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
国民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2853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30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03篇;相关期刊1556种,包括瞭望、人民论坛、看世界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磷化工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等;国民的相关文献由242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向林、佚名、王培承等。
国民
-研究学者
- 徐向林
- 佚名
- 王培承
- 王宪祥
- 盛红旗
- 郑文贵
- 马安宁
- 姜奇平
- 李佐军
- 李铁
- 杨早
- 熊培云
- 蒋丰
- 陶行知
- 侯斌
- 刘志敏
- 刘效仁
- 吕磊
- 吴维满
- 吴钩
- 周斌
- 孙忠同
- 张丽
- 徐贲
- 方祺江
- 李方军
- 李涛
- 林子树
- 流沙
- 王世焕
- 王凯
- 王跃
- 王锋(摄影)
- 詹小洪
- 邵朱励
- 郑毅
- 顾昕
- 黄建始
- 任峰
- 何芳
- 何芳1
- 余世存
- 倪光辉
- 傅国涌
- 刘存善
- 刘建(摄影)
- 刘玉书
- 刘瑞晶
- 刘跃进
- 卓勇良
-
-
尹优平
- 《当代金融家》
| 2020年
-
摘要:
经济金融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对金融消费者的素养和金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权益保护也悄然发生变革。发展国民金融能力,既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良好经验和做法,遵循金融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重点从四个方面共同发力。
-
-
李柯柯
- 《现代教育论丛》
| 2019年
-
摘要:
中国近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在时间进程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爱国"为主线的"公德教育",以"修身科"为主导的"公民教育"和以"训育"为核心的"政治教育".在演变的过程中,"国民"概念逐渐摆脱了"臣民"色彩,趋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但"国民"并未成为现实政治实体中的一分子,而被排除在国家政治体制之外,因而"国民教育"亦难逃旧有教育体制的窠臼.教育的问题,在根本上是政治制度问题.不谋求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而单纯希冀教育改变国家前途和命运在社会现实面前也就成为空谈.教育应致力于构建适切的公民教育体系,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但如何构建"适切的"公民教育体系,仍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持续努力.
-
-
罗崇宏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近代"国民"话语与传统之间存在着传承与断裂关系,在这种断裂的缝隙中被嵌入了"现代性"的质素,这些质素包括"国家"、"权利"等,它们使得"国民"话语实现了现代性转型.而"国民"新的语义场以及近代特定的时代语境则进一步促使"国民"现代性得以生成.
-
-
-
-
-
金翠英
- 《山海经:教育前沿》
| 2020年
-
摘要:
声乐演唱与表演技巧的普及在对国民的人类表演学的提升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来说仍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就针对如何运用艺术的普及来提高我国国民的人类表演学,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做出了探讨。
-
-
- 《兵器》
| 2020年
-
摘要:
与“国民步枪”的生产情况不同,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没有找到正式的“国民冲锋枪”生产厂商目录。不过,《国民冲锋队武备》中曾经提到,“有30个分包商,并在14个组装加工点(完成生产)……”
-
-
毛君
- 《教育学报》
| 2019年
-
摘要:
自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以来,公立学校肩负起塑造国民的责任,培养目标也用倡导西学理性与人权平等的国民替代了遵从长幼尊卑伦理的子民.教育手段上,学校用分科教学与训育替代了传统融德行修身与知识习得于一体的私塾教化.以不断演变的中学训育实践为切口,通过"制度—生活"的视角,剖析训育塑造国民德行的具体机制,以及训育在国家化进程中与政治制度、社会礼俗风尚和内部学校日常管理、教师教学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公立学校如何在国际局势与传统的双重影响下步入现代化的社会浪潮中,将学生塑造为一名国民,以及国民外显的道德行为和内在的人性秩序.%Sincetheabolition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theestablishmentofnewschools duringLateQingdynasty,thepublicschoolsshoulderedtheresponsibilityofcultivatingnationals.The cultivationtargetsshiftedfromfollowersstickingtothethreecardinalguidesandfiveconstantvirtuesto citizensadvocatingwesternrationalityandhumanrightsequity.Intermsofeducationmethods,theschool educationandteachingofdifferentsubjectsreplacedthetraditionalcultivationinprivateeducationagen- cies.Statingwiththecontinuouslychanging middleschooldisciplineedu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institutionandlife",thispaperinvestigatedthespecificmechanismofdisciplineeducationinshapingthe moralityofcitizensandthemutualinfluencebetweendisciplineeducationandpoliticalsystem,socialtradi-tionandschool’sinternaldailymanagement,andteacher’steachingandknowledgeintheprocessofna-tionalization.Itfurthermadeareflectiononhowthepublicschoolssteppedintothesocialtrendsunderthe doubleinfluenceofinternationaltrendsandtheChinesetraditionandshapedstudentsintocitizens.Italso discussedtheinternalorderofhumannatureandtheexternalmoralbehaviorofthecitizens.
-
-
袁年兴
- 《文史哲》
| 2019年
-
摘要:
“元身份”作为一种以自我认知为起点的符号载体,包含着主体间的“爱”“法律”及“价值”等承认形式,由此所构成的意义体系奠定了共同体不同层面的关联.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中,中华民国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国民”作为一种元身份的基础上,伴着“国民”身份与“子民”身份之间的斗争、妥协及其变异,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呈现出了复杂的张力关系,由此也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最终走向.在国家主导的身份实践中,社会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交换过程,历史与当下、情感与法律、政治与道德获得了双向的意义交流机会.只有当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形成一种共享的意义结构之后,其主体性才能够得以生成,个体才可以获得必要的意义空间.这也正是现代国家通过元身份建设社会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
-
-
柳谦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契约论认为国家本质上类似一种契约,是由其成员让渡自己的权利而共同建立起来的;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所有成员的权益.国家的合法性需要得到国民的认可.国民应该具备自主、平等、理性、团结等品质.今天的国民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人认同为出发点,着重法制与理性精神的培养,立足传统文化,以班集体为载体,培养新一代国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