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5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环境保护管理、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5篇、会议论文158篇、专利文献66628篇;相关期刊1613种,包括鄱阳湖学刊、生态文化、浙江林业等;
相关会议139种,包括京津冀六区市县协同发展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2013民盟华北五省市区生态研讨会等;生态文化的相关文献由39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保伟、何丽芳、王如松等。
生态文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6628篇
占比:94.80%
总计:70281篇
生态文化
-研究学者
- 张保伟
- 何丽芳
- 王如松
- 周鸿
- 本刊编辑部
- 王丹
- 陈红兵
- 余谋昌
- 江泽慧
- 刘荣昆
- 尹世杰
- 徐高福
- 本刊记者
- 杨立新
- 梁晓辉
- 王成
- 刘淑娟
- 张慧
- 张社尧
- 张颖
- 杨志峰
- 王丛霞
- 王丽
- 石宝军
- 胡今
- 苏定
- 苏美蓉
- 赵国栋
- 丁宁宁
- 严耕
- 习近平1
- 伊丽娜
- 但新球
- 关春玲
- 刘娟
- 刘畅
- 姚建惠
- 安颖
- 康忠慧
- 张新宇
- 张昶
- 徐琳瑜
- 李娜
- 杨曦宇
- 栾贻信
- 王文勇
- 王立平
- 许建刚
- 邓三龙
- 铁铮
-
-
张跃月
-
-
摘要: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作为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学者,在当代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罗蒂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抽象出文学整体的"文学性",将其烙印于文化形态之上,构建了"文学文化"理论.带有诗性气质的"文学文化",蕴含着人文性与叙述性.学者们对"文学文化"理论的研究,已形成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然而,怎样改善"文学文化"理论,使其转换成有效方法论以适应当代语境,还有待进一步阐发."文学文化"理论的局限为轻视本体,可用重释本体之方法进行改善.重释本体后,"文学文化"能更有效地鼓励个人进步、创造社会团结,亦可促进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理念的发展."文学文化"在当代要重焕活力,需要正能量的原则来引导,它的出路在于将新希望注入"本体"之中.
-
-
郑迎春
-
-
摘要:
为了在保留农村特色的基础对农村环境进行改造,我国逐渐实行了农村景观生态规划项目;需要做好新农村生态文化景观设计,并让乡村地区的环境和经济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下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化景观的设计详细策略,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
-
汪二董;
吴衍发
-
-
摘要: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家近年来做出的重要决策,它对生态文化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安徽砀山凭借其上千年的梨树种植历史,形成了以梨为主体的特色文化,对砀山的生态文化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在与文化旅游结合的背景下,分析砀山的生态文化构成元素,发掘当地深厚的文化潜力。同时,遵循生态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当地人在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和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从生态环境构建、特色文化园区打造、现代文化传播推广等方面,思考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途径,为砀山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
郑毅彬;
陈珺
-
-
摘要:
南靖通美云水谣土楼景区在概念规划中,拟通过文化科普游览功能的介入,增加游人停留时间,建设成为全方位生态文化科普功能的现代景区。该规划方案中,通过对土楼文化的梳理,提炼了文化演绎的核心理念;并以合理的功能布局、多层次综合交通连接等方式,建立起景区科普游赏体系;设计以不同主题的科普景点,构建景区的完整科普功能。
-
-
苏静;
高菲;
卢欣石
-
-
摘要:
概述了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景观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分析了草原气候带、植被类型、草原物种以及草原民族对草原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政府和全社会对草原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提出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三种模式,划分了6类草原生态旅游区,提出了多项发展草原生态文化旅游的措施和建议。
-
-
马赫
-
-
摘要:
内蒙古地域文化中独有的生态文化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系。城市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载体,在设计中积极表达内蒙古特有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是对城市园林设计和建设的重要补充。对内蒙古特有的生态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行解读,并结合蒙古族的生态文化特征,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内蒙古城市园林中蒙古族特有生态文化的表达,旨在提升城市园林的文化内涵,推动内蒙古地域文化中生态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
-
-
刘正武
-
-
摘要:
新世纪以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在全民提高生态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取得的。正是因为以生态文化引领先行,创造了生态文明政策实施、落地的良好氛围,并以生态文化助推经济增长,创造出生态文明新实践。未来在厚植生态文化乡风民风基础上,可以更加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落地生根。
-
-
吉银翔;
周军;
邹莅尧
-
-
摘要:
我国古典园林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待开发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现今生态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以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生态文化价值载体,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4个纵向层面,剖析了生态文化结构,探讨了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希望对苏州整体园林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
-
秦世峰
-
-
摘要:
生态文化村建设对保护乡村文化与带动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发展,生态文化村出现管理不善、基础建设不足、特色同质化、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本文基于全国生态文化村现状深入分析其发展困境,并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策略,即建立多级管理体系、加强政企村项目合作、打造特色文化IP、实施区域电商战略等。
-
-
Ni Jianbo;
倪剑波
- 《2018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博士)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推向历史性高度,从战略层面确立了未来城乡建设导向.村庄作为城乡的重要组成,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载体,以生态理念指导乡村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国生态村是全球生态村的典型代表,文章把握生态村的建设内涵,以生态文化的视角,选取田纳西州的“农场”生态村为例,从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绿色行为体验实践和生态价值观的塑造三个方面,挖掘美国生态村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建设经验,并针对当前国内乡村发展建设的不足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城乡健康发展提供启示.
