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作家
先锋作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专利文献192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文艺评论、艺术广角、文艺理论研究等;
先锋作家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洪治纲、谢有顺、姜广平等。
先锋作家
-研究学者
- 洪治纲
- 谢有顺
- 姜广平
- 南帆
- 叶立文
- 吴义勤
- 朱必圣
- 王春林
- 陶方宣
- 吴亮
- 吴智斌
- 周卫彬
- 周昌义
- 唐小林
- 尘缘
- 方卫平
- 李云雷
- 瘦竹
- 石一枫
- 章德益
- 舒文治
- 贺婷婷
- 郭芳丽
- Daniel Lefferts 吴悠 毅白
- 丘峰
- 于枭
- 于瑾
- 何子英
- 何平
- 何志钧
- 何怀素
- 何明
- 何锡章
- 余华
- 侯文文
- 侯禹珊
- 侯芊慧
- 修彬
- 傅晓微
- 冯会丹1
- 凤媛
- 刘江涛
- 刘洋
- 刘海燕
- 刘琰
- 刘轶
- 南翔
- 古耜
- 史晓萍
- 叶兆言
-
-
陈宗俊
-
-
摘要:
2017年,先锋作家潘军自北京回到故乡安庆定居。但他并没有闲着,这几年陆续发表了《电梯里的风景》《泊心堂之约》《知白者说》《断桥》等中短篇小说6部,出版有《潘军小说典藏》(七卷)、《泊心堂记——潘军文墨自选集》《一意孤行——潘军创作随想录》(上下卷)以及《泊心堂墨意——潘军画集》(三卷)等作品集多部,迎来了一个创作上丰收期。若以1982年《青年文学》创刊号发表的小说处女作《拉大提琴的人》算起,潘军的创作活动至今(2022年)已40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长篇小说如《风》《独白与手势》《死刑报告》等.
-
-
夏楚群
-
-
摘要:
以余华、格非等为代表的先锋作家通过大量的文本和文论,建构起关于人生、世界的崭新把握方式,进而实现小说哲学观念的突破。他们打破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真实观,将内心真实作为写作要义,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想象力。先锋是自由,更是超越。在对先锋精神的理解上,既立足现代性的多重思考,又面向现代小说自身传统。先锋作家始终强调主体性意识,以开阔的写作视野自觉承担起时代命题,影响并将持续影响当代小说的创作。
-
-
唐小林
-
-
摘要: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开始,几经转换,到《兄弟》出版,最终心甘情愿地向商业写作举起了白旗。余华对创作中的弊病,从来就是讳疾忌医,其对文学批评的鄙视,堪称当下文坛极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现象。一些作家在获得一定名气之后,动辄对文学批评家翻“白眼”,甚至公开讥讽,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这种轻薄傲慢,漠视文学批评的创作病象,尤其值得认真探讨,深入研究。
-
-
唐小林
-
-
摘要: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开始,几经转换,到《兄弟》出版,最终心甘情愿地向商业写作举起了白旗.余华对创作中的弊病,从来就是讳疾忌医,其对文学批评的鄙视,堪称当下文坛极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现象.一些作家在获得一定名气之后,动辄对文学批评家翻"白眼",甚至公开讥讽,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这种轻薄傲慢,漠视文学批评的创作病象,尤其值得认真探讨,深入研究.
-
-
于枭;
孟昭旺
-
-
摘要:
在河北文坛,青年作家孟昭旺引人注目。他以偏于先锋的姿态出道,早期作品多有先锋作家的影子,后来逐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腔调",作品也越来越开阔、成熟。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成长和创作的?他如何理解好的文学作品的"秘笈"?未来他对自己的创作道路又有什么规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约青年文学评论家于枭与孟昭旺展开对谈。
-
-
何平;
王一梅
-
-
摘要:
一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我们通常说的"60后"作家经由代际内部的洗牌,文学意义和生理意义的代际出现了非对称的文学史断代分布。以小说为例,生于1960年的余华、1963年的苏童和1964年的格非成为"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而和他们年龄相差无几的迟子建、毕飞宇、麦家、北村、李洱、东西、艾伟、邱华栋和朱文等则比他们"晚熟"10年左右。这些文学史上后起的"60后"崛起不久,新媒体助推的"70后",甚至是"80后"作家纷纷登场。
-
-
-
-
王春林
-
-
摘要:
近几年来,作家吕新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长篇小说创作的间隙,偶尔也会有一些艺术感特别突出的中短篇小说问世。中短篇小说写作对他而言,应该只是长篇小说写作过程中一种调整写作节奏的偶尔为之。但即使如此,他的中短篇小说也往往会因别出机杼而引人注目。作为一位有经验的先锋作家,他的这些中短篇小说奇特出彩,首先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的非同寻常。这一点在中篇小说《雨下了七八天》里有突出的表现。
-
-
蒋肖斌
-
-
摘要:
云南西双版纳南糯山姑娘寨,距离最近的"城市"也有几十公里。作家马原在这里建起了一个"九路马书院",在这里他的大部分日常不是写作,而是生活,包括种地、养鸡、散步、扎篱笆……他说,这个山坡上的居住地,是绝对的世外桃源。上世纪80年代,小说家是明星。马原最火的时候,在街上走着,会被路人突然拦住;去学校讲课,教室里人挤人,窗户上也"挂"满人;姑娘小伙追着喊着请他在自己的后背、大腿上签名……几十年后再回忆,人近古稀的马原觉得那种状态并不正常,渐渐沉寂的文学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