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宁波市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 >从陆象山'道''理'混说到杨慈湖'心即道'

从陆象山'道''理'混说到杨慈湖'心即道'

摘要

心学从陆象山到杨慈湖,发生了一些变化.对此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刘宗贤先生从天人关系、心道关系、本体与方法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讨论杨慈湖对陆象山的发展.潘起造先生则从心与物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心与性的关系、格物与致知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从象山心学到慈湖心学的变化.围绕着中国哲学史中的议题,以古人文本为依据,来梳理从陆象山到杨慈湖的发展变化,是可以言之凿凿的.然而笔者以为,还应该注意到一种变化,即从陆象山的"道""理"混说到杨慈湖的只说"心即道". 从心学的立场上来看,慈湖心学比象山心学显得更为纯正一些。但是如果站在更广的视域上,可能就会有另一种说法。中国文化既讲“道”,也讲“理”。讲“道”侧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讲“理”侧重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杨慈湖只讲“道”少讲“理”,其实也是一偏。陆象山“道”“理”混着说,也许就是避其偏执。因此,全祖望说:“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盖本乾、淳诸老一辈也,而坏其教者,实慈湖。”以笔者观点看来,“道”与“理”只不过是两个名词而已,如果到了实际理地,那么说“心即理”亦可,说“心即道”亦可,说“良知”亦可。“道”与“理”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是相通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