容,这些美学观念贯穿日本的历史,直到现在依然是日本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美学思想.teamLab将日本的传统美学与先进的数字技术完美的融合,给人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体验和强烈的思想震撼,它暗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业界的重要参考对象.
    • 史可欣
    • 摘要: 日本诗话当中有不少涉及王维的评述,观其大端,主要体现在肯定其盛唐文宗的历史地位,对王诗"韵度深厚"和"锻炼无痕"风格意境的赞赏,这种审美倾向与日本传统美学当中的"幽玄论"相呼应。在格律方面,日本诗话多举王维诗句为反例,更加认同其佳境奇句对格律约束的超越。
    • 郭文佳
    • 摘要: 《乱》是黑泽明晚年重要的作品,它以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为创作蓝本,描写了一文字家族走向毁灭的故事.黑泽明将能乐和电影相融合,把电影艺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将结合世阿弥的能乐理论,从幽玄的美学论、"花"的表演艺术论以及能乐的基本结构三方面来明确电影《乱》中能乐和电影的结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