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
钟敬文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鲁迅研究月刊、民俗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钟敬文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晓萍、刘铁梁、施爱东等。
钟敬文
-研究学者
- 董晓萍
- 刘铁梁
- 施爱东
- 钟敬文
- 杨利慧
- 安德明
- 万建中
- 刘锡诚
- 萧放
- 陈祖英
- 庞建春
- 王焰安
- 王邦维
- 赵世瑜
- 邹明华
- 陶阳
- 丁严冰
- 丘桓兴
- 乌丙安
- 倪培森
- 刘守华
- 叶春生
- 启功
- 姜静楠
- 季羡林
- 张余
- 张海容
- 张蕊
- 本刊记者
- 李稚田
- 杨占升
- 林磊
- 段宝林
- 汪玢玲
- 涂石
- 漆凌云
- 潘鲁生
- 王文宝
- 王素珍1
- 童庆炳
- 西胁隆夫
- 连树声
- 钱小柏
- 陈勤建
- 陈泳超
- 陈章
- 陈芳
- 陈醒芬
- 顾朴光
- 高丙中
-
-
陈祖英
-
-
摘要:
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从搜集材料起步,钟敬文对民间传说的研究也是从搜集整理开始的。怀着为民间文艺学这门新兴学科添砖加瓦的热情,钟敬文在其学术活动的早期,通过辑录古籍文献和到民间采录双管齐下的方式搜集整理传说,探索出用普通话转录外加简易注释的记录方式。传说采录实践为钟敬文总结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认识传说等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将传说局限在文学领域,忽略了对传说生活属性的关注和搜集。
-
-
程浩芯
-
-
摘要:
在以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为代表的经典民间文学分类体系中,“民间说唱”是与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并列设置的学术门类。但回顾本学科多年的研究实践,关于曲艺说唱的研究,不仅数量上无法与后几者相提并论,理论方法层面也没有涌现出如故事学、神话学那样突出的标志性成果。对曲艺艺术形态、历史源流、文化审美等方面的探讨,仍多集中在专门的曲艺学领域。
-
-
董德英
-
-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
-
施爱东
-
-
摘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3月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只有钟敬文在北京的几所高校开设了一门“民间文艺研究”课程,其他高校尚未开设该课程,①民间文化领域的人才极其匮乏。所以,民研会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领导全国民间文艺事业、培养青年民间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
-
张蕊
-
-
摘要:
客家歌谣是钟敬文民间文艺研究乃至民俗学研究生涯的重要开端。在其客家歌谣的研究历程中,钟敬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忱与使命感,其治学思路经历了伊始的以收录文本为重,到转向时的多元视角研究,再到后期对民间与民族的回归与坚守,无不透露着钟敬文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钟敬文的治学态度也愈发成为后人学习的表率。
-
-
张蕊
-
-
摘要:
客家歌谣是钟敬文民间文艺研究乃至民俗学研究生涯的重要开端.在其客家歌谣的研究历程中,钟敬文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忱与使命感,其治学思路经历了伊始的以收录文本为重,到转向时的多元视角研究,再到后期对民间与民族的回归与坚守,无不透露着钟敬文对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钟敬文的治学态度也愈发成为后人学习的表率.
-
-
陈勤建
-
-
摘要:
最早,我得知日本有个"中国民话之会",是1979年夏天,在北京师范大学红楼钟老——钟敬文教授寓所书房里,从他老人家对我学术训导中获悉的。那一年,华东师范大学主持中文系工作的徐中玉教授,破格指派留校不久的我,为同一文艺理论教研室退休刚回聘的民间文艺专家罗永麟先生当助手。
-
-
-
-
摘要:
2020年8月23日上午,由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郝青云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 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我校霍林河校区励志楼213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原副所长汤晓青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钟敬文教授.
-
-
王璟;
李宗刚
-
-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受文学革命影响而蓬勃发展,积极承担启蒙使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所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类课程.这些课程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文学教育在其草创之初的积极探索状态,彰显了民间文学多重的价值和强大的影响.挖掘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类课程史料,总结民间文学教育的发展特点,评价其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索深层原因,这对于在新时代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类课程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民间文学教育优势,推动民间文学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
-
-
黄晓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钟敬文的新诗理论和批评,主张构成诗歌的各种因素要适切、均衡,并在尊重文学史、科学整理古典文学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新诗的创作;他还进行了一种学科交叉式的诗学实践,以民俗学知识论诗,把口头文学传统与新诗研究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新诗理论的成果;他采取接近古典诗学的诗话和格言警句文体论诗,形成独特的论诗文体,使他成为新诗学界具有自我风格的诗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