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甘肃天水
  • 出版时间: 2006-10

主办单位:中国叶圣陶文化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周易》经典是以“保合太和”是中华传统易学的义理精髓,也是《周易》为标志的和合精神,这既经典永葆无穷魅力的奥秘所在。本文分别从青铜时代的“三易之法”、轴心时期的“保合太和”、民俗文化的“和合二仙”、理论思维的“唯变所适”和人文精神的“生生之易”等五个角度具体具体探讨。
  • 摘要:中国文化讲做人之道,必须去骄傲,学谦虚。骄傲的人自大自满,不肯与人和谐相处,更不会虚心向人求教,终必导致人际关系不和合。谦虚的人则能尊重他人,不耻下问,必能进德修业,成就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易经》说:“谦亨,君子有终。”《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泰伯》篇日:“子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些都在强调谦德的重要。本文试图从此角度切入,探析《易经·谦卦》中的和合思想。从了君子有终、称物平施和六爻皆吉进行探讨。
  • 摘要:《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内容主在记述政事,保存圣主古训,作为后世言行之所戒,保存上古礼制,作为后世施政之所据。rn 检阅《汉书》本纪、列传,多载人君诏书、百官奏表,凡所陈述,多引《尧典》以为依归。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然则谓之一篇《尧典》可以治两汉,亦不为过。rn 本文拟以《尧典》中“禅让”“巡狩与朝勤”“伦理”“订历”等四项有关政府机制的部分,就《尧典》记述的资料略加诊释,进而阐述其中所蕴涵的和合精神。
  • 摘要:本文以宋代《庄子》注疏为对象,以王雱、吕惠卿、林希逸、褚伯秀等庄学注家的论点为核心、为考察主轴,探讨宋代学者以易学思想将庄子援入儒门的用心,并随文检讨其得失。《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所谓“儒家”或“道家”,其实是后人为了区别学术特色而设。儒家与道家对于人生普遍的道理,仍有可以会通之处。就此而言,宋人以《易》诊释《庄子》,进行字义与思想上的会通,确有其见地,也彰显了宋人在儒学氛围“援儒解庄”的时代特色。
  • 摘要:《周易略例》:“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注卦者,统一时之大义。爻者,适时中之通变。”笔者认为,时中者,与时俱移,知几通变,而行乎中道也。执两用中,犹持权衡而称物,轻重皆得其平也。维持事物之稳定、平衡与和谐发展,是孔子的主张,也是儒学的核心,亦是政牧民之所必究者也。如果固执旧思维,矜持意识形态,国家很难有所开创,有所进步。吕大临曰:“君子蹈乎中庸,小人反乎中庸者也。君子之中庸也,有君子之心,又达乎时中;小人之中庸也,有小人之心,反乎中庸,无所忌惮而自谓之时中也。”(《中庸辑略》卷上)是君子小人区分的界限。因此,自不能通权达变,而行其中道,其不能无偏倚,过与不及,又可知也。其实,适时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时俱进而行其中道,才能掌握时代,顺应潮流,穷通变化,生生不息。
  • 摘要:熊十力是早期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他构建了一个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的完整哲学体系,其中包含着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整合。熊十力对《周易》思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翕辟成变”“刹那生灭”“乾德纯粹”等观点中,涉及宇宙论、方法论、人性论诸多领域。
  • 摘要:清人黄以周在其辑录的《子思子》中指出:《淮南子·缪称》一篇“多取子思书”。杨树达也提出:“此篇(《缪称》)多引经证义,皆儒家之说也。今校知与《子思子》佚文同者凡七八节之多,疑皆采自彼也。惜《子思子》不存,不得尽校耳。”《缪称》一篇既与《子思子》的关系密切,而此篇在《淮南子》全书引《易》中又占多数,因此可以由此探讨《子思子》与《易》的关系。本文拟以《缪称》引《易》的六处论述文字,与《子思子》佚文进行比对,说明《缪称》对于战国时代子思学派论《易》思想讨论的定位。
  • 摘要:20世纪,在《老子》以外所形成的另一股风潮,即为《周易》与《易传》帛书本在马王堆的发现。这里要先讨论的对象是:今本《易传》,亦即“十翼”与《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六篇帛书的关系。在今本《易传》里共可分为十部分:《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其中前六者一般两两合一为《彖》《象》《系辞》。这十篇过去被定位为孔子所作或儒家作品,在20世纪中逐渐受到怀疑,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帛书《易传》的公布,有了一波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论述高峰。认为出自儒家的代表主要是金景芳与吕绍纲,道家论则以陈鼓应为代表。文章解决了作者与时代的争论,探讨了今本《易传》与帛书本的哲学含意,分析《周易》古经与《易传》的创作者之流派归属及其可被拴释的理论基观方向,并对《易》属“侣道”争议作一反省及突破进行论述。
  • 摘要:中国近三十年来励精图治,改革开放卓然有成,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却也招致超级强权的猜忌,多方遏抑防范。这是世界争霸的前兆,还是和平崛起的契机?在当前文明冲突日甚的情势下,又会激荡推衍出怎样的一番前景?本文尝试以《易经》卦序的原理,结合卦爻间错综变化的分析,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论证。认为当今社会是一种割喉竞争的状态,要想解脱这种困境,建议采用蓝海战略,抓研发,抓创新,打破就框架,开拓崭新的市场空间。笔者还通过卦序分析大国霸权的兴衰后,提出了中国要走和平复兴、和平崛起的道路。
