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献
民间文献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240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妇女研究论丛、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首届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学术研讨会等;民间文献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振忠、叶舒、吴笛等。
民间文献
-研究学者
- 王振忠
- 叶舒
- 吴笛
- 孟令法
- 崔超
- 张士闪
- 张应强
- 张汉强
- 梅琳
- 汪毅夫
- 王梅
- 肖文评
- 葛婷
- 董洁
- 赵世瑜
- 陈晔
- 韩中义
- 付祖发
- 关长荣
- 冯明
- 冯青
- 冷剑波1
- 凌冬梅
- 凌焰
- 凌焰1
- 刘守华
- 刘晓莉
- 刘涛
- 刘红运
- 刘蓉
- 刘进
- 刘静
- 卞利
- 叶发体
- 叶涛
- 叶继林
- 叶继林1
- 叶锦花
- 吕立汉
- 吴声军
- 吴欣
- 吴红
- 周梓平
- 周荣
- 唐凌
- 唐智燕1
- 孙凤玲
- 孙郁
- 尹华君
- 崔军锋
-
-
张海荣
-
-
摘要:
乡村台账属于民间历史文献。相较于传统民间文献,当代民间文献研究因起步晚而存在一些不足。集体化时期乡村民间台账,形式自成体系,可分为“备查账”与“备忘账”。抢救当代民间台账,立足其系统、源流与语境的挖掘利用,将广袤农村看似没有多大意义的日常生活,链接纳入上下交汇的政治文化空间;在推进农业集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时,也是对乡村财政史、新中国经济史乃至党的基层治理研究的一种拓展。
-
-
郑振满
-
-
摘要:
闽浙赣区域史的会议,我参加过两回。以前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关注,确实觉得把闽浙赣三个地方联结起来考察是非常重要的。我早期做闽北研究的时候,就发现近代闽北的很多人,其实是从浙江和江西来的,福建历史上的很多大事情,似乎也离不开浙江、江西等地。我上次(第三届闽浙赣工作坊会议前夕)去闽浙交界的仙霞岭一带做田野考察,发现两边的人群实际上有非常密切的交往,他们往往就是同一个家族的人。
-
-
刘涛
-
-
摘要:
围绕郑芝龙在南明隆武年间任用连继振,深入考察连继振与郑芝龙的渊源,可以发现连继振是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其与堂侄连淑追随郑成功遭到杀害。连家与郑芝龙的渊源始于迁居南安县大盈驿,由此参与东石、安海对外贸易。随后定居安海,参与郑芝龙对外贸易,在长泰故里兴建江都寨,被称为“江都连家”。隆武政权灭亡后,连继振、连淑又追随郑成功坚持抗清,连戍参与郑成功在同安厦门港贸易。从江都连家切入,可为郑芝龙、郑成功及海商研究提供新路径。
-
-
孟令法
-
-
摘要:
畲族最早入迁浙江的年代能否确立,对畲族文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目前,畲族最早入迁浙江的年代被定为唐永泰二年(766),其根据是民间文献《报税开垦》。不过,该史料所反映的时间矛盾、版本差异及区划问题都足以表明,浙江畲族并非入迁于前述年代,而敕木山《蓝氏宗谱》和惠明寺《雷氏宗谱》则更说明,畲族最早入迁浙江的时间当在明代。
-
-
贺军
-
-
摘要:
女书是我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强国战略下,需要对其多元化价值进行挖掘,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与传播。女书文字形态、语言表达及文本呈现方式,具有重要的美学文化价值;女书展现了湘南边陲瑶族农村女性独有的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女书呈现了女性在父权制下的反抗意识、独立精神、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及融入主流社会的渴望,体现了女性的独立自觉,具有朴素的女性主义文化价值。
-
-
陈林圣;
田野
-
-
摘要:
浙江台州地处东部沿海,该地浓厚的宗族意识以及悠久的演戏传统促使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的戏台大量遗留.内陆地区戏台多建于宗祠之内,沿海地区以神庙剧场居多.台州市千年的演剧历史记载了不同时期的演出变化,传承着数百年来戏曲活动的印记,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走访并结合民间文献资料,对台州乱弹、昆腔、京剧等剧种的发展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对台州清代以来出现的戏曲班社及其演剧活动的考察也有助于管窥台州市当地的演剧生态.
