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
刘守华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1347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江汉论坛、民俗研究、北京档案等;
刘守华的相关文献由8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守华、谭达先、梅进文等。
刘守华
-研究学者
- 刘守华
- 谭达先
- 梅进文
- 刘锡诚
- 林继富
- 漆凌云
- 肖远平
- 贾芝
- 陈建宪
- 陈泳超
- 陶阳
- 丁萌
- 侯姝慧
- 兰溪
- 凤兰
- 刊辑
- 刘守华(口述)
- 刘晓春
- 刘江
- 刘清海
- 单玉强
- 叶涛
- 吴京男(图)
- 吴效群
- 周北川
- 周耀明
- 周超
- 哈林
- 天鹰
- 奚雪风
- 孙正国
- 孙正国(整理)
- 孙正国1
- 孟卫东
- 张大奎
- 张思
- 徐金龙
- 施爱东
- 无12
- 朱林飞
- 李稚田
- 杨利群
- 杨育生
- 楚迅
- 潜明兹
- 王孝廉
- 王旭
- 王立娜
- 白水
- 盛浩
-
-
董奇;
黄丽峰;
王旭
-
-
摘要:
近日,中国文联授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作为教师,刘守华数十载立德树人、传道授业,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专业人才;他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席近20年,不负使命,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
-
-
丁萌
-
-
摘要:
刘守华先生在《比较故事学》中集中提出了“比较故事学”的学术命题,并对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价值与研究出路在学术实践中予以阐明,在中西比较视域中彰显了故事丰富的文化特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理念。同时,刘守华先生在比较故事学研究中凸显了“求好运”故事的中国特色,揭示了故事背后所闪耀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比较故事学的研究注入了理论血液与人性温度。
-
-
邹建军
-
-
摘要:
刘守华教授在《比较故事学》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中,体现了一代学者对学术的热情与敬畏,说明他身上具有深厚的学者情怀、卓越的学术品格,所以才达到了一种崇高、广博和远大的学术境界。刘守华教授的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勇于进取的学术开拓精神,二是鲜明显著的学术批判精神,三是坚韧强大的学术创造精神,四是谦和平实的学术对话精神,五是严谨扎实的学术规范精神。刘守华教授突出的学者情怀、学术品格和学术精神,对于后几代学者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
-
刘守华
-
-
摘要:
中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释》的序文中曾说,荟萃中国古典神话的《山海经》乃是一部奇书,“好像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我借用这句话把中国广义民间故事也作为一块“多棱宝石”探求了几十年,主要成果汇聚在《刘守华故事学文集》10卷本中,本稿即由此而作。
-
-
林继富;
马培红
-
-
摘要:
刘守华延续前辈的学术传统,在与学人的广泛交往中,将自己的民间故事研究融入到国家命运、时代生活中,形成了对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独特理解。民间故事艺术世界是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反映,凝聚着民众的生活经验、情感价值和理想愿望。刘守华从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最普遍的口头语言艺术的学术理念出发,通过对民间故事与社会、宗教、民族关系的解析,呈现了民间故事纵横交织的文化关系以及艺术性,揭示了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和精神之美,丰富了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文化意蕴。
-
-
梅进文
-
-
摘要:
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影响相对较小,这一局面的扭转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路。刘守华先生在这个方面的努力或可成为学界的标杆。他一直致力于构建比较故事学学科,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他的比较故事学思想融会贯通了民间文艺学、比较文学、宗教、历史、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方法多元,不拘成见,同时将根基深植进中国民间故事的土壤中。
-
-
刘守华
-
-
摘要: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文学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日民间文学学术交流史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研会),与日本“中国民话之会”(以下简称民话之会)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民研会与日本民话之会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建立联系,并于20世纪80年代实现中日民间文学代表团互访。可以说,中国民研会和日本民间文学界交流的第一步,是从民话之会开始的。日本民话之会(1967—2011)是一个民间组织,“不仅仅是研究者们的集会,也面向普通民众大开门户”,其通过举办研究会、编辑出版会刊、组织学术代表团互访等方式吸引并团结会员,深化对中国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研究,加强与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民研会与日本民话之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时间长、主题多样、形式新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中日民间文学界人员的交流和学术交往提供了几乎是唯一的民间窗口和桥梁,其文化交流作用和窗口功能是无比重要的。因此,我们特别邀请旅日学者何彬教授担任主持人,组织本次特别策划,以中国民研会与日本民话之会的学术交流为主题,分上下两期来回顾和记录这一段特殊的学术史。本期刊载4篇文章。刘守华、陈勤建和郑土有三位教授结合个人研究经历,回忆了中国民研会及相关学者与民话之会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代表团访日》作为史料收入。
-
-
刘守华(口述);
孙正国(整理)
-
-
摘要:
刘守华先生酷爱民间文艺,自1957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以来,迄今6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从事以民间文学为主的民间文艺研究与社会工作,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副主席15年(1986—2001),创建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学科,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守华先生将个人融入时代潮流而不断奋进的学术历程,概括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生智慧,阐述了顺应时代、奉献社会的乐观主义精神。
-
-
梅进文
-
-
摘要:
刘守华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一书中认为,我们对于“非遗”应该采用区分形态、灵活对待的策略;重点在保护文化生态上,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一种活态保护、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健康发展。刘守华对于做学术一直有一种崇实的品格,60余年来一直从事着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具体的问题也从来是孜孜以求,这种学风是值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