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485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学习与探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新历史小说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娇华、张立群、徐英春等。

新历史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1 占比:8.2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85 占比:91.77%

总计:4887篇

新历史小说—发文趋势图

新历史小说

-研究学者

  • 陈娇华
  • 张立群
  • 徐英春
  • 王平
  • 陈连锦
  • 旷新年
  • 杨世宇
  • 陈超
  • 刘思谦
  • 张惠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洁
    • 摘要: 20世纪后期澳大利亚出现的历史小说热潮是世界范围内历史小说热潮的一部分,女作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创作了大量顺应时代潮流、颇具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新历史小说。凯特·格伦维尔的《琼创造历史》以多重叙述者、断裂的叙述时间线和对正统历史叙事的戏仿挑战了传统的一元的、线性的历史观。该小说深刻揭示了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对女性历史书写的影响,不仅标志着作家个人创作倾向的转变,还标志着当代澳大利亚女权主义写作的一个总体转向。作为特殊时期的一部典型作品,《琼创造历史》还折射了“二百周年庆”前后澳大利亚社会面临的被撕裂的危险,反映当时的知识分子努力凝聚共识的同时又不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 廖雪霞
    • 摘要: 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身上都具有共有的精神创伤:仇恨、暴虐、冷漠、茫然.这类精神创伤不仅困扰着小说中的人物,更通过生殖的遗传与后天的血缘认知错乱不断扩散.苏童采用了家族志式的书写和回忆的视角,将这类精神创伤进行了完整的呈现.
    • 李杨
    • 摘要: "新历史小说"的命名尚未受学界广泛认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提法便涌现出来.随着理论界对"新历史主义"的探讨风头渐起,支持"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小说"概念本身的质疑,捍卫"新历史小说"的"合法性".事实上,论争的焦点一开始即发生了偏移.从本质上说,"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都是话语建构的产物,故而问题的关键并非"新历史小说"是否曾受"新历史主义"的影响,而是能否借用"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来读解"新历史小说".然而,研究者在言说"新历史小说"时,除却"新历史主义"理论,还与"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加以对比,并将"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寻根文学"纳入参照体系,进一步扩大了阐释空间,这就为"新历史小说"的命名赢得了相对合理性.就此而言,统一使用"新历史小说"的命名,是研究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不过,鉴于"新历史小说"概念本身的模糊与含糊,批评者需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对其讨论对象作出限定,以避免因概念混乱而影响研究的开展.
    • 廖雪霞
    • 摘要: 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新历史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身上都具有共有的精神创伤:仇恨、暴虐、冷漠、茫然。这类精神创伤不仅困扰着小说中的人物,更通过生殖的遗传与后天的血缘认知错乱不断扩散。苏童采用了家族志式的书写和回忆的视角,将这类精神创伤进行了完整的呈现。
    • 骆怿
    • 摘要: 叶兆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本土作家,创作题材不单一,最著名的是追怀民国时期前尘往事的小说,被文学史家称为"从民国的角度来重写民国史".主要作品有《烛光舞会》《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等.刊登于《钟山》的《刻骨铭心》一经发表即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刻骨铭心》是一部人物群像小说,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日军侵华的南京为背景,展现了在传统性与封建性并存的双重构建下的南京作为一个"新都"的民国生活风貌.本文从南京人眼中的南京书写、民国南京市民生活、新历史小说创作下对真实与虚构的关注三方面,论述叶兆言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建构与解读:南京城不再是承担着历史厚重感的历史城市,而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现代都市.《刻骨铭心》更多地聚焦普通百姓,透过民众生活,展示历史的车轮在城市里滚过的印记.
    • 黎倩
    •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小说登上文学舞台,新历史小说"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英雄化倾向"。本文从言说主体的非英雄化,言说对象的稗史化,言说方式的微观化三个维度来简要论述新历史小说的"非英雄化倾向"及其表现。
    • 黎倩
    •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小说登上文学舞台,新历史小说"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英雄化倾向".本文从言说主体的非英雄化,言说对象的稗史化,言说方式的微观化三个维度来简要论述新历史小说的"非英雄化倾向"及其表现.
    • 李云雷
    • 摘要: 读到邱华栋这几篇新作,颇感有些惊讶,这些作品与他以前的小说大不相同。邱华栋向来以书写都市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著称,他以旺盛的精力撰写了十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以“北京时间”和“中国屏风”两个长篇系列,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北京时间”系列,主要书写一九九〇年代以来北京新兴的中产阶层、艺术家和市民的生活,以“共时”的方式捕捉稍纵即逝的时代经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中国屏风”系列,则取材于一八四〇年之后来到中国的一些欧洲人的真实生活,以个体生命呈现出了中国和西方最初相遇时的风云际会。
    • 董伊蕾
    • 摘要: 新世纪以后格非的创作显出转型的趋势来,从先锋文学中的“叙事迷宫”中走出来,开始将目光投入到日常生活中、过去的历史长河里。他开始向古典文学抒情靠拢,有了“向内转换”的倾向。《人面桃花》表现了对既定“历史”哲学述说和“历史观”的解构,可以看作是“新历史主义”的本文实践。论文将分别从“革命”、“个体”以及“日常”三个方面,就《人面桃花》所展现的“新历史观”进行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