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制
文学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578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理论学习与探索、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文学体制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本朝、卢星伊、孙丹等。
文学体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78篇
占比:99.58%
总计:19660篇
文学体制
-研究学者
- 王本朝
- 卢星伊
- 孙丹
- 孙曙
- 斯炎伟
- 丁丽燕
- 何同彬
- 俞思超
- 冯雪峰
- 刘军
- 刘钊
- 南帆
- 卢军
- 卢衍鹏
- 叶炜
- 叶苏
- 吴俊
- 吴功正
- 吴秀明(指导教师)
- 吴秀明(教授)
- 周和军
- 周志雄
- 周维东
- 岳文
- 庞余亮
- 康凌
- 张军
- 张惠辛
- 张永清
- 张翼
- 张诵圣
- 张诵圣美国
- 张静斐
- 彭玉斌
- 房伟
- 李建立
- 李洁非
- 李静
- 杜官恩
- 杨洁
- 欧造杰
- 毕文君
- 沈杏培
- 浦江清
- 温儒敏
- 滕斌
- 王万顺
- 王伟
- 王新新
- 王维
-
-
张军
-
-
摘要:
日本学者相浦杲较早进行的中国新文学史整体化编纂,在中国新文学史学史及研究史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他在借鉴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著的基础之上,以左翼文艺思潮为主线考察了现代中国文学史,较早注意到其中的内部分歧,并深入探讨了当代政治与文学体制的关系。
-
-
冯雪峰
-
-
摘要:
"文学体制"理论将文学视为是由一系列标准和假设构成的社会机制和实践方式,对文学体制化过程的研究构成了当代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方向.从翻译《域外小说集》,到写作《呐喊》《彷徨》,再转向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鲁迅多样化的写作实践及其演化逻辑,构成了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体制的绝佳案例.从体制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文学"本身的历史性、规范、假设等因素,从而摆脱"文学史"这一内部视角的局限性.从体制性批判的角度,将文学观念和体制性实践等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可以为思考"文学"在现代中国的位置、任务及其可能性提供新的视角.
-
-
-
-
-
刘军
-
-
摘要:
一、代际命名与群体态势从“80后”作家开始,文学批评领域内的代际命名开始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在于这一作家群体站立于传统文学体制过渡到市场化机制之后的第一级台阶之上。他们的写作环境和写作范式既不同于文联、作协机制下的稳定供给以及相应奖励,又不同于消费主义语境下网络类型写作的生产机制。
-
-
陈振娇
-
-
摘要:
迈尔斯·弗兰克林文学奖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在澳大利亚享有崇高的威望。然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该奖数次遭到诟病,其评选标准屡遭质疑。本文结合该奖面临的几次挑战以及评委会对评选标准的重新阐释,一方面考察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自身的发展历程与走向,另一方面探究该奖作为澳大利亚文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
-
-
毕文君;
俞思超
-
-
摘要:
作为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稿酬制度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作家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和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理念息息相关。李洁非认为稿酬制度是对文学生产监督和奖励的手段之一:"文学体制并非只靠思想指导来达到控制文学生产的目的,它必然还要依托于一定的制度。
-
-
叶炜
-
-
摘要:
20世纪中国的文学体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段时期。前一段时期以作家个体创作、文学市场自发调节为主要特征。后一段时期则以国家把文学工作者全部包下来、把文学活动全部管控起来为主要特征。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工作自然也是如此。新人培养工作不仅事关共和国文学事业的整体、科学发展,更关乎政权意识形态的长期、持续稳定。既然如此,对于作家而言,是任由他们自由自发生长,还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引导和塑造?
-
-
-
杨洁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南冠草》是郭沫若创作的最后一部历史剧.从40年代到50年代,《南冠草》前后有三次大的修改,其出版、修改、再版跨越了不同的时代语境.作者在修改这部剧作时,哪些层面来自完善艺术价值的考量,哪些层面适应了新的文学体制与语言规约,怎样在这些关系中找到平衡,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