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
口述史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86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5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527种,包括晋阳学刊、青春岁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五届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北京地方志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口述史的相关文献由90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冰清、赵颖、郭玉成等。
口述史
-研究学者
- 刘冰清
- 赵颖
- 郭玉成
- 郭平
- 夏雪
- 贾琳珂
- 赵光圣
- 侯儒
- 刘大伟
- 孙东波
- 李守培
- 熊晓辉
- 王拓
- 金承乾
- 丁永鹏
- 于珍
- 冯云
- 冯建辉
- 孙建华
- 张超
- 李玉琪
- 杨东伶
- 梁舒媚
- 王军
- 王学勤
- 王淑慧
- 王绣中
- 祁进玉
- 翁子添
- 郭发明
- 郭培杰
- 钱茂伟
- 闫茂旭
- 韩尉
- 万平
- 傅光明
- 全根先
- 冯跃
- 刘亦师
- 刘佳
- 刘芃汐
- 刘韬光
- 叶雷
- 吴冠男
- 吴晓波
- 吴笛
- 唐国龙
- 唐金菊
- 喜饶尼玛
- 姚建萍
-
-
宋登汉;
鄢珞青
- 《图书情报知识》
| 2020年
-
摘要:
2016年12月中旬,武汉大学图书馆口述史项目团队对彭斐章教授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围绕彭先生的青少年时代、大学时期、在苏联研究生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所从事的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和研究事业等方面展开采访,较为全面地回顾了他在图书馆学事业奉献近六十三年的奋斗人生.
-
-
田苗;
韩尉;
戴晓晔
- 《图书情报知识》
| 2020年
-
摘要:
[目的 /意义]着眼于我国图书馆界开展口述史工作相关情况,概述当前该领域发展状况,总结不同类别主体在相关工作中的特点,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从业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分类研究的设计,根据相关工作的主体类型分类进行阐述,并运用例证法,在每一类别中以典型示例对相关特点加以印证.[结论/发现]我国口述史工作呈现专业化和大众化两大趋势,图书馆在其中由收藏者向建设者转化,并为口述文献的利用和推广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创新/价值]对相关领域的口述史工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口述史工作及图书馆口述文献建设的趋势进行分析,为图书馆界口述文献共建和机构主体启动相关工作提供针对性指引.
-
-
孙歆韵;
高翅
- 《中国园林》
| 2020年
-
摘要:
为使风景园林评论更雄辩,需让评论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引入现代口述史作为风景园林评论的一项重要证据,并提出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即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调研数据和口述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现代口述史既指记录和保存口述内容的方法,也指该过程的产物.区别于传统口述史,其因严谨的操作规范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运用方法分为收集式运用和验证式运用2种.收集式运用是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基本运用;验证式运用是创造性运用.2种方法可以分别或结合使用.最后强调通过严守操作规范、减少听者设计、提前策划倾听和保持评论距离来保证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
周晓虹
- 《学习与探索》
| 2020年
-
摘要: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时70年,经历了起步、挫折、恢复和腾飞四个历史阶段.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历史画卷上,如果缺少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三线建设"基地的建设者们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有深刻的记忆,根据他们的回忆可以梳理出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的建构逻辑,尤其是历史"既视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由此揭示出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工业化叙事的历史意义.
-
-
-
-
-
-
-
-
张晶晶;
张捷;
霍晓卫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从口述史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角度,介绍了《口述史方法操作及成果标准化指南》的编制思路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确立口述史方法在保护规划中的操作程序,包括项目准备阶段、现场调研阶段、快速支撑项目阶段、项目深化阶段、成果编制阶段.第二,明确不同阶段的口述史操作方法和成果,包括项目准备阶段的文献查找、访谈计划和提纲的制定;现场调研阶段的访谈方式、访谈流程的确立;快速支撑项目阶段的口述资料整理、文化遗产价值定位、兴衰机制剖析;项目深化阶段的文化遗产内容生产、公共参与网络的建构;成果编制阶段口述史信息库的建立、研究成果的形成.第三,明确口述史工作的成果标准化,如访谈提纲制定、口述史资料整理、口述史信息库的建立.本文认为,《口述史方法操作及成果标准化指南》首次初步构建口述史介入遗产保护规划领域的方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空白.未来可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规划项目,将地方人的记忆和文化传统直接融入城市复兴思路之中,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
-
-
刘军瑞
- 《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关注乡土建筑研究史学史,尝试建立乡土建筑口述史的研究框架,对现有相关的文献做评述,对未来可能的工作提出展望.首先阐释口述史、口述史料、乡土建筑等核心概念.然后将乡土建筑口述史文献归为十类:堪舆师口述史;工匠口述史;营造技艺口述史;工具口述史;匠语口述史;建筑构件口述史;学者口述史;研究机构口述史;居民口述史;学者如何做口述史等.每类从三方面展开:意义、内容、典型案例.本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规范性不强.最后从人本性、平台性、实证性对乡土建筑口述史研究的意义进行总结.
-
-
Ning Zhao;
赵宁
- 《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口述史作为一种记录和保存的方法,近些年已广泛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之中.纵观中国近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成果,专题性著作较为普及,理论性著作还需完善.在理论研究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多集中于论述其特点作用、操作方法以及数字化研究三方面.但不容置疑,仍存在缺乏统一规范性、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的实践与研究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实践成果相对丰厚,而理论研究急需深入和完善。口述史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保护经验,不容置疑,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理论建构仍需完善,田野实践也需增多,许多现实问题也巫待解决。同时,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和培养一批专业非物质问口述史队伍也迫在眉睫。
-
-
段红霞
- 《甘肃省图书馆学会2015年会》
| 2015年
-
摘要:
2015年通渭县图书馆决定制作通渭名人口述史,用一个个通渭名人组成一部通渭记忆.这部通渭记忆将极大地丰富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为今后通渭史料研究者留下宝贵的财富,在读者中继续弘扬传播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遵循先老后小、先本地后外地、先著名后普通原则,人员范围以为本籍人和在外地工作的本籍人及外籍在通渭工作者。分党政部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金融、企业、先进人物、宗教、地方名人十一类。后期进行依录像制作誊写稿等工作,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方便利用。
-
-
-
桑世波
- 《江苏省2014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口述史研究已在多种学科中广泛运用,在博物馆的研究工作中如何认识口述资料与口述史,如何把口述史正确运用到博物馆的工作中,将对规范地使用口述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口述史可以使博物馆陈展更加立体、真实,口述史运用到陈展中可以实现让文物“说话”,口述史可以使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更加鲜活、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口述史还可以使展览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
-
-
-
-
张宁
- 《北京地方志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口述史与地方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二轮修志运用口述资料的必要性与面临问题展开探讨,并尝试勾画口述资料工作在二轮修志中的前景及举措二轮修志面临资料缺失问题,而作为资料补充渠道之一的口述史,在地方志领域所受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本文认为,二轮修志应重视口述资料的运用,使其在志书资料补充收集中发挥更大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