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死

生死

生死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9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2篇、专利文献34篇;相关期刊1438种,包括民主与法制、青年博览、中国新闻周刊等; 生死的相关文献由3678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马文秋、张小平等。

生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12 占比:99.14%

专利文献>

论文:34 占比:0.86%

总计:3946篇

生死—发文趋势图

生死

-研究学者

  • 佚名
  • 马文秋
  • 张小平
  • 王平久
  • 于丹
  • 莫小米
  • 张永久
  • 本刊编辑部
  • 刘墉
  • 阿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志俊
    • 摘要: 生死出处问题,是明清之际遭遇家国覆亡的王船山极为关心的问题。在其晚年专著《庄子解》中,船山认同庄子以气之聚散解释生死现象,同时也指出庄子之齐同生死不仅消解了生与死之界限,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容易混淆善恶是非与人禽之别,甚至直接瓦解儒家德道践履之根基。不同于程朱“死则散尽无余”之说,船山认为人之生死不过是形体之成毁,己身生命之气复归太虚而恒存不灭,且持藏毕生善恶作为的个体之气随气之聚散往复影响整体太虚之气的清浊醇疵,进而影响人间社会乃至未来局势之治乱兴衰。个体生命虽无法主持分剂气之聚散流行,但可主导己身气质之清浊善恶。儒家仁人君子应以修身尽性之道德践履,涵养扩充己身清醇之气,进而通过气化流行参赞天地之化育。善吾生者所以善吾死也,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因参与社会历史之创造而延及来世与群生。
    • 付锦涛
    • 摘要: 庄子养生论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道者,万物之所由也”的逻辑前提,无论是养形,还是养神,都应该循道而行,即符合“道”清静无为的特征。在养生原则上,庄子主张“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在养生目标上,庄子推崇“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状态,将“道”合一视为为最高境界。
    • 纪准
    • 摘要: 杜丽娘之生可以死,乃丽娘独立完成之事。丽娘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则丽娘之生可谓之自觉之此在。丽娘看见了生死同在的此在真相。常人殉于欲而已,丽娘则殉乎生者也!丽娘之死可以生,乃汤翁、读者共同完成之事业。半梦而死,埋伏下读者参与的那些根节。死亡是死者和生者共同完成的仪式。汤翁在此为情作使,特为我辈更而演之于四百年前,只此便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者也。
    • 刘俊葳
    • 摘要: 鲁迅在临终之际,接连大病,生死徘徊。患病的痛苦经历和矛盾心绪促使他复苏了原始情绪,展现生之本能,并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鲁迅通过《女吊》等文章书写鬼趣,表达对鬼的迷恋,流露出对生死的复杂态度。死神阴影下对于个人命运和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进一步推动鲁迅唤醒本我,回归自我,在生命的尽头爆发出强大的文学创造力,呼应了他早年的创作辉煌,以及追求“精神界之战士”的理想。
    • 李茂祝
    • 摘要: 崇尚自然是《庄子》一书的特点,自然是自然而然,是天然。顺应自然便是顺应天道,保持内心清净安宁、动机与行为不刻意、使得自己不役于外物等都是顺应自然的体现。庄子认为生与死是人类的必经过程,是人的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恰如天的运行,因此他的生死观本于自然。庄子把生与死看作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依赖,相互存在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他把死亡看作是回归自然,自然死是一种人生的解脱。基于崇尚自然的观点,庄子理想社会的人们保留着自然的本性,素朴,无欲无求,他认为这种理想社会在自然尚未被破坏的远古时代。如果要恢复理想的社会,便要让天下自然自在地发展,或者不得以要治理天下,便要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天下,因为无为而治也是顺应自然。
    • 达则果果
    • 摘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渗透着生的自由与死的光亮,昭示出深沉浓郁的生命诗学。于鄂温克民族原初生存形态与原始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中变迁的背景下,迟子建追忆了鄂温克民族淳朴、坚韧、本真、善美的生产生活图景,从中折射出一种坚守自由与孤独的生命底色,性与食的原始生命力,以及出生与死亡互渗互照的生命张力。
    • 王玉彬
    • 摘要: 在庄子那里,“我”由“成形”与“成心”凝聚而成。“成形”本为“形化”之结果,生、死均内在于其中,然而,常人“好生而恶死”的生存态度试图以“益生”的方式守护“成形”并抵抗“形化”,使得生命成为一场“行尽如驰”的劳役。“成心”本为“有限而特殊之心”,“我”的生活世界由之而展开,但据之亦可开出“随其成心而师之”的“师心”倾向,以及“自是而非人”的存在取向。在“好生而恶死-自是而非人”的生存态势中,“我”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终而走向“非我”化的生存境地。“吾丧我”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庄子认为,不以“成形”拘限生命,生命即未止于孤立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而可在“以死生为一条”的觉解中超越“形”的“生死”之限;不以“成心”筹划精神,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而可在“以可不可为一贯”的觉解中超越“心”的“是非”之辨。这样,通过“吾丧我”,个体就可走出“非我化”困境,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 李在兵
    • 摘要: 晚清大儒俞樾有一通致循吏李超琼的手札,其内容如下:紫璈仁兄大人阁下:前承赐《虔共集》,知季硕著述尚有此一卷之存,弟前诗小讹,今改正,刻入拙诗第二十一卷。谨刷一纸,奉呈青览,余一纸俟便中致胡燕生观察,书可附之也。手此,敬请台安。弟俞樾顿首。这通手札揭示了一代才女曾彦和大儒俞樾、循吏李超琼之间的生死交往史实。
    • 杨庆华; 胡婷; 颜波
    • 摘要: 从战争中走来,我在生死雷场上写下生命的注脚。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祖国赋予我最神圣的使命,也是我对祖国最忠诚的誓言。临危架桥1976年春天,响应祖国号召,我带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参军入伍。之后,我被分配到步兵第37师109团,成为一名工兵,主要负责军事工程保障任务。入伍前,我以为自己会被分到扛枪、打炮这样的兵种,对工兵的了解更少。当我第一次走上战场,和战友们争分夺秒抢修工事时,我对工兵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 云溪子
    • 摘要: 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医院、医生在我头脑中的形象发生了强烈的撕裂。很多年来,在我的心目中,医院是最圣洁的地方,医生是最崇高的职业。人生悠悠万事,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而医院、医生,就是直接关系、甚至决定人生死的地方、职业。法院、法官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很神圣;但法院、法官只能决定罪犯的生死。而医院、医生则关系着、决定着芸芸众生——包括法官——的生死。由于医生尽职尽责的工作,可以挽救一个国家栋梁之才的生命,可以使一个幸福家庭免于破碎。反之,可以使一个国家培养了多年的人才毁于一旦,可以让一个家庭顷刻间支离破碎。在我看来,医生这个职业,怎么说它的崇高、重要都不过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