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38764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学习与探索、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文学生产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宗刚、汪政、刘颖等。

文学生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38764 占比:99.97%

总计:939045篇

文学生产—发文趋势图

文学生产

-研究学者

  • 李宗刚
  • 汪政
  • 刘颖
  • 晓华
  • 杨匡汉
  • 王秀涛
  • 石娟
  • 赵勇
  • 钱振文
  • 代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宗刚
    • 摘要: 文本生产的状态对文学经典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经典的诞生并不一定为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但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自然状态下,文学经典获得了其所需要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在创作《阿Q正传》时,鲁迅一如既往地按照既有的节奏生活着、工作着、创作着。这样一种自由自然状态是鲁迅创作出《阿Q正传》这部文学经典的原因之所在。《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则通过催稿等方式参与并影响到了《阿Q正传》这一文本的生产过程,而“边写边发”的现代报刊连载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反响—回应”,又使得编辑、读者乃至批评家也深度参与到了鲁迅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创作、传播与接受等多个“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完成了《阿Q正传》经典化的历史进程。
    • 丁璐
    • 摘要: 鲁迅所言的“价寓文学”是社会流动的产物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其士绅流动带来了现代作家的侨寓体验,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学的生产。作为“他乡客”的价寓主体,失去士绅时期政治经济特权的作家在残酷的现代求生场中开始关注生计问题,促使文学从古典性中“脱出”并呈现出“世俗性”的现代化表征,包括对文学功用世俗化、经济化的认知以及构建的一系列经济叙事/“侨寓”和士绅流动的生命经验再造延展了现代文学的叙事时空,包括旧时(青少年)-乡居,过去(流动时刻)-旅途,现在(转瞬的或永久的)-寓居,生成一种充斥时空感、流离感,静动互生、场景对置和情绪流动的“侨寓”美学,而侨寓主体也不得不面临“荒村困境”和“围城困境”两重精神之围。
    • 潘静如
    • 摘要: 中西文学史上的创作者与批评者都习惯将集句创作比喻为文本补缀的艺术,这为二者的理论比较提供了基础。集句倾向于采择具有公共性的文本材料,所谓"公共性"一般只能依托于文学经典。这使集句本身带有文学追忆与经典崇拜的性质。集句作为一种写作,形式上是文本的转移与组合,但又不止于此,这一过程还包含着意义的重新"赋予"。换言之,集句创作者是在进行文学的再生产。每一次再生产,都使原先的经典文本或多或少发生了意义上的转变。因此,看上去仅仅是文本游戏的集句诗,实则也是在探索语言、文本的意义边界。这个边界总是可以被不断推展。
    • 马贵
    • 摘要: 作为20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张天翼具有明确的生产者意识。这意味着,对他的写作应放到文学生产关系中去看。读者对他来说,既是争取的目标,又是可供激活的对象。将他放在文学市场中去考察,才能理解他如何沿用通俗形式,又在叙述上有激进的实践。他把文学看作社会生产形式,竭力提倡文学的公共性。张天翼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即左翼作家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去激活文学的政治潜能。
    • 李徽昭
    • 摘要: 批评性硕士论文、专业读者及文学活动的大幅增加,表明学院场域正转换为新世纪文学中心,也启示我们,中文(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应拓展审美意识与批评思维,做好文学史、文学现场、作家作品与庞大数量中文学子的中介,继续强化学院文学的专业化、独立性与影响力。
    • 李徽昭
    • 摘要: 批评性硕士论文、专业读者及文学活动的大幅增加,表明学院场域正转换为新世纪文学中心,也启示我们,中文(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应拓展审美意识与批评思维,做好文学史、文学现场、作家作品与庞大数量中文学子的中介,继续强化学院文学的专业化、独立性与影响力.
    • 闫炜炜
    • 摘要: 当代新疆文学的审美意蕴是由作为动词的"审"(作家与读者的主体行为)与作为名词的"美"(现实世界或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在"场"这个中介语境下(时空、心境、历史文化的参与等等),通过观照、感悟、判断一系列审美活动产生的.从主体的审美经验生产来看,审美意识必然脱离不了"环境""民族""时代"这些状语的修饰与限定,由此也揭示出当代新疆文学整体的美学风貌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 闫炜炜
    • 摘要: 当代新疆文学的审美意蕴是由作为动词的“审”(作家与读者的主体行为)与作为名词的“美”(现实世界或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在“场”这个中介语境下(时空、心境、历史文化的参与等等),通过观照、感悟、判断一系列审美活动产生的。从主体的审美经验生产来看,审美意识必然脱离不了“环境”“民族”“时代”这些状语的修饰与限定,由此也揭示出当代新疆文学整体的美学风貌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 芮小河
    • 摘要: 2020年,受疫情影响,英语文学的市场流通受到限制,英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的生产以本土主义、文化代表性的多样化为特征.围绕英国的认同危机,作家们运用各种体裁分别从族群、种族、性别、地方等角度对认同话题进行探索,作为异质的文学声音,脱欧文学、虚构的历史名人小说、苏格兰文学、英国黑人文学、女性文学等为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民族认同建构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述.澳大利亚科幻文学立足本土的环境危机问题,设想气候灾难、跨物种灾难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及应对措施;同样立足于本土的澳大利亚历史小说、成长小说等关注边缘群体,增强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多样性.随着文学全球化的断裂,2020年成为英语文学生产的一道分水岭.
    • 苏喜庆
    • 摘要: 融媒体正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新场域.文学正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进行着跨媒介化内爆,在融合众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中,重新唤醒文学价值的综合效力.同时,文学也发生着跨媒介化变异,其中,显性变异主要是数码化,即由文字符码转化为比特符码,在融媒体介质中自由再生产和传播;隐性变异则主要表现为接受语境与文化消费心理方面的变异,"穿刺式"阅读、时尚快评等成为新的传播反馈模式.在新媒介语境中,文学语言必然要与虚拟空间中的感性直观和欲望表达相接通,且努力适应这种共生性的空间生态.由此,新媒介文学的持续发酵和再生产效应孕育出了膨胀型的大文化载体.在未来的"融媒体+文学"新生态中,文学与融媒体的双向度敞开,将引导人类进一步探寻人文与技术生命相融合的、带有命运共同体特征的融媒体精神空间通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