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活动
感性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现代哲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感性活动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立新、李齐、卜祥记等。
感性活动
-研究学者
- 陈立新
- 李齐
- 卜祥记
- 刘建涛
- 夏巍
- 姜军
- 罗萍
- 范雯绮
- 陆云
- 俞娜
- 刘文海
- 唐惠忠
- 姜海波
- 宋友文
- 张志勇
- 彭飞
- 毛加兴
- 王策
- 田辉玉
- 赵家祥
- 阎国忠
- Xia Wei
- 丁颖
- 万资姿
- 于桂凤
- 云泽人
- 何中华
- 何中华1
- 侯永刚
- 全惠璘
- 冯芸
- 冷梅
- 刘兴章
- 刘卫华
- 刘大为
- 刘少文
- 刘建江
- 刘文艺
- 刘日明
- 刘旭
- 刘旭娜
- 刘杨
- 刘梅
- 刘琼豪
- 刘羽婷
- 刘芳铭
- 刘贵祥
- 刘雷德
- 包桂芹
- 卜祥记1
-
-
夏巍;
刘旭娜
- 《理论探索》
| 2020年
-
摘要: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省人类自身.启蒙批判给予我们探究人与自然矛盾根源的重要向度.启蒙开启了近代理性文明的进程,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然而,主客二元对立架构下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的滋生,工具理性单向度的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生态文明观念、基督教上帝决定论、中国哲学的"道法自然"生态理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省察引向全面和深入.最终,在马克思那里,我们发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为丰富、恰切和深邃的智慧,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感性活动原则之上来诠释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和重要路径.
-
-
谢昊举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粗陋的、经济或政治性质共产主义的批判为起点,在“异化劳动”本质规定性基础上,将“私有财产”的扬弃提高到扬弃“异化劳动”的高度,并立足于哲学批判维度及其所达成的理论成果即“感性活动”为理论基点,认为异化劳动本质地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最后提出了共产主义学说的经济哲学定义。
-
-
王琦
- 《外语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让-吕克·南希将碎片化理解为后现代状况下的意义世界的根本属性,把艺术的碎片化与生存的碎片化联系起来,发掘了碎片化的生存论意义。南希首先区分了艺术的两种碎片化,其一是枯竭与完成的碎片化,其二是事件与呈现的碎片化。后者与感性活动的碎片化本质、存在本身的未完成性和独一多样性等有内在关联。对碎片化艺术的理解,只有还原到感性愉悦的碎片化过程之中,才是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南希的碎片化诗学,具有超越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重建意义世界的重要价值。
-
-
Xia Wei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历史性是事物在历史中现实地存在的特性.黑格尔力图从本体论角度探究历史性,但并未给予历史性以立足的现实根基.他以理性辩证法理解历史性,流于逻辑牺牲历史的结局.马克思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唯心主义本质的根源在于割裂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不再沿袭对历史思辨探讨的路径,而是将历史纳入存在论之中,从现实出发理解历史.历史是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中都被改变的过程,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物质生活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感性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感性意识不是现成地被给予,而是由劳动生产出来.正是马克思确立了真实的历史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还开启了存在论新视域,成为真正深入到历史本质之中的思想学说.
-
-
-
-
赵莉;
王聚
- 《理论界》
| 2020年
-
摘要:
对社会时间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停留在物理时间的领域内,即社会时间无非就是钟表上的具有均匀性和不可逆性的数字而已,但这种看法实质上是对社会时间进行了"工具理性"的规定,使社会时间成了一种外在的测量工具.然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时间则具有全新的、更为本质的内涵,马克思认为社会时间相对于历史而言,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在社会现实面前,社会时间可以成为而且就是历史本身,即社会时间的全部内涵和使命作为历史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以一种整体性的方式而成为历史本身.
-
-
-
郑丽娜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马克思在其相关的论著中,实践哲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意义上以不同的概念形式出现,但实践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已经被揭示出来,实践是人与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非以往哲学的解释世界的功能,实践的这种人与世界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作为一条隐性的逻辑贯穿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思想中。
-
-
刘建涛;
艾志强
- 《理论导刊》
| 2019年
-
摘要:
较之"革命",改革是在生存条件范围内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深层的改革本质上也是一场社会革命.改革与自我变革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变革的自我是复数的现实个人,即从事感性的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之源.同时改革又是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斗争性的统一,改革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必然,而且也是一场伟大的斗争.
-
-
-
张志刚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地位与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存在即人的本质,而人的感性活动就是人的感性存在方式。马克思人的感性活动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探究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和德国古典哲,从而“完成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革命理论的决定性转变”。“人的感性活动”概念的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马克思由此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开启了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