-
-
叶发体
-
-
摘要:
《田野中的客家妇女与民俗信仰》一书,是钟晋兰研究员近年来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扎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承担的与客家妇女相关研究项目的成果总结,于2018年12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钟晋兰研究员在查阅族谱、地方志、寺庙碑记等民间文献和口述史料、各县档案局珍藏的档案资料,以及通过参与观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客家乡村地区的普通妇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入手,围绕客家妇女群体,对她们的婚姻、生存状态、神明崇拜、民俗宗教仪式、女神信仰等一系列行为模式与社会关系展开论述的一部研究客家妇女的学术论著。
-
-
刘进
-
-
摘要:
记忆遗产在传承地域、族群、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书写时代的民众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包括侨批在内的大量重要民间记忆遗产,因其保藏生态环境的脆弱,亟需立法保护.2018年1月,国内首部保护民间记忆遗产的地方法规《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并于3月起正式实施.通过分析立法过程中对于其可行性与必要性、立法重点难点的考量和把握,探究立法效果,揭示此一立法实践对其他重要民间记忆遗产的保护借鉴和启示意义.
-
-
葛婷
-
-
摘要:
孝歌手抄本是寻常百姓的文化创造物,作为一类民间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在湖北郧西县民间歌师傅群体中,留存有一定数量的孝歌手抄本,它们凝聚了不同时期歌师傅的经验与智慧;在历代歌师傅的表演和书写实践中,孝歌的书写形成了典型的结构样态——“三句头四扎尾”的书写形式,这种书写形式使孝歌成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标识。实地考察发现,这些作为文化遗产的孝歌手抄本正在逐渐消失,民间自发状态下,很难有效地保存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把散落在民间的孝歌手抄本收集、整理并保存起来,建立存世孝歌手抄本资源库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
-
-
叶舒
-
-
摘要:
铁路转运公司是以代客运货、为客缴税为主要业务的商业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单据,从中可映射出公司的收入和发展状况。因此笔者以民间搜集的三份单据为线索,在对它们存在的年份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论证文献内容与公司收入及相关制度的关系,同时结合"中研院"近史所馆藏的117家公司档案,理清公司收入的类型、来源以及特点,可发现其与铁路货物运输制度密切相关。这些制度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责任制、联运制、回佣制以及厘金制,它们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发展中,呈现出从松散走向集中的演进趋势。铁路转运公司在相关制度演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董洁
- 《2018年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民间文献与民间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民间文献是记录民间生活和习俗的知识载体,种类繁多,包括宗族谱牒、碑帖(拓片)、手迹、抄稿本、契约文书、信函书札、笔记日志、乡规、乡土史志、医书、票证、地图、地方戏唱本等.收集整理开发民间文献,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意义在于:可拓宽传统社会研究的理论视野,丰富民间文化内涵,为区域经济建设、开发旅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提供史料和理论依据,以提升区域知名度.近年来,国家、地方和社会认识到民间文献的价值,采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图书馆重视对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工作.
-
-
杨波
- 《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民间文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制度性的规定,因此,它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色,不同区域的同类型民间文献有不同的特点.民间文献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中要充分考虑到文献的地方特色.这既是一个概念界定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整理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山西民间商业契约文书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这里以对契约文书的概念界定为例来说明民间文献的地方性特点.
-
-
-
-
杨柏林;
关长荣
- 《首届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民间文献是指直接产生并保存在民间的文献.以传统乡村家族社会为依托的民间文献包括多种类型.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社会除部分传统形式的文献仍在产生与流传之外,民间文献的形式与类别已有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对民间文献的特征和价值进行再认识,以加强对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
-
-
-
凌冬梅
- 《首届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灶头画是一种生长于江南农村地区的反映江南民间生活、习俗、信仰的特殊民间文献,其文献特点是依附于载体"灶头"而生而灭,存世时间短,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然目前灶头画生存空间正被挤兑,濒于消失之危机.
-
-
-
-
董洁
- 《首届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收集、整理民间文献是图书馆职能之一.图书馆收集、整理与开发民间文献,须加强硬件、软件建设,提高馆员素质,拓宽民间文献征集渠道,整编民间文献书目及建立数据库,方便读者系统查阅民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