  • 摘要:格物与易理原属两项不同的课题,本文将两者合起来一起考察,相互补足,可以看出两者密切的关系,甚至发生微妙的化学作用,产生新的观感。笔者认为格物就是“严密地考察事物”,朱熹的“即物穷理”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是可以互相包容的,道德自觉并不排斥知识,而知识更可以提升道德自觉的深度和广度,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伏羲观察天地,顺应自然,始画八卦,重之为六十四,这是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举世独一无二的成就。伏羲的原始易学就是格物的最佳例证。后人从这一堆神奇的符号中,探寻易学的无穷意蕴,代有佳制。文王从易学中悟出殷周革命,明示天命攸归。而孔子鉴往知来,注重心性修养。老、庄用来解释天道,竟然若合符节。易学之用大弘,同时更显出思想的深度。战国两汉的儒生神化易学,除施用于卜筮之外,更创出象数之学。本文主要揭示伏羲的易学与后代明显不同之处,偏重格物及直观,《系辞上》及《序卦》都有很多例证,可以清楚地说明问题。至于“复,小而辨于物”一句可能只是一般的格辨的功夫,不一定要达到格物学的层次。
  • 摘要:笔者提出,借助《易经》乾卦的名词,中国从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到1911年民国成立这七十年,可以称为“亢龙有悔”时期,从民国元年(1912)到1981年,可以称为“潜龙勿用”,从1981到2050年,即现在进行的70年,称之为“飞龙在天”。认为中国人雪耻图强是中华民族全民共同的愿望,就是这个“民族愿望”陪伴着中华民族度过“亢龙有悔”“潜龙勿用”时期的苦难,同时成为了“飞龙在天”的动力。21世纪中国的重心易经由古代的“西”“北”乾坤倒转为近代的“东”“南”,应以东南为根据地,培养海洋精神。同时,中国还应有前瞻性、周延性的大政略,应以“仁心”为主,“铁拳”为辅的方式,协和万邦。
  • 摘要:族的精神风貌、思想趣向、人格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主张明人伦,倡教化,以高扬人的价值理性为其理论特征。在儒家学者看来,具有道德属性,能够享受道德的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儒家这种重视人伦道德的理论取向,不仅显现了自身的思想个性,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传统。这种传统延绵不绝、潜移默化,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为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辨荣辱、立诚信、崇礼仪、建设新道德,提供宝贵的文化思想资源。因此,在思考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时,清理儒家伦理思想,继承和弘扬这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不应回避的现实课题。本文提出以下三点:(一)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培养具备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人。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中,儒家性善论所推崇与代表的理论取向和文化传统,无疑是值得人们继承、弘扬与借鉴的。(二)在儒家主张的“五常”之中,只有仁、义能够论释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据,回答人的道德行为中的为什么的问题。儒家辨析仁、义,崇仁重义,目的都在于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人应当把自己对于利益的追求控制在合理、正当的范围之内,既保证生活的和谐,又充分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儒家关于仁、义的这些观念和理论,对于人们今天理解生活的现实,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生活,均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三)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正确理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与自觉,维系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是人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而梳理儒家关于尽心知性、“反求诸己”方面的思想理论,对于人们增强道德意识,正确理解价值理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内在尺度作用,应该是十分有益的。
  • 摘要:本文列举了《老子》中的十三段文字,借以论证老子尊道而贵德的哲学思想,认为老子尚德思想在现代仍有借鉴意义,并提出当今为政者亦当尚德,顺于道。
  • 摘要:中华民族,雄踞东亚,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山川之壮大、文物之瑰丽,不但独步亚洲,且列于世界文化古国之林,而成为其中历久弥坚的泱泱大国。回溯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卜居于黄河流域,筚路蓝缕,赤手空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征服了洪荒蛮野,开发了无尽的资源宝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本文将主要论述伏羲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与贡献。首先提出,中华文化肇始于三皇治世,太昊(伏羲)与炎帝(神农)、黄帝三皇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基础。中华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等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皆有其历史的贡献。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地理风景和历史文化发展,最后回归现实,提出了当今的建国之道,认为要抓精神建设、物质建设和法制建设。
