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0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4964篇;相关期刊94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当代青年研究、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九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宁波市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等;社会流动的相关文献由170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令俊、薛志清、何爱霞等。

社会流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0 占比:6.26%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4964 占比:93.63%

总计:26661篇

社会流动—发文趋势图

社会流动

-研究学者

  • 宋令俊
  • 薛志清
  • 何爱霞
  • 邓伟志
  • 郑若玲
  • 刘娜
  • 李强
  • 李若建
  • 孙立平
  • 朱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聪
    • 摘要: 士阶层是较为活跃的社会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士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科举制不仅从制度层面上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多上流动,士阶层社会多向流动皆与科举制度有关。《儒林外史》中士阶层纵向流动趋势较为明显,向下流动速度加快。士阶层被迫向下流动后,就要被迫治生,结合社会流动理论,阐述士阶层高速率的社会流动的深刻内涵,即科举制度的弊端、探寻士阶层的理想人生以及现实性的治生理念。
    • 刘若玢
    • 摘要: 社会流动是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议题,关注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从意识到“大学的防护线”不可消除,到另辟蹊径走学术和职业复合发展道路,再到设计、开发和运用完备的“三引(3A)”流动性工具,美国社区学院对促进社会流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社区学院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突破大学防护线,促进社会流动的道路并不轻松。基于反思我国高职院校在社会流动中的表现,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择道而行的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 王通
    • 摘要: 社会成员在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中进行大规模社会流动是中国当前重要的政治社会现象。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过程并非是从农村向城镇的简单位移,而是需要乡城流动人口能动地跨越由制度因素所形塑的场域界限、被新的共同体接纳并实现与新场域的有机融合。这种脱嵌式社会流动的制度逻辑是各级地方政府基于城镇社会人口容量的限制而进行的秩序考量;其深层制度逻辑是一种精英筛选机制,即地方政府以乡城流动人口的个人能力或实际贡献为标准而设计的差别式市民资格准入机制。这种精英准入机制是典型的单向流动机制,即乡城流动人口获得城镇社会的市民身份是以其放弃农村户籍身份和农村集体利益为代价的,这直接制约了以尊重流动人口“融城-返乡”自主选择权为特征的双向流动机制的形成,应当成为中国加快乡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改革任务。
    • 张学敏; 周杰
    • 摘要: 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提升资本存量、实现阶层流动的催化剂。伴随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失衡、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阶层继承性不断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愈加受阻,教育不再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反而成了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鸿沟。新变局下,教育资源分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数字经济产业化、学科建设异化等诸多因素均在挑战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实践逻辑,以致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和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新时代教育应通过补偿弱势阶层优质教育资源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以构建弱势阶层家育补充机制来保障教育公平、以“新学科”建设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以新型产教融合来推动社会整体提升,进而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拓展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
    • 丁璐
    • 摘要: 鲁迅所言的“价寓文学”是社会流动的产物社会的现代转型及其士绅流动带来了现代作家的侨寓体验,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学的生产。作为“他乡客”的价寓主体,失去士绅时期政治经济特权的作家在残酷的现代求生场中开始关注生计问题,促使文学从古典性中“脱出”并呈现出“世俗性”的现代化表征,包括对文学功用世俗化、经济化的认知以及构建的一系列经济叙事/“侨寓”和士绅流动的生命经验再造延展了现代文学的叙事时空,包括旧时(青少年)-乡居,过去(流动时刻)-旅途,现在(转瞬的或永久的)-寓居,生成一种充斥时空感、流离感,静动互生、场景对置和情绪流动的“侨寓”美学,而侨寓主体也不得不面临“荒村困境”和“围城困境”两重精神之围。
    • 柳建坤; 张云亮; 李颖
    • 摘要: 基于2012—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四期数据,本文描述了中国青年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现状,并采用阶层分析框架对青年投资行为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具体表现为青年投资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显著高于中老年;向下代际流动会促使青年投资风险金融资产;动态的阶层地位变动是通过相对剥夺机制来激发青年的物质渴求,从而促使其投资风险金融资产。本研究揭示了青年投资风险金融资产行为存在的阶层化逻辑。这表明青年热衷投资风险金融资产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
    • 鹿迅; 王德龙
    • 摘要: 社会流动对于社会发展极具重要性,故将废除科举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历史事件关联研究。1905年,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突遭废除,导致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终止、代际流动的中断和结构性流动迸发等现象的发生,而这些现象又共同作用造成了知识分子阶层与清廷的离心离德,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 丁文珺
    • 摘要: 集聚和吸引人才是现阶段城市间竞争的焦点之一。但事实上伴随着我国社会流动性的迅速增强,以及社会运行、社会变化的加速性、高复杂性和更加不确定性,人才资源对空间性流动、经济性流动以及社会性流动方面的诉求已呈现颠覆性变化,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策略时必须跳出传统户籍制度视角下对于“人才”“流动”的思维定式,将人才战略回归到更好发挥人才资源对区域发展支撑作用这一本质目标,避免政府在人才判定、人才归属等非效益性问题上过多着力,从构建更加包容、更具效率、更可持续、更加精准性的人才策略,以及推进区域人才战略从零和博弈向竞合关系转型着手,更好地发挥出政策对人才的牵引作用。
    • 章淼榕; 杨君
    • 摘要: 本文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三大学科视野统合了“身份认同”研究概况。身份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连接点。在心理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强调独特的个体认同与鲜明的群体认同。在政治学学科应用中身份认同先是表现为族群文化身份,而后在民族国家中出现了公民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又在全球化浪潮中遭遇多重身份困境。在社会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重视“身份”这一外在化标识,进而从制度安排与社会流动两个角度探讨面对社会身份系统的剧烈变化,群体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回应身份归属问题。
    • 朱冀; 景怀国
    • 摘要: 在社会流动视角下,依据王小波女性群体的5大阶层划分,利用定额抽样法,于广州、开封两地各选取5大阶层覆盖24种职业和类型的24名案主,在社会流动的一般概况、代内流动与体育参与、代际传递与体育参与3个维度进行结构型访问的个案研究,探讨女性体育参与情况。研究认为女性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向上流动(阶层地位变化)的主要动力。当社会流动改变了其原有社会阶层地位时,她们的体育参与(时间、场所、伙伴等)会发生一定变化,但体育价值观(价值取向)和喜欢的体育项目基本不变。体育所具有的学习性、模仿性和传播性,使其具备传递功能。女性喜欢并持之以恒参与的体育项目受到父母的影响,表明体育在代际间传递的可能性,并且这种传递性特征不存在阶层间的显著性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