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齐物

齐物

齐物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齐物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凯、刘小杰、李智福等。

齐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94.62%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5.38%

总计:223篇

齐物—发文趋势图

齐物

-研究学者

  • 李凯
  • 刘小杰
  • 李智福
  • 王威威
  • 王永豪
  • 陈汉宜
  • E·霍亚劳
  • J·P·梅伦肖
  • S·W·特罗文格
  • S·埃布勒尔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黄云婷
    • 摘要: 《姜子牙》以封神大战后姜子牙的遭遇为切入点,讲述了姜子牙踏上征程,寻找事情真相,与天命抗争,实现自我人格完善的故事.本文通过梳理影片《姜子牙》的故事线,分析影片中所包含的"齐物"与"吾丧我"的思想.
    • 叶青春
    • 摘要: 综合考察《庄子》文本中的无为思想,并将其置于庄子思想的整体视域之中,从中抽绎出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境界。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由三个维度构成:以道(无)作为无为的本体论基础、以自然作为无为的价值论基础、以齐物作为无为的思维方式基础。
    • 罗毓平
    • 摘要: 《淮南子》的“齐俗”具有本然之义上的应然之旨。其本然之义为,“俗”本来是“齐”的,在人性及其道德自觉的状况中齐于“道”;即“齐俗”为“齐的俗”。其应然之旨是“使俗齐”,即移风易俗,改革不合于人性的陋俗、恶俗,使俗合于人性,这是《齐俗训》立论的真正意图。《淮南子》“齐俗”思想将《庄子》“齐物”思想的个人精神“逍遥游”之趣向转到了现实关怀方面,使“齐物”思想服务于现实需要,从而在理想与现实的交融中落实了人性,此乃“齐俗”思想的重大创建。
    • 陈赟; 莫加南; 赖锡三; 李家郡; 李志桓
    • 摘要: 赖锡三(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因为汪晖的天下观、思想体系非常庞大,我们会给予陈赟老师较充沛的时间,希望陈老师尽量给出比较完整的描述以及对汪晖的讨论。然后会请莫加南进行第一波的对话和提问,我再做一点对话,再请陈赟作总回应,最后进行线上共同讨论,线上朋友可以把你们的问题写下来。在陈赟导读之前,我做简单的介绍。陈赟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做中国哲学研究的两岸中青年朋友们,应该都不陌生。
    • 黄炜
    • 摘要: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 吕箐雯
    • 摘要: 本文在“小大之辨”外在物性与内在心境这两层分殊的基础上,以小大间静态横向与动态纵向的双重关系模式,给予“小大之辨”以新的诠释框架:“心之可大,性小而心大”,万物在“性—境—心”方面具有正相关、非因果关系,万物之心不必然受性之束缚;“心之可齐,大心而齐物”,万物之心皆有由小至大之可能与必要。由此提出,《庄子》“小大之辨”之哲学意旨并非辨小大之物,更非万物在物性与价值上的小大之别,而是大其心,即行为主体之心胸由小而大地发展。并且,文章指出具体的大其心路径:一方面,由大能、大知而大其境,以此为大其心提供正向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无己、无功、无名”之负的工夫涵养内心,虚心而大心,从而至逍遥之境。
    • 孟驱洋
    • 摘要: 阳明良知学说不唯在《拔本塞源论》这篇文章中有扩展之处,分别是:1由个人而扩展至人类全体;2由人与人之相同的德性处而扩展至人与人相异的才能处;3由伦理问题而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4由内心而扩展至社会秩序与事业(此观点受到钱穆先生《阳明学述要》“拔本塞源”等章节的启发,笔者做出进一步完善)。如果我们将视野再放大,会看到良知学说进一步的扩展之处,它不仅在阳明学说内部,与其圣人观合为一体;亦扩展至阳明学说之外,与庄学“逍遥”“齐物”产生勾连。
    • 李凯
    • 摘要: 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有的表达明确的特征.郭象受庄子后学"齐物"理路的启发,又合庄子的"逍遥""齐物"二义为一,而提出了一种"任性""齐物"思想,对于这种思想,郭象明确地用"齐物"加以命名.郭象的"齐物"思想既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又得以明确地表达和论证,庄学对"齐物"哲学的建构至郭象方得圆满.
    • 周丰堇
    • 摘要: “齐物论”是先秦诸子关注的一个普遍论题,慎到等人持有不同于庄子传世的“齐物”思想.《庄子·天下》评述了慎到的“齐物论”,为理解慎到的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基础是“齐万物以为首”,如果以君王为齐物主体,以“法”为齐物标准,以民情为齐物对象,以因循为处世态度,则可将道家的“齐物论”转换成法家的“齐民论”.慎到“齐物论”的思想实质就是法家“齐民治国”的政治理论,为法家治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慎到“齐物论”兼有“法”的主宰性和主体的无我无知等特征,其思想存在“身心分裂”“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和“有见于后无见于先”等矛盾.
    • 王威威
    • 摘要: 《淮南子》 对 《庄子》 中不同层次的"齐物"观念均有吸收、 改造和发展.在是非问题上,《淮南子·齐俗训》 从 《齐物论》 出发,在论证中走向了 《秋水》,区别了"至是""至非"与"一是一非",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出自个体的"己""心"和特定视角的对物的是非判断之相对价值.关于万物的差异和个性,《齐俗训》 给予认可和尊重,并从万物各有其用的角度理解"万物一齐"和"物无贵贱",尤其突出了"宜"的作用,从而与庄子反对以"用"来判定物的价值的思想取向相反,也窄化了 《秋水》 中的"万物一齐""物无贵贱"的内涵.不同于 《齐物论》 中打破万物之间分界的"道通为一"和 《德充符》中取消差别的"万物皆一",《淮南子》 没有试图消除万物之间的差别和界限;也不同于 《秋水》 中仅承认万物没有贵贱之别的"万物一齐",《淮南子》 承认万物因为有共同的来源而关联相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