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21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史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0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044种,包括学术研究、炎黄春秋、黑龙江史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由212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小如、沈志华、翟广顺等。
历史研究
-研究学者
- 吴小如
- 沈志华
- 翟广顺
- 雷颐
- 周一平
- 张林祥
- 牛继清
- 赵萍
- 陈新
- 傅璇琮
- 刘建军
- 刘玉峰
- 夏炎
- 姜义华
- 孟宪实
- 尤学工
- 康民军
- 张海鹏
- 张芝联
- 晓克
- 朱敬
- 李剑鸣
- 李细珠
- 王华
- 王涛
- 瞿林东
- 秦进才
- 章开沅
- 罗志田
- 葛剑雄
- 赵怡红
- 陈剑
- 陈志刚
- 陈玉霞
- 马大正
- 丁杨
- 丁海斌
- 丰华琴
- 于友
- 任海龙
- 伊铭
- 何兴华
- 何平
- 何忠礼
- 何龙群
- 余太山
- 侯丽娜
- 俞祖华
- 冯一下
- 冯晶晶
-
-
李斌
- 《郭沫若学刊》
| 2020年
-
摘要:
郭沫若是《历史研究》的召集人,为《历史研究》的创办和审稿耗费了大量心血.郭沫若在给贺昌群、何兹全等人的文章的审稿意见中,表达了他的历史观念与学术文章写作思路等.青年学者钱祖夫向《历史研究》投稿被拒,直接给郭沫若写信"诉苦".郭沫若在回信中要求以"同志爱"对待编辑.这些都体现了郭沫若在编辑学术刊物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与人为善的态度.
-
-
-
-
-
崔秋立;
王倩;
李兴军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之前遗留的技工失业问题与工业建设技工匮乏问题叠加,极大地考验着新政府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在苏联技术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改传统“职业教育”为“技术教育”.在管理和操作领域,改造并救济历史遗留的旧技术工人,依托厂矿企业创建技工学校培养新技术工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需求,我国技工教育形成了清晰的办学定位,构建了系统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以产定教,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文化基础够用,生产实习为主”的教学方法,“生产教学两结合,产品人才同兼顾”的培养特点,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
-
侯旭东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陈寅恪评论时人论著的片语只言亦颇有深意,1936年4月给沈兼士回信评论沈氏《“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时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即是一例.这既是对沈文的称许,亦提示了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的途径.当时学界深受西方语言学影响,强调“语音中心主义”,应和与追随者不多.今天随着再思汉语与汉字关系,汉语常用词研究的推进,以及史学研究的不断开掘,重温陈寅恪此语,开展结合一般使用者、使用场合的关键字词研究,不止是关心演变,亦分析延续,循字见人,由词观史,有望成为史学研究的一条可能进路.
-
-
吴明海;
娄利杰
- 《民族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历经培根筑基、扩建基础、全面推进三个发展时期,逐步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覆盖体系.其历史经验是:因时制宜,循序渐进,政策历程符合历史逻辑;民汉互学,民汉兼通,政策理念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遵循语言教育规律,创新办学与教学模式,政策制定有科学依据;重视教材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政策落实有抓手.其政策实践成就是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是国家核心利益与各族人民诉求的集中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在新疆成功实践的典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
丁华东;
黄琳
- 《档案与建设》
| 2020年
-
摘要: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三部七卷本的《记忆之场》汇集了众多法国史学家的研究结晶,是当代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之一.全书内容涉猎面广泛,颇具启发性,故文章聚焦“记忆之场”这一主旨概念,对皮埃尔·诺拉的档案记忆思想进行剖析和揭示,以期为档案学研究引入新的学术视角.
