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感

物感

物感的相关文献在193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47552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船山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物感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小野义明、G·J·伊丹、G·沙皮拉等。

物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7552 占比:99.98%

总计:947760篇

物感—发文趋势图

物感

-研究学者

  • 小野义明
  • G·J·伊丹
  • G·沙皮拉
  • O·约迪法特
  • R·卡伊达
  • 大井亮
  • 山口修平
  • 张桂琴
  • 张瀚文
  • 户崎正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虎; 徐慧; 苏晓慧; 钟钰莉
    • 摘要: 以当前流行的“国潮风”为背景,在了解扎染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探索扎染国潮文创中的“物感”,探讨国潮文创与符号学之间的关系,并从设计学角度提出打造四川IP文化的途径。以成都IP文化符号的提取开发及国潮文创设计思路为切入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在相关设计案例基础上,挖掘扎染在灯具设计上的潜在“物感”,以及布料硬化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方法。扎染后的布料通过形状与光影的简单设计、材料和结构巧妙结合,塑造出灯具独有的国潮飘动“物感”,在与消费者的体验过程中建立情感联系,增强消费者视觉冲击力和对“物感”的认知。同时,国潮文创与扎染技艺结合,创造出以IP符号的视觉化转译来打动人的一套新颖“物感”视觉语言,有利于创新国潮文创的发展,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为“物感”设计发展开辟新思路。
    • 曾琪
    • 摘要: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一个代表性风格特征,在物哀美感的创作引导下,日本人创造了独特的文艺理念和审美意识。《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著作,书中体现物哀的审美情致,中国的古代文学著作《红楼梦》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兴叹变幻的物哀感。本文从物哀内涵入手,探究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在爱情和死亡上体现的物哀审美。
    • 孙乐乐
    • 摘要: 丝绸之路亦是香料之路、香味之路,丝路物质的交流不仅关涉到视觉表征和审美文化,还关涉到嗅觉符码与气味审美。在丝路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以香气作为微介质,在丝路沿线多元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嗅觉符码。茉莉香气形成独特的审美环境,人们需要通过身体的内感知得到审美体验。身体的审美建构受到习性、地方仪式、特定文化语境的影响,是气氛美学的重要体现。茉莉花香气形成香水、香疗等新形式的物感体验,与审美消费、审美时尚、审美认同等阐连,并在丝路审美文化生产中形成新的符号形象。
    • 罗艺
    • 摘要: 流动、爆炸、运动、转瞬即逝,时间性是当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重要标志.前卫艺术在空间上以物为核心,在时间上却各有特色.蔡国强的烟花艺术是凝结了时间感的物(火药画),流动之物(《天梯》),转瞬即逝之物(烟花),光、火、烟,这些没有实体的时间艺术,在时间维度上对物感的开启是人感性解放的一个新维度,蔡国强对于时空这一对先验范畴的实验突破了新的感性形式,同时也给予了当代艺术以启示.文章主要用本雅明的时间意识和物感理论结合分析.
    • 项春雷; 陈东生
    • 摘要: [研究意义]台湾泰雅族传统服装形制简单、装饰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其进行当代衍生设计,既可为当下设计提供灵感,又能为传统服装发展注入活力.[研究方法]文章以物感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物感的传统设计物当代衍生设计方法,并依照该方法进行泰雅族传统服装当代衍生设计.[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泰雅族传统服装功能形态的物感接近后现代设计物感,衍生设计时可直接对其进行应用、生发,生成新的形态,作为衍生创作的基础;泰雅族传统服装装饰形态的物感属于传统设计物感,衍生设计时须对其进行转化,生成具有后现代设计物感的新的形态,作为衍生创作的基础.
    • 罗艺
    • 摘要: 流动、爆炸、运动、转瞬即逝,时间性是当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重要标志。前卫艺术在空间上以物为核心,在时间上却各有特色。蔡国强的烟花艺术是凝结了时间感的物(火药画),流动之物(《天梯》),转瞬即逝之物(烟花),光、火、烟,这些没有实体的时间艺术,在时间维度上对物感的开启是人感性解放的一个新维度,蔡国强对于时空这一对先验范畴的实验突破了新的感性形式,同时也给予了当代艺术以启示。文章主要用本雅明的时间意识和物感理论结合分析。
    • 孙乐乐
    • 摘要: 丝绸之路亦是香料之路、香味之路,丝路物质的交流不仅关涉到视觉表征和审美文化,还关涉到嗅觉符码与气味审美.在丝路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以香气作为微介质,在丝路沿线多元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嗅觉符码.茉莉香气形成独特的审美环境,人们需要通过身体的内感知得到审美体验.身体的审美建构受到习性、地方仪式、特定文化语境的影响,是气氛美学的重要体现.茉莉花香气形成香水、香疗等新形式的物感体验,与审美消费、审美时尚、审美认同等阐连,并在丝路审美文化生产中形成新的符号形象.
    • 项春雷; 陈东生
    • 摘要: [研究意义]台湾泰雅族传统服装形制简单、装饰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其进行当代衍生设计,既可为当下设计提供灵感,又能为传统服装发展注入活力。[研究方法]文章以物感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物感的传统设计物当代衍生设计方法,并依照该方法进行泰雅族传统服装当代衍生设计。[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认为:泰雅族传统服装功能形态的物感接近后现代设计物感,衍生设计时可直接对其进行应用、生发,生成新的形态,作为衍生创作的基础;泰雅族传统服装装饰形态的物感属于传统设计物感,衍生设计时须对其进行转化,生成具有后现代设计物感的新的形态,作为衍生创作的基础。
    • 夏朝阳
    • 摘要: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的转型期,物占主导作用,物感动人,先物后情,决定心之所感。之后,随着礼乐文化向礼法文化过渡,人的主体性增强,对世界的体认深入,感物逐渐兴起,并最终在六朝定型。感物指人在心物关系中占主导作用,先情后物,人感受物,借物言情。感物与物感最终融合成为无功利的心物感应,代表以人为主导的人与物无间的交流沟通。自物感至感物,是社会关注点从物人关系逐渐转移到天人关系和人自身的过程,也是人逐步体认到自身重要性的过程。
    • 张静红
    • 摘要: 中国式的对味觉和嗅觉的形容和表述可以称之为"味感",最典型的如"气""韵".区别于西方对食物和饮品的分类清楚、描述精确的现代标准,中式的"味感"表述显得意涵模糊、喜用象征、玄秘主观.文章以茶为例,说明"味感"与中国古典文论的"物感"思想一脉相承,是一种力求将被描述对象的本质属性与描述者的心灵感发相互辉映的表达方式.相比于东亚学者提出的"身体感","味感"更为透彻地体现了"物我同一"的思想;有关"味感"的民族志考察可以与世界人类学之"本体论转向"进行对话,体现中国人类学对中国文化事相的本土化分析.而且,"味感"表述不仅存在于中国历史的过去,更绵延存在于当代中国艺术及生活的跨感官的领域.因此,认识"味感"对于我们在学习利用西方现代标准的同时反思性地继承本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