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篇、专利文献21550篇;相关期刊217种,包括现代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研究等; 精神现象学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姜丕之、邓晓芒、俞吾金等。

精神现象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9 占比:1.59%

专利文献>

论文:21550 占比:98.41%

总计:21899篇

精神现象学—发文趋势图

精神现象学

-研究学者

  • 姜丕之
  • 邓晓芒
  • 俞吾金
  • 先刚
  • 周文彬
  • 何玉德
  • 史婉婷
  • 孙向晨
  • 宋祖良
  • 张一兵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三东
    • 摘要: “观察的理性”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最长的一节,但却被研究者们长期忽视。本文区分了黑格尔讨论科学的三种进路,并从《精神现象学》的主题出发,把该节解释为黑格尔从“意识形态”分析的角度对科学的特性进行的哲学反思。基于对“理性”意识形态的分析,黑格尔揭示了科学认知的自主性、无限制性和概念自觉,以及科学认知的实在论基调和发现(而非发明)的逻辑。在“观察的理性”的具体讨论中,黑格尔揭示了科学描述和分类的本质,以及科学规律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不同学科那里的复杂性。而黑格尔对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的批判还揭示了当代脑科学里也存在的一种简单的物质主义对应思路的谬误。黑格尔的这些思想对当今的我们理解科学的特性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俞正来
    • 摘要: “回忆”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除了一般的“回想”“再现”之意,还有“深入内核的过程”“内在化的行动”之意。借助“绝对精神”的“回忆”这一模式,黑格尔克服了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缺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方法论,使哲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 樊浩
    • 摘要: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精神现象学》到底“现象”了什么?它不仅建构了一个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演绎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辩证法,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观即“伦理文明观”。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郁的伦理学气质,只是被其思辨哲学的巨大魅惑力所遮蔽,“伦理文明观”是其未被发现和揭示的“第三秘密”。“两个凡是”的信念、“精神——伦理道德——文明史”同一的精神现象学方法、“哲学的历史”的文明史把握方式,是《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精神”部分的三大形而上学基础。“伦理与‘真实’的文明——教化与异化的文明——道德与‘自身确定’的文明”,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同一的三种形态及其辩证运动。家庭与民族两大伦理实体、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两大伦理势力、男人与女人两大伦理原素、伦理行为,是伦理世界的四个结构性元素,它们的相互过渡,构成伦理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与它相对应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善与恶、公共权力与财富两种伦理存在、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两大伦理意识,是教化世界的三大结构及其现象学图景,“教化——启蒙——绝对自由与恐怖”,演绎由中世纪、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的文明史进程。“道德世界观”标志道德世界的生成,道德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的道德坚守,道德与客观自然、道德与主观自然之间“被预设的和谐”,是道德世界的现象学图景。伦理文明观是“哲学的历史”或“精神的历史”的文明观,是伦理道德与文明史的道成肉身,它以“精神”为理念,以伦理道德为概念或灵魂,以文明史为定在或肉身。在黑格尔看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就是文明史进程中辩证演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伦理文明观”的精髓是“以伦理看待文明”,它对超越现代性西方文明的霸权文明观或所谓“文明的冲突”具有重要资源意义。但是,《精神现象学》的伦理文明观“现象”的只是欧洲文明史,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邂逅伦理型文化的中国传统,便显示出理论的灰色和解释力的局促,必须在文明对话中重新反思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中国文明观的文明史意义。
    • 高惠芳
    •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思辨的哲学的逻辑学。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仅再现了经济生活的一般性,而且仅在思维中描述了人的运动、生成的历史,是经济生活在意识中的抽象物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应该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思辨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质,突出人的本质性的自然性,人的现实活动的历史性,以及人的自然性与历史性(社会性的总和)在人身上的同一。
    • 孙琳; 梁庆洁
    • 摘要: 尽管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学都是关于“精神”的理论,也都融入了大地之母的“爱欲”(Eros)力量进行思考,但是黑格尔的“精神”(Geist)以“幽灵”(ghost)般的活动布展于世俗世界和世俗生活;弗洛伊德的“精神”(Psycho)侧重于心灵,对心理活动以及异常症候加以实证分析,以把握现实世界中“自我”的结构和层次。两者在运动的对象和失却的对象、本质性的自我和压抑性升华的自我、进步强制的时间和退行认同的时间、扬弃了自我意识的绝对和作为超我的道德律令的绝对、日夜循环的精神和被白昼统摄黑夜的精神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向。无论是精神的黑夜和白昼、生死循环抑或生死斗争,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分析学都没有真正掌握大地之母的力量和意义。在缺乏唯物史观的大地原野上,精神现象学只能似幽灵冥想,精神分析学只能如野马狂奔。
    • 邓晓芒
    • 摘要: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章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上,在从"意谓"到"共相"的嬗变上,以及在语言的逻辑功能和非逻辑功能的双重展示上,都与当代现象学有某种暗合.但如此理解《精神现象学》是当代黑格尔研究的瓶颈,人们的解读充斥着误解和盲区,亟待澄清.揭示黑格尔文本中所隐藏着的"思辨的秘密",将其提升到当代现象学的问题意识层面上来,由此超越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将为我们今天重建形而上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 张梧
    • 摘要: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曾把表象思维和形式推理视为思辨思维的对立面。不过,黑格尔认为,形式推理才是思辨思维的真正对手。与形式推理相比,黑格尔对表象思维的批判仅仅只是片言只语。这是因为,表象思维的缺陷显而易见,即沉迷于个别事物的表象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 一行
    • 摘要: 1与"昭通"这一地方、与她的文学乃至诗歌结缘或相遇,在我这儿发生于2005年对《神史》的阅读。当时,我在某网站读到了这部小说的全本,第一次有了对"昭通"的想象。孙世祥笔下那高寒、贫困、荒凉的乌蒙大山和巧家村落,既怀抱、蒙养着人的生命和意识,又以其严酷、愚昧和势利对人的精神成长构成了巨大的围困和威胁。《神史》可以看成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如何从大山的磅礴黑暗中孕育诞生、又如何走出其围困的"精神现象学"式心路历程的写照。这一历程,在小说第九节对"日出"的描写中获得了极为壮丽的象征。
    • 李萍
    • 摘要: 依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精神"展开的三个阶段的分析理路,中华茶道形成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主观精神"时期对应的是中华茶道佛门茶礼;"客观精神"时期对应的是唐代陆羽开创的茶道;"绝对精神"时期对应的是宋明时期的茶道.经过正—反—合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中华茶道在得到精致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向大众世界、民间生活的推广.
    • 史婉婷
    • 摘要: 对黑格尔《逻辑学》"存在"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始终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关于"存在"概念的解读,国内学界给出了多种不同的阐释视角.本文通过回归黑格尔的哲学,并借助德语世界杜辛等人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从《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的角度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概念进行理解和把握.首先,本文回归到黑格尔的《逻辑学》,以揭示出"绝对知识"视角对"存在"概念进行解读的可能性基础;其次,通过对黑格尔文本的比较性解读,揭示逻辑学"存在"概念一方面在"绝对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了精神所具有的"主体性"的逻辑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绝对知识"具有"自我"的形态,"存在"概念获得了"我=我"的逻辑内涵.进而,本文最终说明"存在"不仅建立在"绝对知识"所展现的精神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而且"存在"是对"绝对知识"所具有的纯粹思维的概念式表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