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俞樾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北方论丛、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等;俞樾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雄飞、郭鵬飛、钱超尘等。
俞樾
-研究学者
- 罗雄飞
- 郭鵬飛
- 钱超尘
- 马丽敏
- 谢超凡
- 杜桂萍
- 汪少華
- 蔡挺
- 卢康华
- 徐传法
- 王其和
- 解维汉
- 郭鵬飛1
- 顔春峰
- 劉祖國
- 周建忠
- 周永研
- 宋巧燕
- 张晓兰
- 曹海峰
- 朱君毅
- 李越
- 李香平
- 桑萌春
- 楊少涵
- 温美姬
- 王倩倩
- 王博
- 王振声
- 程璐
- 罗宝珍
- 蒋艳君
- 许威汉
- 陈福康
- 陶莉
- 黄伟
- 丁兆平
- 丛海霞
- 于天池
- 伊永文
- 伏俊琏
- 何世剑
- 何毓玲
- 余力
- 余力2
- 俞为民
- 俞国林
- 俞樾
- 俞樾1
- 倪怡中
-
-
夏汇丰
-
-
摘要:
本文简要梳理了同治《上海县志》成书背景与三个印次的情况,尤其关注翌年即重版的现象。校勘比对仅时隔一年的辛未本和壬申本,笔者发现后者整版重雕10叶、新雕20叶、版心重雕10处,内容改动共计287条,增、删、改文字约2.2万字。在考异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归纳两者存在的差异类型并推究翌年重版的原因。
-
-
李在兵
-
-
摘要:
晚清大儒俞樾有一通致循吏李超琼的手札,其内容如下:紫璈仁兄大人阁下:前承赐《虔共集》,知季硕著述尚有此一卷之存,弟前诗小讹,今改正,刻入拙诗第二十一卷。谨刷一纸,奉呈青览,余一纸俟便中致胡燕生观察,书可附之也。手此,敬请台安。弟俞樾顿首。这通手札揭示了一代才女曾彦和大儒俞樾、循吏李超琼之间的生死交往史实。
-
-
董韦彤
-
-
摘要:
俞樾在《东瀛诗选》中将日本江户诗风的演进概括为"二变三期说",表现出明显的中日诗歌比较倾向,准确地抓住了二者的源流关系。清代学术从最初的汉宋相争逐渐走向合流,受到学术环境和师承的影响,俞樾养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学术观,成为其宽和允正的汉诗观形成之基础。俞樾以学人为诗,却和晚清宋派诗人所标榜的学人之诗异趣,但与一般文人相较,他的诗学理念又体现出独具学者风格的特点。俞樾学养根基与诗学观的融通互动,构成了其中日汉诗观的内在理路。
-
-
宋宪章
-
-
摘要:
杭州最有名的杭帮菜,要数西湖醋鱼。说起西湖醋鱼的美味,人们就会想起那家坐落在孤山南麓的百年老店——楼外楼。楼外楼原址在广化寺(孤山寺)与俞楼(俞樾寓所)之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楼外楼迁至东面的湖畔老店太和园的旧址。西湖醋鱼最早在此店应市。
-
-
梁启政
-
-
摘要:
晚清朴学大师俞樾不仅在学术上卓异于近代,且在书法上具有较深造诣,尤其是其隶书书法亦以古为师、独具特色,与好太王碑碑文书法有类似之处,但俞樾的隶书书法并非取法于好太王碑而是取法于古代的汉隶.俞樾首次获得的好太王碑拓本是日本驻清外交人员中岛雄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赠送给他的,该拓本是由酒匂景信带回日本的石印好太王碑拓本.俞樾据此作有《句丽古碑歌·序》一首,对好太王碑中的相关记事内容进行了考证.中岛雄向其赠送好太王碑拓本不仅是因为俞樾"好古"的原因,同时还带有着特殊的政治目的,即为近代以来日本谋求海外发展、军事入侵朝鲜半岛制造历史依据和舆论.
-
-
陈秀彬
-
-
摘要:
俞樾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家,也是当时篆隶书体的代表人物.俞樾的书法美学以崇古尚朴为基本取向.这种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方面与当时碑学复兴运动有关,一方面也与俞樾服膺阮元与曾国藩的书学思想,以及对自身儒家士大夫身份的坚守密切相关.通过对俞樾书法美学思想的探究,可以窥见晚清文人书法美学的形成机制.
-
-
石雷
-
-
摘要:
清代中后期因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娱乐为主的说唱文学自觉向主流文化靠拢,同时为迎合大众欣赏趣味又广泛吸收传统小说类型因素,形成一种独特的多元小说属性的创作趋向,《三侠五义》即其典型代表.该小说也因此获得了上层正统文人的认可与欣赏,出于维护封建统治与道德教化的需要,晚清著名经学家俞樾对其进行改编修订,并更其名为《七侠五义》.在出版商的炒作下,《七侠五义》盛行于大江南北,俞樾亦因此以小说家名于世.晚清"新小说"兴起,为启蒙与抬高通俗文学地位,新小说家又大肆宣扬俞樾小说家的身份,并基于自身需要重新解读《七侠五义》.《七侠五义》由娱乐向政治属性的逐渐转移,是清代中后期小说发展与转型的生动写照.