-
-
-
武小川
- 《党内法规理论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近五年来,党内法规的制度构建和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党内法规的学科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部分学者认为要推动党内法规研究的深入,应尽快确定党内法规的学科属性。但是党内法规仍然面临着研究队伍不稳定、基础理论不系统等诸多问题,支撑其学科独立的条件尚不成熟。为推动党内法规的学科建设,党内法规研究应秉持积淀成果、发掘历史和学术评判的态度,不断完善党内法规的基础理论,避免学术圈地和外部干预。党政部门应对党内法规理论研究持包容开放态度,维持当前多学科共同参与党内法规研究的现状。
-
-
Hu Di;
胡迪;
Hu Haoyu;
胡昊宇;
He Li;
贺力
- 《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数字化、空间化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历史由于与地理的密切关系,GIS在历史学特别是历史地理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颇为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探讨了GIS及地理空间思维在历史学研究中作用和意义,对GIS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历史GIS平台建设情况与一些典型应用案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GIS与历史学研究交叉融合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方面,以期拓展和创新历史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拓展GIS在历史学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
-
-
-
-
Joe Dennis;
戴思哲;
刘永强
- 《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王教授精心撰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提出了在历史研究中理解和使用地方志的新方法.他认为明代方志的全部价值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并提出了作为学者如何做得更好的例子.他主张,地方志不仅仅是被设计用来做历史文献宝库,推动我们去全面阅读和理解方志,也不是简单为了其他研究课题而孤立使用的材料.方志应该是研究对象.如此一来,我们对很多历史问题都能有新的认识.王教授的文章促使我们在如何使用方志方面考虑更多,他的文章对于明代方志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贡献.
-
-
蔡忠道;
李佩伦
- 《中华经典海外传播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司马迁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史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史学、文学,乃至于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殆无疑义,阅读《史记》也成为传统士大夫的共同经验,直至今日,台湾的大学里的中文系与历史系多开设"史记"课程,台湾大学在傅斯年担任校长期间,全校的新生都要研读《史记》;《史记》的《张释之执法》与《鸿门宴》分别被选人初中、高中教材;在台湾关于《史记》的专书,有三分之二偏向普及的内容,包括节选本、批注本、白话翻译本及改写本.可见不论在学制内的学生或者社会大众,对于《史记》都不陌生,也很感兴趣.
-
-
蔡忠道;
李佩伦
- 《中华经典海外传播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司马迁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史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史学、文学,乃至于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殆无疑义,阅读《史记》也成为传统士大夫的共同经验,直至今日,台湾的大学里的中文系与历史系多开设"史记"课程,台湾大学在傅斯年担任校长期间,全校的新生都要研读《史记》;《史记》的《张释之执法》与《鸿门宴》分别被选人初中、高中教材;在台湾关于《史记》的专书,有三分之二偏向普及的内容,包括节选本、批注本、白话翻译本及改写本.可见不论在学制内的学生或者社会大众,对于《史记》都不陌生,也很感兴趣.
-
-
蔡忠道;
李佩伦
- 《中华经典海外传播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司马迁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史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史学、文学,乃至于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殆无疑义,阅读《史记》也成为传统士大夫的共同经验,直至今日,台湾的大学里的中文系与历史系多开设"史记"课程,台湾大学在傅斯年担任校长期间,全校的新生都要研读《史记》;《史记》的《张释之执法》与《鸿门宴》分别被选人初中、高中教材;在台湾关于《史记》的专书,有三分之二偏向普及的内容,包括节选本、批注本、白话翻译本及改写本.可见不论在学制内的学生或者社会大众,对于《史记》都不陌生,也很感兴趣.
-
-
蔡忠道;
李佩伦
- 《中华经典海外传播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司马迁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史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史学、文学,乃至于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殆无疑义,阅读《史记》也成为传统士大夫的共同经验,直至今日,台湾的大学里的中文系与历史系多开设"史记"课程,台湾大学在傅斯年担任校长期间,全校的新生都要研读《史记》;《史记》的《张释之执法》与《鸿门宴》分别被选人初中、高中教材;在台湾关于《史记》的专书,有三分之二偏向普及的内容,包括节选本、批注本、白话翻译本及改写本.可见不论在学制内的学生或者社会大众,对于《史记》都不陌生,也很感兴趣.
-
-
- 《第二届气象科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气象学会是由中国气象工作人员组成的团体,是民国以来最早成立的十多个全国性自然科学学会之一,从1924年在青岛胶澳商埠观象台成立至今已有九十一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发掘中国气象学会档案资料,还原学会成立缘起和经过,首次披露学会《发起中国气象学会旨趣书》、成立大会纪略和学会主要发起人之一高鲁先生为庆祝学会成立所撰写的《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以前之感想》,并梳理和考证出学会创立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