  • 摘要:上述从出土材料、文献记载和民俗资料出发,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及民俗学等方法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伏羲氏时代是中国上古时代由母系氏族迈向父系氏族社会,由渔猎畜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进化,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中华文化源于礼俗,伏羲氏开启了中华上古礼俗文化。自尔以降,神农氏、轩辕氏继之以农耕时代,五帝三王复接以物质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礼俗文化一以贯之,代有损益,从而铸造出系统完备、底蕴丰厚的中华古代文明。伏羲氏是中华文明的始祖。rn 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不可逆转的今天,研究伏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首先,笔者以为,研究伏羲文化可以反本修古,构建完整、科学的中华文明史。其次,研究伏羲文化可以追寻曾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再次,研究伏羲文化能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觉。最后,研究伏羲文化可提高应对全球化引发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创建“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
  • 摘要:伏羲文化的基因,天人合一整体观,而西方文化基因的基本特征是人定胜天观。要使东西方文化净化与互补,就要统一认识上的分歧。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自我优化,选择先进、优秀的文化,抛弃落后的文化。这样人类才能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谋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自我完善,进人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大同社会,人类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 摘要:伏羲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与之同期的先贤们,共同创造的史前文明之精华。他们当时所关注、探讨和教诲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真知灼见,至今还对现代人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某种程度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提出,要把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结合起来研究,要充分认识伏羲文化的伟大与深奥,建立以文化为核心的历史研究观和方法论。
  • 摘要:笔者提出,结绳、画卦、书契是文字创始的根源,本文即据此天、地、人与时、事、物为出发点,逐项举例,并以近世出土之甲骨、金文为参证,并由俗字形成之条例,进而对近世文字简化问题进行检讨。
  • 摘要:本文拟借着现代台湾社会文化中所呈现的“八卦图记”之事,一方面探究传统文化与伏羲文化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则说明现代台湾人的生活文化仍是深受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八卦图记让台湾地区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更能够追溯到与传说伏羲文化的关系。而台湾古迹圣迹亭的保存,不仅是传统文化敬惜字纸优良风俗的体现,更代表台湾民众对造字之功者的尊崇。所以,八卦图记与圣迹亭是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 摘要:《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历代儒家学者尊它为“群经之首”。它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医学、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在西方欧美各国,对《易经》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可观的成果。因此,本文就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运动之一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来和《易经》哲学进行一场对话。介绍了《易经》的哲学思理与“现象学”的态度,《易经》的人生哲学与“现象学”的方法和《易经》的现象学观照如何可能的问题。
  • 摘要: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和谐”的,是由对人的生境的仔细观察而体会出来的。人的生生不息来自于物种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常、变。在中国文化的主流里,一直是以包容代替冲突,高度地尊重一切事物,而对自己,尤其是大小主政者则需要时时反省,深恐一时忘记了自己的成就是来自万物的和谐而自得意满,最后招致覆灭横祸。rn 反观现在的世界环境,由于人的自我膨胀,人人都以自我为最,刻意忽略他人的差异,想要改变对方,最后导致冲突不断。无论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或者是种族之间的争战,一再地给了人们非常明确的指示:目前唯我独尊的思维是致命的错误。rn 想要避免此一危机,唯有从人本身去反思,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哲理,再一次推向全世界,在全球实现。透过一个简单的概念,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承认差异,无限包容,达成对自然、对社会、对个人以及对其他文化、宗教、种族全面的“和谐”态度。这样才能化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避免人类覆亡的命运。