-
-
朱君毅;
谷秀芳
-
-
摘要:
清代传记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为女性创作的传记也随之剧增.俞樾在其女性传记文中,讨论了礼、义、情、文的内在关系以及妇德问题.在涉及与妇女相关的"礼"的问题时,极力阐扬"动合礼法"和有"大节大义"的楷模,并强调传主德行的家世渊源.在分析"孝""烈""妇学"等问题时,以"至诚""至情"论强调"礼本乎情"的观念,极力反对"为节妇难,为烈妇易"的说法;认为妇女可以以"妇学"(包括文学创作)为基础,实现"相夫教子"的职责,并重新阐释了"女而有士行"的涵义.在其女性传记创作中,俞樾破例为生者立传、"夫妇并书",对传主的事迹书写极为详尽,强调"例以义起,文随事变"的观点.俞樾在其女性传记中讨论上述问题时,流露出明显的通变思想,这也是"通经致用"思潮下礼教思想和妇女观的折射.
-
-
延雨
-
-
摘要:
本文从笔者在日本金泽常福寺考察所见之晚清古文字学家俞樾的缪篆楹联出发,相继缀辑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和内地多家文博机构所藏的俞樾稀见篆书墨迹,并结合晚清出版物和石刻等史料,综合考察俞樾对大篆、小篆、缪篆、草篆等多种篆书类型的实践,进而探讨其如何采用『六书』象形造字法对篆字进行图案化的重新设计,为汉字开辟独特的视觉呈现路径.
-
-
郑毅(文/图)
-
-
摘要: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晚清时期有影响的学者。俞樾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当时社会上有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叫做“李鸿章只知作官,俞樾只知著书”。
-
-
马凯;
师旭亮;
左峻铭;
李雅歌;
刘宇;
李鑫
-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俞樾是清朝末期最富盛名的学者,他对中医学也有涉猎,著有《内经辨言》、《废医论》等书,他提出中药材的重要性及对庸医的憎恶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俞樾虽发废医之言,实是痛心时医不知古法,为发扬中医真谛而呼吁.其为中医做的努力是巨大,单从他对《黄帝内经》一书的校正注释就功不可没,不仅从医学角度阐述,还从文字演变、词句异义、音韵、版本、衍文、脱字、传抄错误等多角度进行训诂考据,实则开辟了研究《黄帝内经》及其它医学典籍的新途径.
-
-
钱超尘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 俞樾写《废医论》给人留下一种错觉:俞樾反对中医,其实不然.本文通过章太炎对《废医论》撰写背景的分析和本人对俞樾连遭母丧妻亡悲痛的考察,发现《废医论》不仅不反对中医,而是倡导中医深入学习与继承三部九侯诊脉法,此非废弃中医,而是振起中医也.方法:搜集《春在堂全书》中俞樾所有论医文章、研读章太炎分析乃师涉医之论述,提供师弟二人原始文献,确证俞曲园本意绝非反对与废弃中医,而是提倡阅读中医经典以培养名医.结果:俞樾《枕上三字诀》《内经辨言》及其书信证明他对中医具有积极态度.结论:《废医论》有偏激与意气成分在.章太炎《医术平议》对《废医论》中的《脉虚论》《药虚论》核心内容均有深刻评述.《废医论》与《医术平议》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两位伟人对如何看待中医、如何发展中医、如何振兴中医的讨论,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仍然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
-
李志刚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俞樾是晚清文化巨匠,一生著述丰富,学问精湛.既对传统经学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又对通俗文化,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特别是对楹联艺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中年寓津数年,留下诸多关于此地世事民俗的记载.本文以俞樾楹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成就,以期丰富近代天津文化遗产.
-
-
钱超尘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俞樾写《废医论》给人留下一种错觉:俞樾反对中医,其实不然.本文通过章太炎对《废医论》撰写背景的分析和本人对俞樾连遭母丧妻亡悲痛的考察,发现《废医论》不仅不反对中医,而是倡导中医深入学习与继承三部九侯诊脉法,此非废弃中医,而是振起中医也.方法:搜集《春在堂全书》中俞樾所有论医文章、研读章太炎分析乃师涉医之论述,提供师弟二人原始文献,确证俞曲园本意绝非反对与废弃中医,而是提倡阅读中医经典以培养名医.结果:俞樾《枕上三字诀》《内经辨言》及其书信证明他对中医具有积极态度.结论:《废医论》有偏激与意气成分在.章太炎《医术平议》对《废医论》中的《脉虚论》《药虚论》核心内容均有深刻评述.《废医论》与《医术平议》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两位伟人对如何看待中医、如何发展中医、如何振兴中医的讨论,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仍然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