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句丽

高句丽

高句丽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亚洲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3篇、会议论文13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当代韩国、东疆学刊、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等;高句丽的相关文献由94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炜冉、张福有、耿铁华等。

高句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3 占比:99.0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93%

总计:1396篇

高句丽—发文趋势图

高句丽

-研究学者

  • 孙炜冉
  • 张福有
  • 耿铁华
  • 姜维东
  • 杨军
  • 祝立业
  • 王禹浪
  • 王绵厚
  • 刘子敏
  • 李德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孙炜冉
    • 摘要: 据《日本书纪》载,钦明天皇二十三年(561)日本在任那府的驻军大伴连狭手彦曾与百济一同征伐高句丽,并袭破其国都,缴获了大量规格极高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被详细地记述于何处缴获,并在带回国后谨献给天皇和苏我氏大臣等。通过考证可发现,该记事绝非独撰,只是由于《日本书纪·钦明天皇》纪年的混乱,因此造成了其记事年代和事件的混淆,该事件应当是发生在钦明天皇十二年(551),且该年前后的相关记事揭露了这一阶段发生在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军事动向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高句丽国都被袭破后,于次年(552)修筑了“长安城”,这是高句丽最后的一座都城。
    • 孙炜冉
    • 摘要: 《日本书纪》中记载了日本6次向高句丽遣使的活动,既展示了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同高句丽开展通交联系的情况,也反映了东亚地区的几次重大政治变局。因为要抬高自身的国家地位,日本隐匿了日常性遣使高句丽的记录,只留下6次重大的外事出访历史,这就同高句丽频繁遣使日本的记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反映了日本一直沉浸在成为东亚世界“上国”地位臆想之中的心态。日本6次向高句丽遣使记录,表明在与高句丽通交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日本始终是处于积极主动的一方。
    • 王禹浪; 王俊铮; 许盈
    • 摘要: 韩国学界的靺鞨研究往往将其置于高句丽史、渤海史,以及韩民族主体形成过程的历史叙事中加以考察,因此,靺鞨史具有了韩国国史的意味,成为朝鲜古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韩国学界对靺鞨族群的种族系统多有关注,积极对《三国史记》中的“靺鞨”记载予以回应,对靺鞨七部的种族血缘背景作出辨析,提出靺鞨七部并不完全出自肃慎族系,白山靺鞨、部分粟末靺鞨可能源出濊貊的观点。对靺鞨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则较为全面地继承了俄罗斯学界的研究范式。
    • 范霄鹏; 李可欣
    • 摘要: 鸭绿江畔的集安市,历史上曾为高句丽的王城所在。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高句丽在此筑有多种类型的建造,并存留下独特的建构。自东汉时高句丽在平原上与山谷中修筑了“双城型”王城,其中的丸都山城延续了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亦因地构筑了群山拱卫的都城态势。
    • 王琛
    • 摘要: 在唐山丰润城区向西10公里的丰津公路旁,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庄——小黑马甸村。村庄始建于唐代,相传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黑马走失追至此地,故此得名。曾经的"小黑马"如今变成了"大白马",现在的小黑马甸村,生活宜居、环境优美、柏油马路直通村庄,鲜花翠柏生机盎然,党群同心、邻里和睦,呈现出一幅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
    • 赵春兰
    • 摘要: 使者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承担出使任务,由皇帝临时指派,并非属于官职名称。高句丽模仿中原王朝建立官制,设立了使者职位,但没有专职使者,和中原王朝的运行模式相同。高句丽使者在建国初期就进入公共行政领域,在故国川王之后开始出现级别分化,地位开始升高,职能范围逐渐扩大,后来随着高句丽的领土扩张和国势的发展继续升位分级,其升级分化又主要是和中原王朝使者中的“谒者”发展脉络相一致。高句丽使者官职的设立发展体现了高句丽对中原王朝官制的认同和向化之心。
    • 劉陽
    • 摘要: 在古代東亞的歷史上,曾發生過兩場攪動東亞的國際性大戰。第一場戰争發生於唐代龍朔三年(663),被稱作“白江口之戰”。此戰雖表面上看是唐軍與倭軍的一次海上遭遇戰,實際還牽涉到新羅、百濟乃至高句麗,而且戰後“大唐帝國在文和武兩個領域統禦東亞諸國的格局徹底奠定”(1)。規模更勝的第二場戰争發生於明代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這是一場中朝聯軍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軍的三國大戰,亦即本文接下來將述之話題。
    • 孙炜冉
    • 摘要: 高句丽与日本都是古代东亚世界的重要政权,影响了东亚世界的历史进程。两国之间既有国家利益争夺中呈现出的军事战争,也有和平友好的交聘往来。高句丽方面涉及其与日本间发生联系的记载仅见于《广开土王碑文》,但该碑的记录呈现的仅是5世纪之交高句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并且只是二者间的战争情况,没有友好往来的记述,这是因为历史上高句丽不重视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另外,地缘因素也影响了二者通交往来,因为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而西南部是百济,东南部是新罗,日本则位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之上,地理位置的阻隔成为影响高句丽和日本交往的重要障碍,二者之间在早期交往过程中不可能建立“称藩”与“朝贡”的关系。
    • 李磊
    • 摘要: 刘宋建构的“东服”秩序,将百济、高句丽、倭国等纳入其中,塑造了东亚的地缘政治结构。刘宋承认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霸权,但选择由百济承担“方位”之任。百济借刘宋权威清除亲倭势力,配合刘宋的“东服”秩序,此后其国势盛衰与刘宋相伴。高句丽、倭国是“东服”秩序中的不稳定因素。元嘉二十七年(450)宋、魏战争后,高句丽南击新罗、百济,二国被迫结好倭国,倭国地位上升,但倭国转而进犯新罗、威逼百济。孝武帝恢复元嘉时期的“东服”秩序,降低倭王官品、剥夺其都督权限。“东服”秩序的瓦解始于宋失青州后,百济被迫“奉藩”北魏。汉城百济覆灭后,倭国积极经略半岛,并在宋齐易代前夕上表影响南齐的天下构想,成为刘宋“东服”秩序瓦解的最后环节。
    • 王連龍; 叢思飛
    • 摘要: 唐代曲瑒墓誌,近年出土於洛陽南郊,現藏洛陽師範學院。墓誌記載了曲瑒家族世系、宦績功業、婚姻子女等史實。其中,誌文提到曲瑒在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八月卒於“高麗都平壤城南魚鶴”,涉及高句麗末期都城平壤城及安鶴宫比定問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筆者擬結合傳世文獻及其他碑誌材料,對該墓誌略作考證,以期於相關問題研究有所裨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