  • 摘要:源自《周易》、孔孟、老庄的中国传统“合和”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引领21世纪世界文化走向的新哲学创建中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使之与现代世界哲学接轨,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给予正确的现代解释,将其用于现代世界新哲学的创建。本文介绍了“天人合一”与超越抽象理性、多元融通的现代“新型哲学”,与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环境伦理”,与“人格”为本、群己并重的现代“普世道德”。
  • 摘要:本文将《法藏碎金录》中所有触及《周易》的内容与思维,根据其内容特征,作一初步的分析、整理、归纳,以展现晃迥(951-1034)吸纳消化佛、道两家思想后,以《周易》作为中介或桥梁的可能性、方式与特征。
  • 摘要:金士升历经明朝政治腐败、家国破败之痛,是以其《易内传》多引据史事解说《易》理,以寄亡国之恨,尤其对《易经》论“时”有所阐述。金士升以为“全《易》之理,总一时之用而已”,其“时”包含有四时节令、时势、与时动静及因时利物等许多不同的意义,颇值得加以深思。本文内容分为四部分:一为金士升生平概况;二为金士升的学术与治术契合共源;三为金士升对于《易经》论“时”之阐述;四为结语,有“时”与“和”的关系、识“时务”者、济“时”必资“命世之才”。从历史哲学的观点看,金士升所论“时势”与“天理”之关系,无不对于现今中华文化之和合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引。
  •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帝部族的兴起与迁徙,炎黄集团的形成与融合,轩辕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等三个问题。轩辕黄帝上承三皇之德,下开五千年华夏文明之端,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宽厚仁和、以德化民的仁政理念,海纳百川、协合万邦的大同追求,设官立职、分井划州的管理理念,勤政爱民、选贤任能的民本思想,创修甲历、制礼作乐、化成天下的教化精神,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谦恭友爱、孝梯贵和的人文精神,刚柔相济、兼容并取的和合精神,威武刚毅、诚信笃行的敬业精神,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基因,滋养和支撑中华民族从远古一路走来,并摧生了中华现代文化的勃兴。黄帝及其轩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核和文化之根,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 摘要:宏远幼儿经典书院自2003年成立以来,承蒙各界教育前辈的提携及协力筹划,尤其是诸多家长的支持,全体老师始终秉持“蒙以养正圣功也”的理想。为使读经的孩子有更宽广的学习空间,特兴建仿古私塾书院式建筑,庭院前恭立孔子石雕塑像,期盼学童能以先师为典范,将今日童观的学习,作为明日大观的泉源。本文介绍了书院的创办机缘、开办动机、成立宗旨、课程安排、学术顾问、师资力量、学习评鉴、教育价值、成效延伸以及未来展望等问题。
  • 摘要:本文介绍了《周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用《周易》考量企业文化的发展,用《周易》文化规范企业行为等问题。
  • 摘要:人性问题在中国哲学中是个显性题材.为什么要谈人性?因为人性正是了解人之存有面貌的一个极重要的向度。无论中国哲学或西洋哲学,哲学作为爱智之学,都不断揭示宇宙及人生的最终原因与原理。哲学思辨可视为人之存有的一个特殊存有活动,“人之存有”可以是此种特殊存有活动之主题,此主题亦正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王船山排除汉朝的象数,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解释全部《易经》和《易传》,建立了他的《易经》哲学。学者罗光据此归纳出:《易经》全书包含“三才之道”“性命之原”“物理人事之变”,三者构成《易经》的哲学,包含形而上的宇宙思想、形而上的本体思想以及人事的伦理思想。船山的易学基本上也在此三方面有所发挥与创见。本文重点分析了船山的人性论。船山在“天”与“人”、“道”与“性”之间,安置了“善”作为其中的沟通中介。道为善源,道大而善小;善为性所资,善大而性小。加上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于是善外无性,性必为善。如此一来,船山保留了儒家正统的性善论,也为伦理学或道德善找到了人性善的基础。
  • 摘要:笔者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提法的是值得认同的,这一提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为人们盼望国家强大,也盼望民族兴旺,盼望自己的文化不因现代化而衰落,盼望自己的文化对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智慧。人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文化自觉。在实践“三个代表”rn重要思想,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创建文化大省、文化强市,在繁荣中国节庆文化等众多方面,人们都应当从上述意义上提升文化自觉。rn 笔者很拥护“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个主题,认为这一主题将贯穿于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发展阶段。
  • 摘要:《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提出,课程教材改革要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要正确对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全面理解全球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客观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文”“实”脱离的倾向,要全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历程,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要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举。
