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霍耐特

霍耐特

霍耐特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7915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现代哲学、北方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等;霍耐特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凤才、任祥伟、胡云峰等。

霍耐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7915 占比:99.83%

总计:78049篇

霍耐特—发文趋势图

霍耐特

-研究学者

  • 王凤才
  • 任祥伟
  • 胡云峰
  • 翁少龙
  • 刘光斌
  • 张丁方
  • 徐苗苗
  • 乜鸿娜
  • 任彩红
  • 余作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燕红; 向芑润
    • 摘要: 马克思“承认”哲学与传统承认哲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联,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先验主体、费希特的主体间性的承认思想,到黑格尔抽象主体的精神承认思想,再到马克思历史观的“承认”哲学,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显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马克思“承认”哲学思想渊源与理论构成的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承认”哲学的目标是要实现“类”主体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立足当前的时代背景,从整体性视域研究马克思“承认”哲学,既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又将有利于全球性承认危机的化解,对于我们今天反思和应对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 朱渝阳
    • 摘要: 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不仅重构了主体间的理性交往模式和社会规范秩序,而且也在客观上复兴了黑格尔耶拿早期的社会冲突理论,特别是《伦理体系》中的“否定伦理”章节。但问题是,霍耐特对黑格尔“否定伦理”的承认式解读,实质上是把植根于民族国家之中的伦理精神和伦理理念简化、降级为社会道德发展的逻辑方案。这种承认解读模式不仅遮蔽甚至放弃了“伦理国家”的理论指向,而且在根本上与黑格尔《伦理体系》的写作意图不相符合。本文首先解析霍耐特的承认范式是如何悖离黑格尔“否定伦理”的文本语境,进而指出,只有从黑格尔伦理体系化的视角,才能正确理解“否定伦理”所承担的结构性的过渡功能:把伦理的自然阶段引向伦理的真正形态,引向统一的民族国家。
    • 胡云峰
    • 摘要: 早在1980年霍耐特与姚阿斯合作出版《社会行动与人的天性》,标志着霍氏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开端。这种关注有其理论缘由,旨趣在于通过人类学的分析来理解社会斗争的心理动力机制,这种斗争过程推动着哈贝马斯所谓的交往理性状态和社会持续道德进步状态的实现。在霍耐特“承认理论”形成之后,霍耐特通过对社会斗争的社会心理学依据的再反思,通过社会病理学、自由的病态等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延续着他的人类学兴趣,这种兴趣的延续构成了他“批判的社会学”的底色。霍耐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积极意义在于坚持了批判理论面向社会经验和个体体验的传统,不足在于严重受制于黑格尔-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解范式,把人类承认心理中“拒绝承认”的方面搁置起来,这在冲突激化、焦虑上升、民粹膨胀时期,其说服力被打折扣。
    • 邓雪征
    • 摘要: 霍耐特认为当代政治哲学的最大困境在于规范原则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为解决这一困境,霍耐特回到了黑格尔。霍耐特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阐发为“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冲突模式,并借助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对其进行自然主义改造,霍耐特通过将这一模式界定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根源,而为重构社会规范理论开辟了道路。在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的解读中,霍耐特依托“承认”理论,指出法哲学的目的在于将现实化了的交往体系重构为社会伦理的规范原则。借助“规范性重构”这一方法,霍耐特把黑格尔的正义理论建构路径与康德主义传统的建构路径区别开来,并在此方法程序下建构起自身的正义理论。这一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理论以主体间的承认为基础、以社会自由为核心,激发出黑格尔政治哲学现实化的潜能。
    • 刘光斌; 邱艳芳
    • 摘要: 霍耐特构建了一种承认理论,并运用承认理论重构了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阐明了重构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霍耐特论述了重构社会自由的原因和依据,认为社会自由是主体相互承认的合作关系,赋予社会自由全新内涵。他认为传统社会主义存在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工人阶级主体论的缺陷,主张通过历史实验主义和民主生活方式理念这两条路径更新社会主义。霍耐特对社会主义的重构,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但也需要注意其理论的不足。
    • 李进书
    • 摘要: 霍耐特认为,亚文化群体因其成就得不到承认,便以文化认同方式进行集体抗议和共同斗争,从而形成一种富有政治性的亚文化承认事件。通过探究亚文化承认问题,霍耐特将其承认理论中的爱、法律和团结三个原则修改为爱、法律和成就,并把亚文化承认列为爱、法律和成就等承认之后的第四种承认,但是他强调这四种承认都必须穿过平等的针眼、尊重平等原则。霍耐特倡导建构多元正义的良善生活,这个公正的场所既能满足自主个体对爱、法律和成就的多种需求,也能尊重亚文化群体的具体权利诉求,从而使人们充分展现其自主性、确立更高品德,也推动着良善生活走向更高阶段。
    • 摘要: 《批判理论论争——与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交锋》①,为庆祝霍耐特教授七十寿诞所作,于2020年10月正式发售,出版之后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集汇集了当代批判理论最为标志性的作者,从Raymond Geuss到Seyla Benhabib,再到如今仍然活跃在法兰克福大学的新生代学者如Rainer Forst,Christoph Menke等。这种与霍耐特的多重学术关系,意在向其“启迪、指导与友谊”(inspiration,mentorship,friendship)致敬——与霍克海默、阿多诺所代表的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不同,当代批判理论无论在方法、概念与政治介入都表现出极强的“复数性”。
    • 宋一帆
    • 摘要: “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是由阿多诺到霍耐特所代表的批判理论传统愈发明确的方法自觉。这种“内在”意味着批判并不需要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外设立一种标准,该标准常常会放弃否定性,而导向一种乌托邦思想,“内在批判”就是要揭示现存社会自我瓦解的趋势。马丁·萨尔(Martin Saar)教授《内在规范性与统治的事实:“内在批判”评注》(Immanent Normativity and the Fact of Domination:Notes on“Immanent Critique”)一文不仅仅意在接续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这个传统的首要特征正是黑格尔的内在性原则),更致力于将内在批判的方法运用于后结构主义的挑战。
    • 陈朝月
    • 摘要: 霍耐特与弗雷泽围绕正义理论发生了一场“承认还是再分配”的论争。这场论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在社会正义的分析框架上,霍耐特倡导承认一元论,弗雷泽提倡视角三维论;在社会非正义的经验参照点上,霍耐特将参照点置于个人被蔑视的心理体验中,弗雷泽认为正义的民间范式才是更为可靠的参照点;在正义理论的规范基础上,霍耐特秉持好生活理论,弗雷泽坚持参与平等原则。这场争论是批判理论的内部之争,展示了批判理论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西方社会的正义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诊断,体现了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的完成。
    • 袁越凡; 程龙
    • 摘要: 霍耐特承认理论是爱、法律和团结的承认关系,本文通过对其承认理论进行解读,从承认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解析.在差异的基础上找到承认的平衡点,将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借鉴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