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苏童

苏童

苏童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5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604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大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苏童的相关文献由1152位作者贡献,包括苏童、张学昕、王干等。

苏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5 占比:99.7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1%

总计:1408篇

苏童—发文趋势图

苏童

-研究学者

  • 苏童
  • 张学昕
  • 王干
  • 孙其勇
  • 汪政
  • 叶兆言
  • 豆花
  • 吴义勤
  • 张羊羊
  • 周新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朱鑫妍
    • 摘要: 对于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多数学者都从苏童消解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而较少透视苏童个人与客观历史之间的关系。以《我的帝王生涯》为例论述苏童新历史小说中迷茫倾向,可以从苏童对外在历史的难以把握之感出发,探寻苏童在新历史小说中显露出的迷茫感并追根溯源,寻觅这种迷茫的原因。
    • 谭芳
    • 摘要: 苏童的文学写作以先锋领航,繁杂的意象植根于南方文化空间,演绎出了殊异的个人化写作特点。对原乡的复杂情愫与独特的意象体系的建构让苏童的叙事充满先锋性,然而在先锋的形式之外,苏童的南方叙事更有着现实主义的内核。这种对现实的深入在他的转型期得到越来越明显的确证,让这种由先锋到现实的沉降建构起了更丰富的意义,承载了更厚重的内涵。
    • 陈小琪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先锋文学创作的高潮,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极具个人创作魅力的先锋作家,如马原、余华、苏童、洪峰等。随后,先锋小说自身的技巧性、虚构性叙述被引向极端,走进了“纯形式”类型化探索和相互复制的怪圈,先锋文学作家纷纷走入“自我重复”的创作死胡同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文学队伍的分化,先锋文学思潮走向了新的阶段。先锋文学的转型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次文学内部的自我调整与沉淀。
    • 张学昕
    • 摘要: “大约1998年,作家苏童向我推荐张学昕的两篇评论文章。当时稿子没有用,我给张学昕写了一封信,具体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是无非是强调苏童是继汪曾祺以后的当代‘短篇大师’,我希望张学昕在这个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后来毫无音信。直到2003年,张学昕第一次在本刊露面。
    • 林红霞
    • 摘要: 苏童小说改编成为电影后佳作颇多,《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鸿米店》《茉莉花开》等影片的作品风格、审美意趣、表现手法都与其小说的展示手法、叙事风格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基于苏童小说改编电影的特征,从电影对苏童文本的还原出发,试图讨论电影对文本还原的手段和方式,并根据苏童小说的内涵主旨,讨论电影对主题的还原和改编,从电影与文学结合的两方面出发,论析苏童小说改编电影的文本特征与影像语言表达。
    • 王琦
    • 摘要: 作为先锋派的标志性人物,苏童对复仇题材表现出一定的偏爱,对人性恶的挖掘也令人望尘莫及。其长篇小说《米》以大鸿米店为中心场所,以"米"为主要意象,塑造了以五龙为代表的一系列复仇者。这些复仇者们从被复仇的欲望所裹挟,到依次采取复仇行动,最终善性被消耗而恶性得到显露。苏童在小说中着力剖析人性的异化,披露人性迷失的荒野,其目的不仅在于探究人性的多面,更意在通过恶性呼唤善性,引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 吴昊
    • 摘要: 苏童在新世纪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河岸》与《黄雀记》具有互文性的对话关系,这种彼此共生、映射勾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互为镜像的人物设置、彼此交融的主题意蕴和前后耦合的艺术世界。在互文性的视域下将两部作品进行并置对读,便构成了苏童笔下南方想象世界里的一次哲性对话和审美参照。这种对话与参照,为探询和挖掘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和主题意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河岸》与《黄雀记》不仅仅只是苏童实践江南美学,为其念兹在兹的南方诗性国度建构的两座美学重镇,也是他为了反思人性异化、成长谜题、女性生存困境和人类存在哲思等难题做的一次思想漫步。
    • 何扬
    • 摘要: 《罂粟之家》作为苏童经典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貌似荒诞却意义深刻的家族故事,以阶级革命与社会文明背后的复杂性反观人性的苦楚与无奈,对大片罂粟花及人性欲望的书写,个性化地阐释了现代文明与传统精神的碰撞。
    • 钱嫣荷
    • 摘要: 苏童小说《河岸》用温情的笔触和理性的逻辑,谱写了人类历史和命运,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文章重点从无法考证的历史起源背后的理性思考、突发因素背景所蕴藏的理性思考、对虚无历史本质解构背后的理性思考三大方面,分析了苏童《河岸》中历史和命运书写的理性维度。
    • 赵晓花; 杨文慧; 刘志强; 赛纳
    •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外交战略。本文旨在研究苏童文学在俄罗斯的接受与传播,以苏童作品在俄罗斯传播现状为出发点,总结苏童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接受情况,并通过对其译介的分析,探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的传播途径,以期能够增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江苏文学"走出去"提供有益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