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文书
清水江文书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专利文献4387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贵州民族研究等;
清水江文书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林芊、杨存林、姚权贵等。
清水江文书
-研究学者
- 林芊
- 杨存林
- 姚权贵
- 张明
- 陈洪波
- 吴才茂
- 杨军昌
- 罗云丹
- 龙泽江
- 史光辉
- 唐智燕
- 张新民
- 徐晓光
- 杨小平
- 王宗勋
- 肖亚丽
- 安尊华
- 杨春华
- 王凤梅
- 倪荣强
- 吴述松
- 张应强
- 曹贤平
- 李向宇
- 李士祥
- 李燕娟
- 杨瑛
- 林东杰
- 王勇
- 王山
- 瞿见
- 程泽时
- 谢开键
- 谢景连
- 邓锦凤
- 钟一苇
- 闫平凡
- 丁正屏
- 储小旵
- 冉旭
- 刘崧
- 刘志伟
- 姜明
- 徐斌
- 戴泽军
- 曾梦宇
- 朱永强
- 朱泽坤
- 朱荫贵
- 李斌
-
-
瞿见
-
-
摘要:
文书复原是文书研究的起始步骤,"缀合"即是完成这一关键环节的一种广为应用的研究方法.从对文书之物质载体的关注出发,可以对三组广受学界关注的清水江契约进行缀合.无论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文本离散,还是人为对文本的刻意分割,都可以通过文书的重新拼缀向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完全的信息,从而进行更符合文书原貌的讨论.对于残片及其缀合的关注,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对于契约文书的"物质性"(materiality)的关注.其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完善文本信息;另一方面,契约文书研究的物质性进路之于人们对传统契约之运作机理的理解无疑是极为关键的.
-
-
郭世华
-
-
摘要:
清水江文书是指明末清初以来长期积累而成并能反映贵州清水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历史面貌的原始契约文书及其他相关文献。种类繁多,包罗了乡民社群结构事项复杂众多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水江文书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书抢救保护网点的分级保护的直接目的在于分清工作的主次、重点与非重点。由此,笔者尝试从以文书民间分布式抢救保护网点的网点文书重要程度分级保护、网点文书的保存现状分级保护、网点文书的数量分级保护、网点文书的级别分级保护和网点文书的濒危程度分级保护五个层面来探讨文书分布式抢救保护网点的分级保护问题。
-
-
杨军昌;
姚秀妍;
张明
-
-
摘要:
由于开发与建制时间较晚,贵州古代契约文书的产生主要集中于清代。然而根据出土墓葬铭文买地券推论,贵州最早使用土地买卖契约的时间可以上溯至蜀汉时期。总体来看,贵州古代契约文书有多套系统,通行的契约文书是共性与差异性并存,但均对贵州古代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后,以清水江文书为代表的贵州古代契约文书研究成果纷呈,取得了世所注目的成就。新的时期,贵州古代契约文书研究之重点仍在清水江文书,在于强力推进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在内的综合研究,以充分释放清水江文书的“全息性”优势,并以此推进清水江流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和清水江学的建构。
-
-
瞿见
-
-
摘要:
在契约文书所勾勒出的清水江林业经营中,以“土股”与“栽手股”为显要特征的股份结构是清江两岸人工营林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般认为,这些契约中的“股”主要意味着“按股分银”的经济收益,但从“采伐权”的视角出发,则得以揭示清水江语境中林业经营股份权利的更多具体内容,不同股份类型之间的区别得以展示。据此,可以尝试建构和解释关于清水江林业经营的“多元股份结构”。与基于“同股同权”的理念不同,清水江实践中的股份结构无疑比一般的认识要更为灵活和复杂。
-
-
杨小平;
朱静
-
-
摘要:
《贵州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各族人民世代珍藏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座值得长期挖掘和利用的资料宝库。《贵州清水江文书》中出现的“乙丘”“设辨”“四抵”“门槡”“亲房”“承买”六个俗语词,根据语境,结合传世文献对其进行具体考释可知:“乙丘”是一块,用于丈量土地面积;“设辨”是想办法解决;“四抵”是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门槡”是门前屋后的树木花草;“亲房”是同族中有血统关系的亲属、亲戚;“承买”是承接买卖、承受购买。通过分析此六个俗语词的构成,并联系地域方言演变,可呈现《贵州清水江文书》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利用价值。
-
-
谢文乾;
史光辉
-
-
摘要:
以清水江文书为考察对象,辑录并考辨清水江文书同形字14则,除《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字海》已收义项外,“艮”又为“银”的俗字,“圤”又为“盐”的俗字,“■”又为“断”的俗字,“敉”又为“数”的俗字,“■”又为“添”的俗字,“抎”又为“擅”的俗字,“伝”又为“价”的俗字,“圴”又为“均”的俗字,“徃”又为“生”的俗字,“徙”又为“從”的俗字,“■”又为“批”的俗字,“膄”又为“腴”的俗字,“斦”又为“所”的俗字,“[艹禾]”又为“菜”的俗字,《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可据清水江文书增收音义。
-
-
郭世华
-
-
摘要:
目前,清水江文书主要散存在清水江流域沿线各村寨村民的家中,他们常把林契文书通过柴火烟熏防虫,保藏措施和方法比较简单,保管条件较差、保护手段单一,又加上存在虫蛀、水灾、火灾以及人为流失等原因,清水江文书长期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保存与整理。由此,笔者尝试从文书抢救保护网点的文书保护自然区域划分和行政区域划分两个层面来探讨文书抢救保护网点的分区保护问题。
-
-
朱忠飞
-
-
摘要:
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经历了“眼光向下的革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开始进入历史学者的学术视野。二十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文书,二十世纪中期发现的徽州文书,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大量民间契约文书,如清水江文书、太行山文书、鄱阳湖文书、石仓文书、天门文书、闽东文书、客家文书等,推动了区域史研究的蓬勃发展。
-
-
刘岩;
龙书琴
-
-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相关知识图谱,对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上刊发少数民族文书相关研究论文的核心作者及机构、发文量、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状况等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少数民族文书研究蓬勃发展,发文期刊种类较为丰富,呈现了不同学科对该领域的关注,代表性学者较多但合作学者群体较少,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等地,且机构间具有一定合作关系。少数民族文书研究主要包括文书保护工作类、文书种类、民族类、地域性的文书搜集整理,研究热点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中。本文揭示了少数民族文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
-
杨小平;
雷雪梅
-
-
摘要:
贵州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各族人民珍藏的文化遗产,俗语词颇多,其中“拨册”“辨用”“除留”“出贴”“交称”“贴卖”等六个俗语词较费解,可结合语境和历史对这些俗语词的意义进行分析。“拨册”指调拨粮饷并得到凭证。“辨用”指办理的费用或支出的费用。“除留”是频繁出现于土地契约中的习惯用语,指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之时,所附着在土地之上的实物随着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而变化。“出贴”指出具某种字据,类似于出具某种文字材料作为今后查验的证据。“交称”指复称、过称、交量。“贴卖”指亏本卖、贴本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