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群关系

族群关系

族群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154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思想战线、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2012年学术年会——经济社会学:理论评析与中国经验论坛、第二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等;族群关系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戎、周大鸣、廖杨等。

族群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9154 占比:98.54%

总计:19437篇

族群关系—发文趋势图

族群关系

-研究学者

  • 马戎
  • 周大鸣
  • 廖杨
  • 吕俊彪
  • 孙九霞
  • 曹大明
  • 祁开龙
  • 董建辉
  • 丁见民
  • 严雪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晓鹏
    • 摘要: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早期墓葬M13出土有字卜骨一件,该卜骨刻辞记述了呼命、臤二人分别率领30兵卒急速至于■、■、夜、宕、㳄5地的重要信息。其中字释作“■”,表示地名。■([姜臣])字反映出姬姜两族的盟姻关系,([姜臣])地可能是姬姜两族混居地。字构形表义与“犬戎”有关,■字释读为“戍”,“■(戍)”为地名,临近犬戎活动区域,应当是西周王朝为镇服和防御犬戎而设置于西北边陲的戍地。宕、㳄二地均在西羌之地,属西周王朝管辖范围,姬周与西羌族关系和睦。从姚河塬卜辞及其地名字信息中,可以大致探查西周早期姬周族与姜戎、西羌、犬戎等西北族群的复杂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姬周与西北边域族群的文化并存、碰撞、融合、变迁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 吕庆广; 陈国强
    • 摘要: 文化冲突指的是历史和现实地存在着的因宗教信仰、政治主张、道德准则等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矛盾、对立和对抗,或者是不同文明或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疏离、隔阂、紧张现象以及仇视和敌对的情绪与行为.作为移民国家,文化冲突通过族群的对立和紧张贯穿于美国历史进程中,其根源在于建基于种族主义理念之上的主流文化霸权.自60年代以来,文化冲突与融合构成了当今美国社会演进的一种内在动力.20世纪中后期,包括非洲裔、墨西哥裔和印第安原住民在内的左翼族群激进派推出以政治文化分离为核心的族群关系重构方案或路径,引发了美国社会激烈的政治动荡与文化冲突;美国政治自由派则借鉴和吸收左翼激进派的一些合理主张,针对族群文化冲突采取了 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政策,形成了第二种路径:通过持续性立法行动消除公共领域的歧视与隔离,提升少数族群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促进族群间的宽容与理解,着力培养文化身份平等意识.在缓和冲突并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整合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持续性的改革有力推动了美国文化整合的进程.然而,由于主流文化霸权意识的根深蒂固和与现行制度的明缠暗绕,由黑白紧张关系所标识的文化冲突事件仍不时发生,以真正族群平等为标志的文化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 邢莉
    • 摘要: 在历史变迁和当代社会的语境中,井克梁村敖包的神圣空间由井克梁村村民和乌审旗的蒙古牧民重新建构为敖包祭祀和关公祭祀并存的文化空间,两个不同民族的群体共享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祭祀的过程中,彰显神圣空间的意义,重新建构的敖包祭祀和关公祭祀空间是族群关系的再生产空间.两个不同族群文化存在着共同的英雄崇拜的文化因子,其在当代乡土社会文化的建构中,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 严海蓉; 沙伯力; 路瑶
    • 摘要: 常常有评论认为,由于中国人的族群中心主义,在非洲的中国人"自我封闭",与当地社会缺乏互动.这样的评论突出了中国人"自我封闭"的特殊性,却没有把在非洲的中国人与其他外来族群相比.我们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半外围特征,当代中国人在非洲并不具有同质性,因此不能一言概之.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人在非洲的居住、社会化和语言习得情况,并区分了中国人的两种流动:合同流动和自我流动.除了流动的方式外,影响中国人"本地化"的因素还包括当地政治环境、移民的早晚、语言障碍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等.我们认为,大多数在非中国人不是自我封闭的,而且与其他在非的亚洲和白人移民相比,本地化程度并不低.
    • 肖宪; 毕媛媛
    • 摘要: 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具有识别、构建和强化的作用,对民族国家往往具有统一和分裂的双重作用.当代印度独特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对其国内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属印度时期,英国殖民者力图通过语言霸权达到同化印度的目的,但却催生了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印度独立后的国家语言规划面临极大的挑战;建国初期推行的印地语国语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民族冲突;原殖民语言——英语地位的恢复起到了平衡内部族群冲突、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三语模式"的确立体现了国家语言政策对复杂民族关系的再一次妥协.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股潮流的冲击下,印度的语言政策和族群关系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 袁轶峰
    • 摘要: 有清一代,贵州成为南来北往的客民优先选择居住的地方.客民在土著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同乡聚居到同姓聚居的客民社会,并由此土客之间因土地、惯习或生活琐事等而相互仇视,相互对峙,构成一种以彼此籍贯为划分标准的族群关系.作为游离于化外的一个群体,客民都希望自己能从化外走向化内,成为有身份的人,他们都会用不同的办法把自己的身份与国家认同联系起来.在客民心里,国家认同就是"户籍"和儒家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如"忠、孝、义"等符号,这些成为客民得以世代延续下去,成为巩固其地位,控制地方社会的文化资源.客民"反客为主"身份转换过程揭示了客民在地方社会整合到国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钱伟; 梁慧敏
    • 摘要: 从殖民时期至今,马来西亚族群关系与政策因时而变.战前英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马来西亚各族群接触有限,民众族群意识弱,华文教育发展相对自由;日据时期,马、华族群矛盾尖锐,华文教育陷入黑暗时期;二战后,英国恢复统治时期,马、华关系紧张,华文教育危机重重;马来西亚独立初期,族群差距渐显,华文教育发展缓慢;5 · 13事件后,马来西亚政府为缩小族群差距,维持社会稳定,采取"马来人优先"的政策,华文教育严重受限;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国内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巨变,族群关系缓和,华文教育获得新生;进入21世纪后,马来西亚族群政策更加开放,华文教育发展迅速.历史表明,在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和政策的演变与华文教育的起伏相伴相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华文教育的兴衰.
    • 郑佳
    • 摘要: 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殖民侵略,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均被打上殖民烙印的新兴民族国家,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探索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从仿效西方议会民主转向威权政治再到民主转型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来西亚政治、经济以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马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对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比时代及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较为单一、研究内容有待拓展、理论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国内学术界对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厘清马来西亚族群、宗教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进一步总结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而展望未来的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蔡妍欢
    • 摘要: 清代广州的驻防旗人在制度上受严格管理限制,但在实际生活中,旗人与民人之间却有诸多来往现象。在居住格局上,旗人与民人并非完全隔离,在经济方面也有诸多来往,有些旗人在身份上则游走在旗民边界之间,这种"旗民杂处"现象使得满汉旗人在不同程度上变得本土化,但族群的社会边界依然在不同程度上继续维持,表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
    • 郑佳
    • 摘要: 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殖民侵略,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均被打上殖民烙印的新兴民族国家,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探索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从仿效西方议会民主转向威权政治再到民主转型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来西亚政治、经济以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马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对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比时代及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马来西亚政治问题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较为单一、研究内容有待拓展、理论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国内学术界对战后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厘清马来西亚族群、宗教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进一步总结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而展望未来的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