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诗

汉诗

汉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1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370种,包括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汉诗的相关文献由7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会敏、尹允镇、王珂等。

汉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1 占比:99.7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27%

总计:753篇

汉诗—发文趋势图

汉诗

-研究学者

  • 杨会敏
  • 尹允镇
  • 王珂
  • 于欣
  • 李树果
  • 李霞
  • 王晓平
  • 马永波
  • 张保红
  • 张晓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汗青; 姜涛
    • 摘要: “自然”在臧棣诗中具有多重含义,既包含山水、风物等“物理”自然,亦有哲学上自生自为的“道”之本源的内涵。在诗人与物质自然的交契中,臧棣的诗呈现了一种“我与你”而非“我与它”的关系。且中间的纽带不是神性之爱或柏拉图式“爱欲”,而是一种与“爱”相对的、中国式的友情。诗人通过对汉语充满“现代性”的创造,以诗艺上“反自然”的嫌疑,实现了对现代汉诗语言的激活。古典精神与自然情致获得了“反者道之动”的再生。
    • 祁晓明
    • 摘要: 虎关师炼《济北集》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类书化倾向。这主要反映于虎关汉诗的题材、用语、典故多出自类书,以及《济北集》的编辑仿类书体例两个方面。《济北集》的类书化,沿袭的是镰仓时代前已形成的受容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万叶集》《古今集》《新古今集》和歌及编辑方式中见出。《济北集》的类书化倾向,与虎关所处时代、自身修养及阅历密切相关,反映出五山禅僧在吸收宋代文化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 张哲俊
    • 摘要: 五山文学被认为是孤立的日本文学,与日本母语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但五山汉诗与中世和歌存在着直接的交流关系,直接交流的方式是和汉唱和。和汉唱和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意唱和;二是和汉次韵,这是五山诗人发明的唱和方式。和汉语言不同是阻碍次韵方式的主要障碍,但五山诗人仍然采用了依韵、用韵、次韵的三种方式。尽管与中国文学或汉诗的同类方式存在差异,但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 于海鹏; 程济雯
    • 摘要: 日本汉诗发展深受中国汉诗的影响,于江户时代达到顶峰。本文从题材、意象入手比较研究日本江户时期汉诗人广濑淡窗与唐朝诗人王维的汉诗,发现两人诗中地理空间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原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影响机制为主要自然地理环境主导汉诗人的环境感知,汉诗创作广度与文学家所处地理环境广度呈正相关,汉诗在地域扩散过程中中国作为文学源地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王晶瑾; 李官福
    • 摘要: 高丽朝末期隐逸文人元天锡的汉诗,上忧国运下悯苍生,李滉以"诗史"誉之。元天锡的佛禅诗在丽末隐逸文人群体中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其"题诗卷诗"以佛理释僧人法号"圆融无碍";以"松、风、水、月"意象入诗表现禅意,境界与技法俱佳;比照身世以《金刚经》空幻思想表达人生虚无与幻灭。元天锡佛禅诗可从宗教与文学治疗的角度解读为诉诸佛禅的心灵疗愈。
    • 黄勤; 曾惠婷
    • 摘要: 本文主要以叶维廉的汉语古典诗词译著《汉诗英华》增订版为具体个案,探讨译者的文化身份与其深度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叶维廉的海外离散经历使其具有华裔作家、汉学家和离散译家等多重文化身份,由此决定其在译本中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深度翻译策略,而深度翻译策略的运用也有效提升了译本的学术性与接受度,进一步彰显了译者的多重文化身份。
    • 严明; 刘丝云
    • 摘要: 江户前中期诗坛上,荻生徂徕开创的萱园派以推崇明七子李、王复古开一时风潮。作为萱园诗派拟古风潮的代表诗人,服部南郭师承徂徕古文辞学,继承复唐明古调的传统。南郭掌持江户诗坛后,其弟子论诗多所沿袭,如大内熊耳、泷鹤台、宇佐美等皆为承袭古文辞的名家。然而跟随南郭二十余年的婿养子服部仲英的汉诗创作却变革家风,独辟蹊径,其诗作显示出隽永有趣的独特个性,是为萱园诗派走向分化,乃至江户诗风与时俱变的一大征兆。
    • 司志武
    • 摘要: 日本古代从无文字走向有文字的文明社会得益于接受汉字文化,在此基础上日本文学早期形态诗歌于7世纪中后期出现。日本诗歌一开始就存在汉语诗歌(汉诗)与倭语诗歌(和歌),不过大多数文学史著述对这两种语言的诗歌评价与态度存在明显的“温度差”。理解这种现象需要回到日本接受汉字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明辨以《怀风藻》为代表的汉诗与以《万叶集》为代表的和歌之间并非对立、优劣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相得益彰。
    • 刘颖慧
    • 摘要: 意象是研究诗歌、分析诗歌、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就意象的定义谈起,分析意象与“诗情”的关系;通过俄译本中的意象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翻译方法。汉诗俄译要保持原作风姿,尤其要注重意象的翻译表达,传递给读者正确的诗意。
    • 许霆
    • 摘要: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