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176篇;相关期刊39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甘肃社会科学、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首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等;审美形态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疆、吴功正、刘郁琪等。

审美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7 占比:7.3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7176 占比:92.59%

总计:7750篇

审美形态—发文趋势图

审美形态

-研究学者

  • 王建疆
  • 吴功正
  • 刘郁琪
  • 古耜
  • 张勇
  • 徐江华
  • 林荣松
  • 游友基
  • 王光东
  • 王昌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新敖
    • 摘要: 时空观念既是清代诗学的理论建构逻辑,也是艺术家处理文化与政治生活的坐标。清代诗学时空观念的表现,较之前代有新的特质。从思想基础来说,清代诗学上承儒家的社会理念,在社会秩序中重新规范了诗学与社会政治的位置,追求儒学与社会秩序的复归;从主体条件来说,清代诗家主体意识觉醒,使清代诗学注重诗歌及诗话写作与学术文化的距离,追求心理感悟的时空形式;从诗学的理论形态来看,诗话写作仍以时空意识为逻辑基础,呈现出时空化的审美形态。如此,清代诗学是在传承美学精神的基础上,在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环境以及艺术个体追求之间,寻求并重建了一种协同发展的可能,是对儒家秩序规范的新阐发。
    • 刘师成
    • 摘要: 现代陶艺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及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发展至今,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审美评价标准的叠新不断地发生变更。今天,现代陶艺呈现出各式表现形式,其审美本质相较传统的陶瓷艺术审美标准已呈更多元化形态发展。本文从现代主义艺术及后现代主义运动、新材料和新技术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以及现代陶艺审美创造的本质入手,以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转变来讨论现代陶艺的审美形成因素。
    • 李凤仪; 徐江华; 张敏
    • 摘要: 为了将江西的陶瓷文化合理地运用在航空创意型文化产品中,使江西陶瓷文化与现代航空创意文化产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基于掌握江西陶瓷文化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分析和总结出江西陶瓷文化的审美形态,使其审美形态与航空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合理结合。通过陶瓷的审美形态对航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餐具和音箱及便捷水杯为例进行设计实践。江西陶瓷文化体现了江西当地的特色文化内涵,与航空创意型文化产品合理的结合运用,一方面使其产品完美地呈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保证了航空文化创意产品的功能性,使其文化与产品功能性相互融合发展。
    • 张灵
    • 摘要: 王建疆近年致力营构的“别现代”理论,虽然以美学与艺术理论为核心,却有着更为广阔深切的现实关怀。它不仅重新阐发了感性和形体在社会与美学中的意味与意义,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更准确、有力地表达社会关切、时代诉求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召唤,对国际社会如何在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辨认似曾相识的元素之外的中国症候的言说与表达也给出了理论上的提示与启发。另外对我们理解现实中国、人类历史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格局及未来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与文明形态,有关“别现代”的研讨也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理论模型和思想坐标构想。但考虑到“现代性”概念蕴含的人类社会形态共性,我们或可将未来民族国家各自拥有的、实际上在发育程度和具体形态上不可避免地大有差异的“现代性”命名为“家族相似的现代性”。
    • 李文源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盛行带来了许多有待探讨的新现象,后网络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形式之一,具有依托于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后网络艺术”与其前身“网络艺术”的概念差别,对其兴起过程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几种在后网络艺术流行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型审美形式,进而对当代网络艺术创作的转变,包括艺术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传统审美不同,后网络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作为艺术欣赏的受众,而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用自己的审美经验主动发现艺术并参与创作,后网络艺术以其更强的普及性使艺术融入生活。
    • 孟睿
    • 摘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引导职业教育关注实践教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管理类、服务类人才,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实训环节仍存在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情景设置较为单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设备实操不到位等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工作条件,开展基于校内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能有效补齐文秘专业实训教学的短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 朱辉
    • 摘要: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采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视角主要是指叙述者“我”在回顾性叙述中会交替使用“叙述自我”视角和“经验自我”视角。小说通过这两者在两个叙述层中的转换和交叉使用使整个故事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相互补充中完成对于叙述者“我”的心灵成长史和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兴衰史的叙述。双重聚焦的使用既使小说对于现代性弊端的反思得以强化,同时又丰富了该小说的审美形态
    • 曾军
    • 摘要: 对“元宇宙”的讨论需要将“元宇宙”的艺术想象和技术实现这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它们带来的文化后果。当前热议的“元宇宙”呈现出艺术想象很丰满与技术实现很骨感的强烈反差。“元宇宙”的初级阶段只是凭借虚拟现实技术而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未来的高级阶段则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包括将现实世界数字化的“镜像世界”和以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不以现实世界为摹本的“拟像世界”)结合起来。“元宇宙”的初级形态强调认知脱离人的身体的相对独立性,试图建立一个“无人”的“不需要身体参与”的虚拟世界;而“元宇宙”的高级形态提出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对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现实世界中的人的身体因素,即“具身认知”问题。“元宇宙”的认知方式是“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数字孪生的“分身认知”的综合体。“元宇宙”初级阶段正在形成“隔离美学”的审美形态,但它与信息技术“万物互联”的理念相抵牾。随着“元宇宙”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其审美形态也会向着开放兼容、生成涌现的“联结美学”转型。
    • 钟敏; 宿振伟
    • 摘要: 六盘水作家吴学良的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对地域文化进行了阐释,在其中,六盘水的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以散文特有的审美形态得以细致呈现。表现六盘水地域文化使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积极成分的关注和呼唤,对“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 王仁海; 何怀雨; 梁小玲; 玛丽·杰拉尔丁·古纳班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美展中中国画作品的题款艺术,对其形式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剖析其审美嬗变和“形式”发展趋势,并针对今日题款之优劣得失进行了细致的理性研究,思考解决的办法,以期突破既有格局,使当代国画题款更加具有文化内涵,深化中国传统绘画教学,并对其价值进行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