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作霖

张作霖

张作霖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8篇、相关期刊564种,包括党史纵横、黑河学刊、炎黄春秋等; 张作霖的相关文献由1157位作者贡献,包括康艳华、窦应泰、赵菊梅等。

张作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8 占比:100.00%

总计:1498篇

张作霖—发文趋势图

张作霖

-研究学者

  • 康艳华
  • 窦应泰
  • 赵菊梅
  • 张鸣
  • 余世存
  • 早川正雄
  • 松本一氓
  • 赵连泰
  • 阿忆
  • 陈崇桥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涵
    • 摘要: 奉系于1926年击败国民军后,主动疏远日本,并布局联络英国,试图借路港开发之机,吸引英国投资东北以制衡日本。掌握中央政权后,奉系加紧与英国沟通,力图以温和方式解决条约问题,同时渲染意识形态冲突,以期得到英国更多援助。奉系联英对日本少壮派军人产生强烈刺激,被认作“背信弃义”之举。张作霖则被视为“英美傀儡”,成为日本少壮派军人的眼中钉。而日本政府与关东军少壮派围绕如何处置满蒙问题又蕴藏着深刻矛盾,日本政府始终无法如少壮军人所愿断然处置张作霖。在内外刺激之下,河本大作等人铤而走险,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奉系在对外关系上的调整转向实则是观察皇姑屯事件所以爆发的隐藏线索。
    • 李为民
    • 摘要: 宁武(1885—1975),学名宁良志,曾用宁梦岩、宁孟言,1949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宁武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1919年秋受孙中山委托联合张作霖,促成奉粤合作,先任张作霖的副官,后任张学良顾问。1924年,作为奉天省代表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九一八事变后,多次劝说张学良奋起抵抗。抗战胜利后,一直为国内和平协定奔走呼吁。是民革东北三省的奠基人。
    • 王凯
    • 摘要: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直、皖、奉三大派系,随后又裂变为许多小的派系,孙传芳就是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20世纪20年代中期,孙传芳控制着浙、闽、苏、皖、赣等东南富庶地区,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包括孙传芳在内的这些大大小小军阀为争夺地盘和权力混战不已,中国老百姓处于战乱的水深火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右)与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合影热之中。
    • 王东梅
    • 摘要: 东北有一道名菜,别具特色,就连名字也很特殊,它叫“老虎菜”虽然菜品的名字叫做老虎菜,实则不仅跟老虎一点儿关系没有,并且它还是地地道道的一道素菜。为何一道素菜偏偏叫起了老虎菜,这其中有个与清末北洋军奉系首领、人称“东北王”“东北虎”的张作霖有关的小故事,饶富趣味。
    • 雨凡
    • 摘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是共和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被誉为“海军军官摇篮”、“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校”。张学思将军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张学思(1916—1970年),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是从东北大帅府里走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张作霖有14个子女,最出名的当是长子张学良和四子张学思。张学思本可以做大帅府中的公子哥或在东北军中任要职,却走上了与兄弟姐妹不一样的道路。
    • 豆子(编绘); 普天和(编绘)
    • 摘要: 1、飞机刚出生那年月,航母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别听它的名字挺唬人,其实就是把船顶削平,再安上一块“门板”,让飞机对付着起飞和降落。在中国,第一个鼓捣航母的是东北军阀张作霖
    • 赵菊梅
    • 摘要: 从1903年8月到1907年秋,张作霖在新民驻防长达四年之久。这段时间是张作霖军旅生涯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期间,张作霖在新民府平定匪患中取得了一系列战绩,所部实现了从“就地筹饷”到“领取官饷”的重大转变,他本人也从帮带、管带升迁至清军巡防营统领。同时,日俄战争期间,在清政府实行“中立政策”之际,张作霖还经历了被日军怀疑充当“俄军向导”并照会至清政府外务部和北洋大臣的考验。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驻防新民时期的张作霖围绕剿匪行动,经历了磨练,增长了才干,站稳了脚跟,为其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 钟祺
    • 摘要: 一1927年4月28日,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森然兀立的绞刑架下,一位中年男子身着长袍、目光坦荡。他第一个走上绞刑台,作了人生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随后,他英勇就义,时年38岁。这个人就是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26年4月,军阀张作霖入关,大肆镇压革命人士,北京陷入白色恐怖。当时,李大钊负责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中央曾通知李大钊等人,去武汉成立中央分局。李大钊却断然拒绝:"假如我走了,北京的工作留给谁做?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 赵恺
    • 摘要: 1894年12月13日,“甲午战争”的硝烟已然延绵到了地处中国境内的海城。为了争夺这座辽南要冲,中、日两军在缸瓦寨一线展开前所未有的鏖战。最终8本陆军以“莫如--拥而上”的400米白刃冲锋,先后突破清军的两道防线,奠定了胜局。但就在日军感叹自己的对手同样“不轻露屈挠之色”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在铩羽而归的清军骑兵之中有一个年轻的哨长,正在为没能守住自己的故乡而苦恼。他,就是未来的“东北王”——张作霖
    • 萧西之水
    • 摘要: 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要求是近代中国史的屈辱记忆,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1915年5月9日被当作国耻日,其中,侵占青岛的相关条文更是一战时期中日外交的交锋重点,乃至于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远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