-
-
Zhou guowen;
周国文
- 《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生态文化是最具有自然亲和力的文化,是依托人类环境紧密融入自然界的文化.每个人的原乡可能在物质层面上是并不一致的,关键是作为概念的原乡是同一的.原乡伦理范式是生态文化的固有化存在.原乡伦理范式是体现原乡伦理作为生态文化的一个本然式精神命脉而聚焦的典范.原乡的范式就在于原乡同一性理念的溢出,并以此为原点的覆盖,它表达出原乡之范式的流射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原乡伦理离不开原乡记忆,而原乡记忆所构造的时空通道,是一种独特的观念模式.原乡作为伦理范式的存在,让每个人都走在原乡的路上.原乡赋予人们心灵的基本性质与原点起源,或者说它是一种原乡的范式,树立起关于灵魂知识的一种觉悟,引导人们的脚步达到对于幸福家园的抵达.当原乡从地理坐标变为思想坐标,从一种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原乡作为事实存在的观念系统加强了因价值立场不同、历史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原乡记忆与自然历史的伦理范式可以说成是生态文化的本土化提炼.它是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社会的和谐伦理的融合.原乡记忆与自然历史的伦理范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成为贯穿社会生活的认识模式,可以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观念模式.
-
-
-
赵锦璇
- 《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森林旅游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绿色旅游热潮,并已逐渐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森林公园作为森林旅游的主要场所,在发挥其旅游、养生、康养、健身等功能的同时更应考虑到森林公园特有的生态文化内涵,因为生态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科普作用等在其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如何让生态文化在森林公园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森林旅游的"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作用,使森林公园成为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
-
-
彭蓉;
马兰
- 《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建设国家森林公园的是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从公园的实际出发,掌握公园自身资源和发展状况;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需求;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将森林资源、人文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笔者以浙江粱希森林公园的生态建设规划为例,分析、总结、展示其生态文化建设背景、原则和内容,以期对全国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
-
陈小平
-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笔者作为企业界代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与思考,与大家交流分享——"实干创造绿色价值,责任淬炼生态文化".企业作为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应积极将成熟的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积极“推出去”,在国际上历练,并不断壮大成长。尤其是在标准的制定上,政府部门更应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并推动企业去主导或参与世界环保标准的制定,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竟争力。切不能人为地设置门槛、打造枷锁,束缚手脚,以致失去竞争优势,错失发展良机。
-
-
刁俊岭
- 《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森林有成千上万种的植物、动物资源,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库、能源库、基因库.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被开发利用,依赖于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原料的环保、医药、工业和生活必需品、能源替代品等越来越多,显现出巨大的经济功能.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业的新趋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发展生态林业,发展生态文化,以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需求.
-
-
王成峰;
徐慎东;
杨尚来;
余长蓉;
隗权
- 《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的定位,坚持在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文化教育,采取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纳入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自然科普宣教、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文化建设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推进精准扶贫,提升生态内涵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
-
WU Zhi-wen;
吴志文
- 《2019中国园艺疗法学术与实践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森林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理念,发挥森林生态的保健、疗养、养生等综合功能,服务人群健康需求的新兴业态,把林业与健康服务业深度结合,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既服务民生、又促进经济增长的“双赢”发展道路.文章介绍了广元市森林康养产业的现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完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育市场主体,以农民为主体的森林康养人家,多种所有制结合,开发森林康养系列产品和打造品牌;优化森林景观,营建森林康养生态廊道;传播生态文化,营造森林康养社会氛围.可为各地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