  • 摘要:本文介绍了林景伊先生对易学的理解,林先生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而后儒多偏于变易之说。易道之原,实由阴阳相二之理。“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推而及于天地万类之变化。其作始之简,决不如后世所述之玄奥也。
  • 摘要:本文介绍了《周易·系辞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探讨伏羲氏的传说和历史时代,分析了中国伏羲氏时代社会经济的演进和五帝时代的农、牧并行现象,认为从新史学的观点来看,三皇五帝时期皆属信史以外之范围。中国文字起始于甲骨文,太古时期则无书契,现在传世的文献又多是东周以后的产物。但是考古文献可以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过,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时代。在这一个时代里,出现了两种新形态的经济活动—畜牧和农业,将野生的禽兽加以驯服、饲养,使其繁殖,把天然植物结实加以人工播种、培育、收获。这种转变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作了调整,把人们由只知道从大自然攫取食物,变成食物的培育及生产者,减轻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也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大自然的限制,较不像过去那样强烈地受到气候变化、植物生长季节及动植物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对其经济生活的支配和影响。经济的跃进使人们能生产更多的食物,并且有时候还有剩余能储藏起来,以应付灾变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人们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同时,畜牧和农业的经营也使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些都是文化能够继续向前发展的前题。
  • 摘要:上博楚简《周易》有红、黑两色组成的符号六种,整理者仅作了初步的说明。由于楚简《周易》残存三十四个卦,其中三十一个卦有符号,而完整保留的仅有十七个卦。因此,讨论此一问题所能依据的材料不足,所作的各项推论,自然存在着不少变量与可能性。所以本文简要介绍了上博《周易》五大类卦的可能排序和各大类卦的可能关系。通过尝试讨论符号与卦序排列的可能,最后筛选出二十四种可能性,其中较能说明的是上博楚简《周易》应具备“卦以反对”的现象。
  • 摘要:臧氏辑本搜集《子夏传》遗文佚说约五六十事,其书与诸家辑本尤异者厥有二事:一为《子夏易传》之作者,历来言人人殊,减庸则倡言其书为汉韩婴著,非孔门卜子夏;再则宋代朱震《汉上易传》所引《子夏传》十余事,诸家辑本悉加采辑,减氏独屏之不录,此其书卓异乎诸家者。本本文拟就此二端考论其是非得失,认为问经堂所刻《子夏易传》一卷,题“孙冯翼撰”“臧庸述”。今据阮元《臧拜经别传》,其书应出臧庸所辑。此本虽篇幅无多,然于清代诸家辑本中,最为谨慎不苟。 2.《子夏易传》一书作者,历来异说纷纭。臧庸以汉晋所传古本《子夏传》为韩婴所著,其说视诸家凭臆悬测者,可谓持之有故。而《释文·序录》《隋志》等以为孔门卜子夏著者,此则六朝俗说。惟臧氏以“婴为幼孩,夏为长大,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为韩婴字子夏之由,其说不免牵强。此臧氏不知汉代学者多以孔门弟子之字命字,因曲为之说耳。清代诸家辑本,于朱震《汉上易传》所引《子夏传》十余事,悉采录无遗,臧辑独屏之不录。今考之,朱震所据本实宋代十卷本伪传,非汉晋古本《子夏传》,臧氏独屏去之,可谓精于别择矣。然臧本于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汤之归妹”一条亦辑录之,不知其亦出自十卷本伪传,此则考之未审,然不足深病也。
  • 摘要: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太和”理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来挖掘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第一,万事万物源自和谐统一的状态,事物或世界的形成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二,和并不仅仅是事物的源头活水,是形成万事万物的本体,也是事物或世界存在、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最佳状态。第三,人与人、事物与事物、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处理得不妥当,有时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第四,所谓“和”,按《国语·郑语》的解释就是“土与金木水火杂”。可见,“杂”就是“和”。杂就形成了百物。第五,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涉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第六,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其实在处理身心关系的时候也表现出了很高的身心如一的思想境界。第七,事物的发展从并时性来讲应该是和谐的,从历时性来讲也应该是和谐的。
  • 摘要: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主张。这些理论和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n 笔者提出以下观点:1.尚贤尚同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主张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2.“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政治学说的宗旨,是其社会发展论的实际目的。它在墨子思想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是他的社会伦理学的中心内容。3.墨子强烈反对儒家主张的礼治,积极倡导贤良政治,主张天为法义。4. 墨子提出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的政治主张,无疑是为了让平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针对贵族统治者奢侈淫乐、攻伐杀掠的暴政所作出的批判,喊出了劳动人民不堪忍受税赋和摇役的反抗心声,是积极的进步主张。
