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清民国

晚清民国

晚清民国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学术研究、中外书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等;晚清民国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志成、唐咸明、刘兴晖等。

晚清民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9 占比:98.4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1.23%

总计:324篇

晚清民国—发文趋势图

晚清民国

-研究学者

  • 袁志成
  • 唐咸明
  • 刘兴晖
  • 苏文
  • 吴臣辉
  • 廖保平
  • 张亚楠
  • 张振国
  • 桑兵
  • 王新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曦
    • 摘要: 文学在中国是一门历史悠久且无比辉煌灿烂的学问,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是,到了清代,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闭关了数百年的国人才开始真正清醒,但意识的觉醒却是伴随着国力的衰微。晚清民国生死存亡之际,大批有识之士认为文学乃是安身立命立国的第一大务,决定从文学开始,彻底变革与改造中国,挽救国家命运。
    • 金小平; 杜臻
    • 摘要: 仪征十二土于淮盐总栈设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是晚清民国盐业运输的重要枢纽,管理淮南、淮北盐斤的集散和销售,见证了"盐都"十二坏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一、淮盐总栈的设立背景和地理位置淮盐总栈作为淮盐储运中心设立于清咸丰年间,最初选址泰州,后迁至瓜洲。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为恢复经济、方便盐运,同治四年(1865),两江总督曾国藩提议将淮盐总栈由泰兴口岸迁至仪征,但由于多年战乱,仪征县城满目疮痍,运道淤塞,最终将淮盐总栈改设瓜洲六濠口。
    • 刘善涛; 张瑜
    • 摘要: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转型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汉语词汇发展变化最为显著的历史时期,同时还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时期。本文以时间为轴,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晚清民国汉语新词研究的发展阶段和代表成果,对该时期新词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研究特点,肯定研究成绩,以期为民国时期汉语语文辞书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 桂强
    • 摘要: 晚清民国戏曲老唱片保存了一大批传统戏曲曲目精华,以及一大批近代中国戏曲名家的声腔艺术录音资料,是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戏曲表演艺术家“唱功”以及戏曲艺术唱腔流变的珍贵戏曲文献。文章首先在国际学界有关历史录音研究的框架内,分别从国际学界20世纪的历史录音研究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的互动、国际学界21世纪以来的历史录音研究与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的互动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然后从戏曲文物学、戏曲传播学和媒介考古学三个角度,展开对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路径与视角的分析与思考,并对晚清民国戏曲唱片研究的价值及其研究前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展望。
    • 何和义
    • 摘要: 我国的乡土教材是清末新政推行新式教育的产物,也是反映救亡图存诉求的产物。晚清民国时期江西乡土教材的编撰者以地方士绅和学校教员为主,体例多样,内容有着新旧杂糅的特点,既包含了诸多现代科学知识,也有明显的守旧思想和内容。乡土教材的出现总体上是思想、文化和教育进步的体现,对于开启民智、团结民众、发展乡土教育、振兴民族和国家发挥了一定作用。
    • 邓妙慈
    • 摘要: 朱祖谋之创作与词选关系密切。《彊村语业》创作取向的多元性表现为托兴深微与赋笔叙写的结合,梦窗情味与苏辛气骨的交融,重南而不疏北的书写策略;《宋词三百首》词选观的兼容性表现于词作取舍中的平衡策略以及“体格”与“神致”的衡词标准。《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对待苏辛词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违离。《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体现出朱祖谋对晚清民国主流词学的继述与违离,彰显了总结传统词学与催生新词学的浓厚意味。
    • 张爱明
    • 摘要: 过去学界对晋商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史角度关注晋商家族、晋商制度和著名商号,从社会史角度对农民经商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揆诸史实可以发现,晚清至民国,晋商由盛转衰,精英商人与地域性商帮的势力明显减退。与此同时,中小商人不断涌现,晋中乡村中兼营商业的农民数量明显增多,除了大环境的变化,主要与当时山西普遍的乡村危机密切关联。20世纪初的晋中地瘠民贫,生产技术落后,又遭遇频繁的战乱和灾荒,加之政府的苛捐杂税,使农民收支严重失衡。在经商风气的影响下,晋中农民普遍在农业外兼营商业,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并形成特殊的"半耕半商"的家庭经济。
    • 袁志成
    • 摘要: 晚清民国文人结社众多,成为该时期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影响晚清民国文人结社的因素复杂,其中科举制度为文人结社提供了现实可能,上海等大都市为文人结社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栖身之所,历史事件刺激着文人士子的心灵而结社吟咏,近代报刊则推动文人结社跨越时空的局限。当然,文人结社也有偶然因素,并且在偶然条件下成立的文人结社对区域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亦是需要加以关注的。
    • 邓妙慈
    • 摘要: 21世纪以来,晚清民国词学研究渐趋繁荣,而关于“晚清四大家”的研究亦随之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况周颐是四大家中论词最多之人,其《蕙风词话》更是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并称为“晚清三大词话”,故况周颐研究极大地吸引了当代学人的关注,该领域亦不乏相关研究专著,但多集中于年谱编纂及对《蕙风词话》的研究上,研究的体系性与规模性还未得到彰显。2021年,彭玉平教授《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出版。该书不是单纯的况周颐词学的个案研究,而是把况周颐作为晚清民国词学的聚合体进行观照,在解读况周颐词学的同时,也在审视整个晚清民国词学之源流递嬗,故著者于“绪论”开宗明义:“这是一部以况周颐为核心对晚清民国词学进行重新考量的著作。”[1](P1)该书广征文献以自立新论,发掘隐微以颠覆旧说,以其“体大思精”之特色为况周颐研究开疆拓宇。该书入选2019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洵为况周颐研究的扛鼎之作。研读此书,发现最能体现其学理价值与学术品格之要点有三:一、以范畴研究奠定理论基石;二、以会通视角开拓理论堂庑;三、以深茂文思凸显理论质感。
    • 摘要: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讲述了一段中国餐饮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更是讲述了一段近世华侨的生态史。一方面,因为饮食业是海外华人最重要的谋生之道,另一方面,也因为餐馆本身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多种多样的海外华人社会的容姿。在这里,既可见华人海外移民的历时性变化,也可见其阶层升降消长的互动形态,更可见海外餐馆与国内社会变动相呼应的历史风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