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182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枣庄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春玲、刘云秋、刘兆爱等。
《额尔古纳河右岸》
-研究学者
- 刘春玲
- 刘云秋
- 刘兆爱
- 刘天胜
- 刘岩
- 周和军
- 姚书平
- 岳静
- 李能
- 栗明
- 毋婀幸
- 王勇
- 纪佳音
- 范宗朔
- 赵梦思
- 赵缇
- 郇雪辉
- 钟玮
- 陈亮
- 黄峰
- 乔以钢
- 乔星瑞
- 于巍
- 付琳纳
- 何风
- 余吉玲
- 修磊
- 冯秀娥
- 刘云兰1
- 刘伟琴
- 刘宇欣
- 刘小宇
- 刘怡家
- 刘议浓
- 刘雁贞
- 危婷
- 危婷1
- 向玲霜
- 吕志文
- 吕洋
- 吴圣刚
- 周引莉
- 周沁瑜1
- 唐晋先
- 姚冬青
- 姚红萍
- 姜文祥
- 姜波
- 孙俊杰
- 孙子雅
-
-
胡少卿
-
-
摘要: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从女性角度讲述的鄂温克人民族志,以女性为中心,翻转了男性视角小说中的许多设置,构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深层次看,这部小说并未挑战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小说人物形象模糊、机械,真实感不足;从写作技术角度看,这是因为独白的叙述方式挤压了辩论的可能性,纵容了作者单一理念的实施,而作者对鄂温克生活经验的隔膜,则导致了粗线条概述、无意义重复、素材拼贴等弊端.
-
-
余吉玲
-
-
摘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区域文化的历史性叙事,再现了使鹿部鄂温克族百年时空镜像下文化事项、生活场域、精神信仰以及民族心理一脉传承与顺从适应的变化。小说文本中的冰雪、驯鹿、森林、河流等“符号”,给读者一种鄂温克族生活在近乎童话般场景中的想象,而“仙人柱”“乌力楞”“萨满”等文化符号承载着鄂温克人的历史与族群记忆,折射出在特定文化场域下鄂温克人关于生命和外界的探索。
-
-
柴柏清
-
-
摘要:
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迟子建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1991年出版长篇小说《茫茫前程》,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伪满洲国》,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2010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雪乌鸦》,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群山之巅》,2020年9月最新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出版。可见,在小说创作上,她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产出速度.
-
-
达则果果
-
-
摘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渗透着生的自由与死的光亮,昭示出深沉浓郁的生命诗学。于鄂温克民族原初生存形态与原始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席卷中变迁的背景下,迟子建追忆了鄂温克民族淳朴、坚韧、本真、善美的生产生活图景,从中折射出一种坚守自由与孤独的生命底色,性与食的原始生命力,以及出生与死亡互渗互照的生命张力。
-
-
-
陈俐澜
-
-
摘要: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少数民族题材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于2008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引起巨大反响。译者徐穆实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可读性强,受到众多西方媒体关注。本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的学术兴趣及翻译动机,并从出于顺从出版商意愿的书名妥协、致力推广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和旨在满足读者期待的归化策略三个方面探究译者运用的少数民族文化英译传播策略,以期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
-
谭博泽;
范庆超
-
-
摘要: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富有哲学意味的小说。它以东北鄂温克族的文明变迁为线索,将天人合一观念、关于生命元问题的思索,以及文明相对论等哲学问题联系融合,表达出文学哲学化的深度与境界。其基于人、自然、生命、文明等要素的哲学表达,不仅有利于构建生死平衡、两性平衡的生命格局,也有利于捍卫人类本原、自适的生存方式,彰显文明多样性意识。
-
-
王保华
-
-
摘要:
迟子建在三十几年的创作过程中,以细腻而真诚的风格给文坛提供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佳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哀而不伤的民族史诗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其中不乏被世俗拘束、苦难而善良的女性、为大爱自我牺牲的英雄女性、被两种文化冲击的悲剧女性、对情感率真而又纠结的女性,每一个形象都是鲜活饱满,拥有着纯粹而复杂的情感,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每个人物形象背后的动人故事。
-
-
王勇;
刘春玲
-
-
摘要: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贯彻了“寓教于乐”的美学原则,将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地方知识引入作品的文学构化之中,以生存在大兴安岭腹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跨界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一支驯鹿鄂温克某部落为创作原型,以“萨满文化”的诗学演绎为基础,塑造了鄂温克族的英雄群像和精神象征,展现了“萨满”的神秘与激情;以女性的叙事视角,展开细腻的民族志描绘,让民族的历史与风俗,部落的事件与神话更为富有生命力,介绍了鄂温克社会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的解体,以及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主体性下的三种文化交流模式,即圆融、拒斥与涵化,以交叉叙事揭示内部的民族学的机理,对边疆民族历史的多维度阐释,使得作品能够贴近“满—通古斯文化”的精神内核。
-
-
刘岩
-
-
摘要:
东北籍作家迟子建在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深层生态学思想。在工业文明和城镇化的侵袭下,鄂温克民族所依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他们坚守自己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敬畏自然,尊重万物,试图建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该作品展现出深层生态学所倡导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物平等以及实现生态自我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