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哲学人类学

哲学人类学

哲学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849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现代哲学、哲学分析、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六届“俄罗斯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等;哲学人类学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强、丁立群、邓晓芒等。

哲学人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9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849 占比:99.05%

总计:17011篇

哲学人类学—发文趋势图

哲学人类学

-研究学者

  • 高强
  • 丁立群
  • 邓晓芒
  • 邹诗鹏
  • 顾士敏
  • H·O·帕贝
  • 伍雪辉
  • 刘怀玉
  • 卡尔·米切姆
  • 张任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晓芒
    • 摘要: 语言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其起源只有从人类生产劳动这一“人猿之别”的起点中才能得到解释。尤其要注意的是,人类生产劳动除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本质特点就是随身携带工具,它使得工具作为一件自然物品具有了人的“延长的手”的性质,使自然和人、个人与群体处于既同一、又不同的自否定的辩证关系中。这一结构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就成了人类语言(手势语和言语)的起源,并导致人的语言具有自否定的“递归性”,成为社会交往的普遍媒介。这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物我同一、人我同一的根据,它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解释了实证的人类学所无法解释的许多难题。
    • 张健; 高申春
    • 摘要: 在人们对于达沃斯辩论的广泛兴趣中,卡西尔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在这场辩论中,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不仅代表着对于康德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其观点差异也显示出对人类自由问题的不同回答。海德格尔主要以康德第一批判来讨论人的有限性,把哲学的任务视为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卡西尔并没有停留在第一批判,而强调理性在第二、三批判中的伦理、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发展了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方法论意义,把客观性问题和符号形式联系起来。在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方法,想要通过批判性的符号形式思想来克服“生命”与“精神”、“质料”与“形式”、“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对立。通过用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卡西尔指出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自由就不再只是康德意义上的理性的自律,而是一种对文化世界的开放、“生命”与“精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 胡云峰
    • 摘要: 早在1980年霍耐特与姚阿斯合作出版《社会行动与人的天性》,标志着霍氏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开端。这种关注有其理论缘由,旨趣在于通过人类学的分析来理解社会斗争的心理动力机制,这种斗争过程推动着哈贝马斯所谓的交往理性状态和社会持续道德进步状态的实现。在霍耐特“承认理论”形成之后,霍耐特通过对社会斗争的社会心理学依据的再反思,通过社会病理学、自由的病态等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延续着他的人类学兴趣,这种兴趣的延续构成了他“批判的社会学”的底色。霍耐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积极意义在于坚持了批判理论面向社会经验和个体体验的传统,不足在于严重受制于黑格尔-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解范式,把人类承认心理中“拒绝承认”的方面搁置起来,这在冲突激化、焦虑上升、民粹膨胀时期,其说服力被打折扣。
    • 孙峥
    • 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中国天主教神学院课程之一的哲学人类学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中国哲学整合的可能性。
    • 王兴旺
    • 摘要: "涉身能动性"是查尔斯·泰勒哲学人类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批判"自然主义"理论错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最初源于泰勒借"前客观世界"概念对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整体性解读,其核心内涵在于强调人类本质上是一个涉身能动者.在泰勒看来,"涉身能动性"概念对阐释现代主体性问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事实上,凭借对"涉身能动性"的思考,泰勒从批判现象学转向了一种基于哲学人类学立场的"本体论式"理论建构.
    • 黄增喜; 郑明钧
    • 摘要: 伊利亚德认为,文明始于人类存在之定位及其存在模式的选择.神话是远古初民认识世界与自我、构建独特存在模式、开放自我存在之产物,具有超乎世俗历史的神圣性和真实性.神话既是形而上学的发端,也是人类宗教经验的起点,这尤体现于世界各民族有关"起源"与"堕落"的神话想象和叙述中.对伊利亚德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发掘,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伊利亚德的神话理论和宗教思想,亦有助于我们对神话、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做出新的审视.
    • 陆心宇
    • 摘要: 本文探讨克尔凯郭尔作为心理学家的自识对其诠释的影响,阐述其独特的心理学概念与现代性问题之间的关联,并且在克氏语境中把现代性问题还原为关于主体性之有效性及其限度的反思.勃兰兑斯最早把克氏的哲学价值从基督教传统拓展到更一般的现代性问题,开拓了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诠释路径.克氏本人也经常把他的工作界定为心理学,但这并不同于现代心理学范式,而是"一种哲学人类学"和"关于人的可能性的现象学".其对象为私人的、个体的、主观的生命体验,而其范式是一种以审美想象为方法的"实验".对克氏而言,美学是指在个体生存之具体性中追寻抽象理念的可见性.克氏的心理学与现代性问题之间有三种主要的关联,即:作为心理学对象的传记经验、对生存的审美探究、选择与主体性问题.作为心理学对象,克氏的忧郁在浪漫派的语境下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能指,在个体的生存经验中展现着自由的否定性及其揭示的主体所内蕴的虚无主义.作为心理学家,克氏诉诸诗学的建构探寻理念的可见性.在《恐惧的概念》中,选择是其心理学实验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对选择的生存论分析来建构、揭示作为现代性原则的自由所蕴含的内在局限性.克氏的心理学家是主体思想家,主体思想家的任务是在实存中理解自身.借助审美想象的方法,克氏为个体生命实践赋予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潜质.而对他而言,苏格拉底正是这样的个体,而这种思想方法在渊源上是苏格拉底式的.
    • 成湘丽
    • 摘要: 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不仅立足于人的主体性,更关注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关系研究,复调、话语、对话、狂欢化这些重要范畴其实都是对不同关系的种种表达。可贵的是,巴赫金没有在关系研究中走向二元对立或折中主义,而是走向了自我超越,这与巴赫金早年受到的相对论观念影响有关,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巴赫金提出的主体的过程性、开放性、对话性、未完成性等一系列观点与20世纪的人文科学主流暗自契合。
    • 王兴旺
    • 摘要: 现象学的基本诉求是实现"无前提性",它意味着现象学不能预设任何前提,力求回到"事情本身"(胡塞尔)或"现象"(梅洛-庞蒂).泰勒认为,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看都隐含着一种内在张力:现象学无法对一切形而上学或自然科学进行"悬隔".这样一来,现象学"无前提性"的有效性则受到了严重挑战.尽管泰勒解读方式的合法性有待商榷,但现象学事实上却为泰勒构建哲学人类学的努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而这正是泰勒反思现象学的真正意图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