  • 摘要:太昊伏羲氏是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之一,约为距今7500年前的氏族首领。其氏族部落延续两三千年,代系甚多,处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其文化与中华文化尤其是现代文化有什么关系,或其代表的文明因素与中国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深思和研究。rn 三皇之一的太昊伏羲氏,是中华始祖母华青氏与燧人氏之子(两个氏族首领通婚派生出伏羲氏族之义),本人和氏族创造了许多文化:教民打猎、捕鱼和饲养牲畜;发明生活用具和衣服;画八卦等理顺社会秩序;定婚姻与兴礼乐;用龙称呼官位等。伏羲文化史中华物质文化的基础,是中华精神文化的启蒙,是中国制度文化的萌芽。
  • 摘要:伏羲精神的核心和本质究竟是什么?伏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究竟是什么?大家众说不一。而笔者认为:伏羲文化的精髓、本质和灵魂是——和合。笔者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和合文化”,伏羲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本派,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 摘要:笔者提出,从史料记载来讲,号称“龙师”并以太昊伏羲氏是已知运古社会唯一“龙名”称渭部属的部落联盟首领,从部落图腾讲,太昊伏羲氏的部落是最早以龙为图腾的,从神话传说讲,只有太昊伏羲氏从出生感应到成找大业,都与龙瑞有关,从《周易》开篇讲先天八卦的通篇以龙喻道,流露出后人对首创“龙师”太昊伏羲氏的祟拜,所以笔者认为,人文始祖伏羲是中华龙文化的开山鼻祖。
  • 摘要:伏羲与黄帝时代一向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发明创新最多的时代,然二者又有所不同.黄帝时代战云密布,故其发明常与军事有关;而伏羲时代诸多变革发生,其发明则多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伏羲的发明,据《世本》《管子》《庄子》《尸子》《荀子》《战国策》《楚辞》《周易·系辞》以及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典籍所记,约有八项,即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结网罟、养庖牺、龙纪官、作甲历、造琴瑟。这些发明虽不一定出自伏羲一人,但实可视为伏羲时代人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而八项发明中,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情况。一是为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而发明的,即“结网罟”与“养庖牺”;二是为协调氏族间的关系而创制的嫁娶之礼;三是为加强氏族及部落内部的管理而创设的以龙纪官制度;四是为了人的身心和谐、情感抒发而造琴瑟,制乐曲;五是始画八卦。
  • 摘要:本文伏羲氏的缘起入题,以时间为轴,介绍了从水患到水利的时代,井田制度的兴起与衰落,儒家与墨家的经济思维方式,司马迁与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唐宋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魏源、洪仁玕等人的改革开放以及孙中山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
  • 摘要:站在考古学角度,如何看待伏羲传说及当前的文化现象?伏羲既然是“人文始祖”,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萌芽孕育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这一段历史正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为突破口,天水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研究结果表明:至迟在距今八千年前后,渭河流域方圆数百公里内已有一支原始先民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制作出中国第一批彩陶。他们以及后来的仰韶文化先民在距今八千至五千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创建了光彩夺目的史前辉煌时期,为中华文明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在大地湾的遗迹遗物中尚未发现与伏羲的直接关联。不仅如此,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有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进一步探索验证。要加大考古研究的力度,促进伏羲文化的深入开展。
  • 摘要:甘肃出土的伏羲、女蜗像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在河西地区的中部、西部地区,从汉魏到十六国时期墓葬中均有出土,而地上遗迹中见于莫高窟壁画中,时代偏晚。需要在六盘山周围和天水、平凉、庆阳等地的考古发掘中注意有关伏羲、女蜗的材料。一般来说,汉魏时期的伏羲图像是与女蜗图像相伴出现的,河西伏羲、女娟图像在内涵和形式上是在中原地区相关题材的影响下出现的。随着佛教的传人,伏羲、女蜗图像首先在河西可能被赋于多神教的意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的伏羲、女蜗图中,伏羲有的成了少数民族的形象,很可能伏羲、女蜗的传说在西北少数民族中也发生了影响。笔者认为,由于河西魏晋墓中出现了羌、氏、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面貌,那么这个影响的过程也可能是在河西走廊开始的。
  • 摘要:易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智慧之一,一直被各种分歧而丰富的诊释围绕着。本文即以《易传》为参考点,说明易学与自然万物的密切关系,而且在此关系之上,更显出一种形上智慧的建构。此中,人们不是如西方哲学以知识为关心的对象,也不由知识分解建构学说,更不是追求第一因,而是以实践的意义为首要关怀,并赋予一切存在全新的价值与意义。此中,实然与应然、道与器可以并存互补而又不失其次第性,并且有效消解存在与价值的二分,避免了不必要的破裂与冲突。这正是“生生之谓易”以历程消解一切矛盾冲突的原初智慧所在。
