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
扶贫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781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33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62篇;相关期刊2219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党员生活(武汉)、源流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2006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等;扶贫的相关文献由8436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冯世炳、冯耀华等。
扶贫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冯世炳
- 冯耀华
- 向华
- 沈扶
- 王哲
- 汪三贵
- 王军
- 王晓霞1
- 王涛
- 苏扶
- 刘妍
- 吴涛
- 左停
- 张伟
- 无1
- 曾小溪
- 李斌
- 李杰
- 杨帆
- 杨静
- 林世军
- 柯文翔
- 梁山
- 水木
- 王万亮1
- 王强
- 碧海风
- 起建凌
- 陶悦清
- 高永伟
- 侯雪静
- 刘涛
- 刘辉
- 刘鑫
- 向德平
- 周锦辉
- 唐浚中
- 庄茂
- 张敏
- 张梦
- 本刊评论员
- 李勇
- 李小云
- 李穹
- 李翔
- 李鑫
- 杨娜
- 林保
- 王平
-
-
杨梓萌;
张礼萌;
周天
- 《现代商贸工业》
| 2021年
-
摘要:
海南省五指山市把脱贫致富与当地特色兰花产业结合,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兰花特色种植产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依靠产业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本文以五指山市通什镇兰花生产助力农民脱贫为例,总结已有扶贫经验,同时为避免脱贫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措施.
-
-
房风文;
熊伟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通过赋志赋智赋技机制赋能贫困劳动力个体提升人力资本,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也可以通过赋人赋资赋业机制赋能贫困区域整体,增强脱贫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扶贫赋能作用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脱贫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其政策启示体现在,要把职业教育扶贫摆在扶贫的重要地位,注重发挥职业教育扶贫赋能作用,职业教育扶贫赋能需要紧密对接需求和对接产业.
-
-
马宁
-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从供给侧视角来看,休闲农业扶贫面临角色错位、涓滴效应减弱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基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休闲农业扶贫案例,将精准供给思维引入休闲农业扶贫,从供给改革的主体、结构和要素3个维度探索休闲农业扶贫的路径,提出通过优化休闲农业生态产业链,提升休闲农业附加值;利用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健全监督机制保护贫困人口利益,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休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休闲农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
-
-
-
-
-
-
-
-
韩喜红
-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直播营销已经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农产品直播营销的研究成果相对稀少,且普遍没有将直播营销放在整个产销链条中全方位、系统地考察其发展.笔者以安徽省砀山县、山东省商河县县长的直播营销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贫困地区农产品直播营销应采用"短视频+直播+电商"模式,坚持以产品为中心,完善供应链,强化主播队伍.结合贫困地区现状,建议从打造创意内容,提升短视频站外引流力;围绕品质、品牌、特色,统筹布局农业生产,提升供应链保障水平,实现用户口碑营销;做好"村红"主播的专业化、个性化培养和形象监管;融合营销,激发直播在农产品上行中的营销潜能等方面促进农产品直播营销的常态化发展.
-
-
董春宇;
张莉莉;
栾敬东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中国政府的反贫困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少贫困地区却长期存在着"扶贫、脱贫、再返贫"的怪圈现象.本文在引入经济脆弱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脆弱性与贫困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的经济脆弱性的种种表现,如环境差、人口负担重、生产结构单一等,并指出这正是农村"扶贫、脱贫、再返贫"怪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力资本投资等若干对策.
-
-
匡远配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个人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相对较小(樊胜根等,2002).所以针对公共利益的公共投资对消除贫困和缩小地区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投资也需要讲究效率.本文就是想以公共工程为例,来探讨农村公共产品的扶贫成本效率影响因素,试图构建一个评价方程,为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扶贫效率提供建议.
-
-
-
万俊毅;
赖作卿;
欧晓明
- 《2005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5年
-
摘要:
非营利组织因其特有的优势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制度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农村扶贫项目为例,分析非营利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揭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存在一个强大的非营利部门.创造条件发展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有益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
-
-
陈见影;
王哲
-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07年
-
摘要:
新疆贫困区域具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其中原因之一是缺乏具有高增值效应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国家对新疆扶贫开发的同时,要把劳动力资源开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劳动力资源开发对解决新疆农村的贫困问题的意义。本文对新疆贫困区域劳动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