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617篇;相关期刊651种,包括台湾研究集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陵学刊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两岸青年文学会议等;乡土文学的相关文献由1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古远清、孟繁华、朱双一等。

乡土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9 占比:43.4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1617 占比:56.22%

总计:2876篇

乡土文学—发文趋势图

乡土文学

-研究学者

  • 古远清
  • 孟繁华
  • 朱双一
  • 夏子
  • 贺仲明
  • 余荣虎
  • 刘绍棠
  • 丁帆
  • 汪全玉
  • 陈继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志伟
    • 摘要: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构乡土文学与乡村现实的有效关系,强化乡土文学的现实介入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及时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新变化;其二,深入把握当下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其三,积极探索与时代内容相匹配的文学形式。今天的作家要确立一种“能动性”的写作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乡土文学与乡村具体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创新,更好地实现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启发与观照。
    • 李亚伟
    •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以来,主题出版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佳作频出,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彰显。广西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乡土文学题材主题出版读物——“中国乡存丛书”,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和价值因子,回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土文学主题出版品牌,在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大胆创新,实现了较好的“双效”。
    • 丁璐
    • 摘要: 鲁迅所言的“价寓文学”是社会流动的产物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其士绅流动带来了现代作家的侨寓体验,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学的生产。作为“他乡客”的价寓主体,失去士绅时期政治经济特权的作家在残酷的现代求生场中开始关注生计问题,促使文学从古典性中“脱出”并呈现出“世俗性”的现代化表征,包括对文学功用世俗化、经济化的认知以及构建的一系列经济叙事/“侨寓”和士绅流动的生命经验再造延展了现代文学的叙事时空,包括旧时(青少年)-乡居,过去(流动时刻)-旅途,现在(转瞬的或永久的)-寓居,生成一种充斥时空感、流离感,静动互生、场景对置和情绪流动的“侨寓”美学,而侨寓主体也不得不面临“荒村困境”和“围城困境”两重精神之围。
    • 舒跃; 陈静
    • 摘要: 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平原》以乡土文学为底色,聚焦平原上的人事浮动,从自己家族的命运辗转着笔,由地理和文本的一隅投射进对当代中国的全息造影,讲述里下河畔的中国故事,透视城镇二元形态的辩证关系。
    • 杨文臣
    • 摘要: 苦难和诗意是田中禾乡土小说创作的两种底色。一方面,他拒绝粉饰现实、美化乡土,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直面豫南农村正在演进着的社会现实,呈现民众们承受的种种苦难;另一方面,又拒绝让文学成为反映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力图用超越的态度书写苦难,在苦难中发现美。让乡土文学回归艺术殿堂,重建文化品格和美学品格,是田中禾的理论主张。他的创作也完美地践行了这一主张,全然没有粗鄙、俚俗的气息,优雅清丽,风致洒落。
    • 贺仲明
    • 摘要: 以现代性为方向,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乡土文学影响和参与了这一变迁,主要方式之一是从文化和政治层面批判和启迪乡村,引导其进行现代思想和政治的变革,并引起人们对乡村的关注;方式之二是直接介入乡村现实变革中,通过农民的阅读接受为现实乡村运动鼓动和宣传。这些方式之间存在着姿态、立场、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在影响效果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前,乡村社会和乡土文学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只有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让乡村社会更健康、更稳健地发展。
    • 张万海
    • 摘要: 曾几何时,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那个称象的聪明少年曹冲不见了,负荆请罪的名将廉颇让位了,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退休了,“劝君莫打三春鸟”的白居易噤言了……取而代之的是救妈妈的爱迪生、关心同学的科利亚、勇于认错的华盛顿、爱护植物的玛莎……一群外国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不远万里、不辞辛苦、不求报酬,跑到中国的课本里,用自己的言行,给中国孩子做起榜样来了。
    • 赵亚琪
    • 摘要: 中国乡村早已不再是愚昧、落后的化身,被注入新时代元素的扶贫文学书写更是当今值得关注的话题。湖北作家韩永明在新时代乡土文学的扶贫书写上,关注扶贫方式的改换、扶贫干部工作的艰难,将扶贫干部、扶贫对象个人的成长和乡村振兴捆绑起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建乡村文化伦理,努力呈现新乡村生活的文化风貌。
    • 张丽军
    •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的审美书写,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呈现了不同的审美流变,建构出了众多色彩纷呈的新农民形象群体,形成了极为重要的时代主流话语和思想辐射力。对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探寻其内在审美理念、叙述主题意蕴、形象谱系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审美镜鉴作用和精神启示价值。宋老定、李双双、梁生宝等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呈现出了社会主义初期乡土中国农村的纯朴、乐观、理想、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新时期农民形象的书写从物质的层面逐渐转向精神层面,从对物的追求转向对知识、文化、理想、主体人格、发展道路的思考,出现了像孙少平这样的闪耀着理想精神光芒、成为一代代乡土中国青年成长精神资源的新农民形象。新世纪文学从民族、性别、文化等不同视域出发,塑造了留守农村、进城务工、返乡创业等类型丰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探索适合当代发展的新伦理文化,呈现了一种“当下现实主义”的新时代精神气象,直接呼应了新世纪中国“乡村振兴战略”。
    • 张欣欣
    • 摘要: “乡土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产生已久,可以说自新文学产生之际,乡土文学创作便作为五四小说流派的一支诞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当中,乡土文学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始终保有不灭的活力的文学史概念而存在的,从五四新文学发生至如今二十世纪的新世纪文学,有关乡土文学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从未停止,始终在继承中发生新变。本文将对于乡土文学的概念阈定以及其在现当代文学史各时期产生的新变进行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