  • 摘要:《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它本是一本用于占筮的典籍,通过《易传》的解释,逐渐升华为一部讲宇宙与人生根本原理的书。《易传》提出了许多意蕴精湛的哲学命题和思想,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阐述。本文就其价值观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保合太和”是《周易·彖传》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认为在《周易》看来,天地自然或宇宙的价值在于化生万物。“顺天应人”,“化成天下”,是《周易》关于圣王价值的高度概括。《周易》将贤人君子的价值追求表述为“致命遂志”。
  • 摘要:《周易》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经过后儒的解释,便成了儒家的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了重要地位。《周易》分“经”和“传”。“经”是用来占筮和对占筮的记录,据说是伏羲画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传”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对“经”的解释。《周易》的“经”和“传”都很奇特:“经”的部分是由阴爻(--)和阳爻(—)的不同序列为一组而组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和与之相应的卦爻辞两种符号系统构成的,这在中国和世界所有的典籍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杨雄的《太玄》是对它的模仿)。“传”则是既不离开“经”的卦画符号空谈义理,又不止于卦画符号仅谈象数,而是通过对象数的分析引申出儒家的思想主张。“太和”是《周易》的最高理想,“中正”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制度保证和道德基础。强调均衡是《周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周易》主张每个统一体都应该包括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而不应只由一种事物或两种性质相同的事物组成。并且两个方面必须相感、相应、相交、相融。
  • 摘要:《易经》不只是上古文明精神性观念的结晶,其抽象性的原理凝聚早期人类特有的灵感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整体性地理解宇宙的生成规律与万物的发展模式。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之中,这种精神性的观念系统不仅不会没落,反而能以原理与法则的方式,扩展到各种学术领域之中,提供新的思维模式。生死学是当代新崛起的学术范畴,除了与高科技的医学知识相结合外,对生命质量的维护还是要回到超越死亡的精神性文明。此时,《易经》仍可提供安身立命的存有本源,从性命的圆满来贞定生死的内涵。
  • 摘要:文章以丰子恺的《山中避雨》一文引出“乐以教和”这一主题,通过引用大量的古代音乐文献,将乐的教化意义与“和合”精神做了阐述的基础上,重点从“声”“音”“乐”“文献”等各个层面来解释了“乐教”中“和合”的精神,最后对如何正确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和如何趋利避害做了分析。
  • 摘要:讨论《周易》与和合哲学,首先就要谈《周易》得名的由来和《周易》的简要内容,而后再谈它与和合哲学的关系。关于《周易》的得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致上来说不外二途。一说因为易学发明于周初,故名《周易》。孔颖达《周易正义》引易纬曰:“因代以题周。”另外一说则认为《周易》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名。笔者认为后一种解释比较恰当。笔者提出,《周易》的简要内容有卦、爻、彖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认为与《易经》相关的哲学原理有宇宙观、阴阳论、自然因果律、伦理学、天人合一。概略地说,《周易》的精要端在“天人合一,顺天应人”而已。更简而言之,不过善用“和合”二字。因此在《周易》的和合哲学里找到了推广发扬“和合文化”的时代性、必要性以及根本。
  • 摘要:本文分别从遗址考古研究、历史文化,从历史文献、学者思想,从《周易》《易经》的卦象学等三个角度探讨了《周易》的和合哲学思想。
  • 摘要:扬雄的《太玄》,在结构上是模仿《周易》,在思想上则仿效老子的“道”。他为了表示有所创作,将《周易》的两个基本符号“—”阳与“--”阴,以“玄”的三个基本符号“—”“--”“---”代替,以“方、州、部、家”之名组成的八十一首,代替了《周易》的六十四重卦;并将老子的“道”称为“玄”,而《太玄》的三,即是来自老子所谓的“三生万物”,三也代表了“天、地、人”。这些都表现了扬雄思想中受道家及《周易》影响之成分。扬雄以“玄”作为宇宙的根本。“玄”是天地之道,天地万物之运动皆受其支配。扬雄同时认为天地与宇宙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天地,也就有了宇宙,而天地是从“玄”中分化出来的。
  •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江陵张家山清理的汉墓中的竹简上记载的法律史料。透过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及《奏诚书》此批法律史料,自可透视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具体情状,且制定律法当时之法理思维,亦可借由此批法律史料观察得知。介绍了张家山汉律反映出的皇权至上的落实,家庭伦常的规范和吏治清廉的追求三个方面的古代法文化。
