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876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黑龙江社会科学、满族研究、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第十一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等;萨满文化的相关文献由4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春玲、宋丽丽、王松林等。

萨满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9.5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876 占比:90.33%

总计:4291篇

萨满文化—发文趋势图

萨满文化

-研究学者

  • 刘春玲
  • 宋丽丽
  • 王松林
  • 鲁京京
  • 戴士权
  • 田佳训
  • 吴昊
  • 李枫
  • 侯霞
  • 孟慧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舒雅
    • 摘要: 萨满文化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元素,其中萨满文化包括了宇宙观,自然观和灵魂观,这些是萨满文化最基本的内容。然而在这个体系中,又体现了集体潜意识的心理原型。文章通过挖掘萨满文化中的集体潜意识,了解萨满文化中的心理原型,能够更加了解远古时代的人们如何把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并赋予它们主观意识。
    • 刘春玲
    • 摘要: 新时期以来,随着多样化思潮在中国文坛的相继涌现,神秘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因开始复苏。与此同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激活了中国文坛正在逐渐复苏的神秘文化书写。进入新世纪后,东北文学对萨满神秘文化的书写维度发生了改变,不再局限于常识化书写,而是以个人体验式的书写通过自我言说来完成作品中民族文化身份的塑造。
    • 董晋; 李权晁; 朱海艳
    • 摘要: 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其中萨满民俗体育文化由于其宗教阶级限制已消失于大众视野中,而舞龙舞狮文化仍依然活跃于民间节日中。民俗体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不同模态符号的隐喻构建外,还对其具备的感情色彩和空间布置进行不断完善。笔者以舞龙舞狮和萨满文化的对比为例,利用多模态隐喻理论分析由祭祀活动所代表的符号意义随社会发展的变化。借助多模态概念隐喻和合成空间理论对民俗体育背后存在的含义进行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构建,从视觉图像模态、听觉声音模态隐喻分析舞龙舞狮在隐喻含义、审美效应和情感效应下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符号意义。
    • 赵瑞; 隋欣
    • 摘要: 满族萨满音乐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通过对满族萨满音乐的原始性、神秘性的切入,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近几年,满族萨满音乐也正式的被批准,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可见国家与政府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保护的高度重视。本作品将根据满族萨满音乐的音乐与特征与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来探索和研究满族萨满音乐的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传承现状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应措施。
    • 王勇; 刘春玲
    • 摘要: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贯彻了“寓教于乐”的美学原则,将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地方知识引入作品的文学构化之中,以生存在大兴安岭腹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跨界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一支驯鹿鄂温克某部落为创作原型,以“萨满文化”的诗学演绎为基础,塑造了鄂温克族的英雄群像和精神象征,展现了“萨满”的神秘与激情;以女性的叙事视角,展开细腻的民族志描绘,让民族的历史与风俗,部落的事件与神话更为富有生命力,介绍了鄂温克社会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的解体,以及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主体性下的三种文化交流模式,即圆融、拒斥与涵化,以交叉叙事揭示内部的民族学的机理,对边疆民族历史的多维度阐释,使得作品能够贴近“满—通古斯文化”的精神内核。
    • 程朝贵(文/摄影)
    • 摘要: 萨满,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以及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艺术、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萨满文化。从现实上看,萨满信仰作为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就是源于自然又回到精神世界的特殊产物,其中包含了古代先民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信仰自然,与自然相和谐的深邃内核,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 王勇; 刘春玲
    • 摘要: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贯彻了"寓教于乐"的美学原则,将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地方知识引入作品的文学构化之中,以生存在大兴安岭腹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跨界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一支驯鹿鄂温克某部落为创作原型,以"萨满文化"的诗学演绎为基础,塑造了鄂温克族的英雄群像和精神象征,展现了"萨满"的神秘与激情;以女性的叙事视角,展开细腻的民族志描绘,让民族的历史与风俗,部落的事件与神话更为富有生命力,介绍了鄂温克社会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的解体,以及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主体性下的三种文化交流模式,即圆融、拒斥与涵化,以交叉叙事揭示内部的民族学的机理,对边疆民族历史的多维度阐释,使得作品能够贴近"满—通古斯文化"的精神内核.
    • 刘春玲
    • 摘要: 我国东北地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均长期信仰萨满教,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特色鲜明的萨满文化。新时期以来,东北阿尔泰语系作家通过对萨满文化的书写,对传统民族文化中优势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内涵进行了高度的凝炼。在提升民族话语权和增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东北阿尔泰语系作家的萨满文化书写不但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与阐释,而且还有利于萨满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并希望借助萨满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尽快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
    • 田梓彤; 张依萱
    • 摘要: 崇柳与敬柳是满族民族心理与思想信念的精神载体与表现形式.一方面,柳崇拜承载着砥砺意志、自强不息的满族民族创生力.另一方面,柳崇拜标志着厚德载物、和谐团结的满族民族凝聚力.依托原始宗教的萨满仪式,作为满族先民祖先崇拜的物化体现,柳崇拜成为满族民族心理与精神面貌的呈现,体现神话中神性对现实人性的价值超越.同时,萨满文化中的柳崇拜与满族人文精神的生长相互渗透,体现宗教信仰与人文价值的相反相成.
    • 田梓彤; 张依萱
    • 摘要: 崇柳与敬柳是满族民族心理与思想信念的精神载体与表现形式。一方面,柳崇拜承载着砥砺意志、自强不息的满族民族创生力。另一方面,柳崇拜标志着厚德载物、和谐团结的满族民族凝聚力。依托原始宗教的萨满仪式,作为满族先民祖先崇拜的物化体现,柳崇拜成为满族民族心理与精神面貌的呈现,体现神话中神性对现实人性的价值超越。同时,萨满文化中的柳崇拜与满族人文精神的生长相互渗透,体现宗教信仰与人文价值的相反相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