  • 摘要:黄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泾渭河).渭河主要是横亘在古老的关中地区,滋润着八百里秦川。渭河下游地区为周、秦、汉、唐国都之所在,而在渭河上游地区,尤其是今甘陕交界的天水与宝鸡地区,不但是周族的发祥地,也是文献记载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部族的起源地。因此在构建中华民族文化新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原生性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分析伏羲族、炎黄帝和黄帝族早期居地,提出了要将伏羲与炎黄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的观点。因为就早期文明中族群的贡献而言,伏羲、炎帝与黄帝是当之无愧的。既然有三大人文始祖,那么他们的活动地是否可以找到?从文献的角度看,三大族群活动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在渭河上游的天一宝地区,一个是在河淮之间的新郑与淮阳。两个地区的分工也十分明确:中原地区相关的遗存表明这里是三大族群在发扬光大时期的定都与活动之地;而渭河上游天一宝地区则是其诞生与起始之地,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地域原点。
  • 摘要:本文介绍了汉代式盘所反映的空间结构、时间概念,分析了汉代式盘与象数易学的关系、与后世堪舆罗盘的关系,探讨《周易》经、传中的“四方”与“八方”两个方位体系,阐述了《说卦传》八卦方位的呈现。
  • 摘要:本文探讨了台湾地区医疗照护体系以及社会福利体系在老人照顾工作方面的现况。就本质而言,若欲建构完善而且周延的小区照顾制度,应该结合正式的医疗居家照顾体系以及民间与小区的非正式照顾人力等两股力量,才能有效完成老人照顾的工作目标。
  • 摘要:中国的古圣先贤,十分重视和谐问题,早在帝尧时代,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后来的历代政治家和哲学家,又都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作为文化资源,这些思想对于今天从理论上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提出,阴阳矛盾是和谐得以建立的前提,和谐是对合理性的一种追求,和谐的实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其本质是“生生”,所以古人讲和谐,特别重视宇宙的大和谐。
  • 摘要:“9·11”事件之后,现今的世界局势,总体上而言,仍是在美国掌控下的国际态势,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但世界在持续变化中,而且会越来越往不如美国之意的方向变化。中国悄然低声地与亚非拉交友,正显现出坤卦六五《象》所言:“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中国现在还不能与美国论高下,正处于坤卦六五的地位,然中国能掌握“黄裳元吉”“居下处中”的道理,因此便能“元吉”,能抓住世界的微变时机,故“文在中也”。中国希望有一天能走出自己的局面,但也一定要秉持乾卦《文言》所言“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将中国传统“致中和”的精神展现于世界之间。
  • 摘要:笔者结合当今时代发生的文化问题,讨论怎样才能返本开新,展望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探索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开拓民族文化的美好未来的问题,认为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态度,可以有两个视角:学者和会员的文化视角。进行文化问题的讨论、设计文化发展战略、从事文化建设,应遵循历史主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统一的思路。现代文明社会都要求人们应遵循四个准则:自由、多元、宽容、进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了五个转换:从政治化到商业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高雅化到通俗化,从本土化到全球化,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在有关文化问题的探讨中,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今天,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六种思潮。眺望未来中国的发展,横向看,面临着全球化、现代化、民主化的多重挑战;纵向看,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多重挑战;综合地看,则面临着七大挑战,即是: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公平、道德法治、发展模式、体制改革、文化转型。考量文化问题,绕不过这七大挑战。
  • 摘要: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在于,她的强大、广博的吸纳能力。她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地往四方发展,吸收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融汇成统一中有多元因素的文化体系。在全球化领域下,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人回答说:中国文化强调“和”的精神。“和”者,“和为贵”,只有彼此互利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归根到底来说,这还是以“自保”为出发点所发展出来的国际观。如果处处占人便宜,就会到处树敌,就谈不到“和”,当然也不可能自保了。资本主义大生产在西方的发展导致了极端型的向外扩张。中国现代化以后,大生产的规模可能远甚于西方。如果这种大生产能够达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存的境界,那就会改变近代世界史所走的道路,从而改变全球化的本质。这是中国文化对全球化所能提供的最大的贡献。
  •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不仅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世界大家庭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两个字——“中道”。即“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和“絜矩”之道。儒家思想渊博而深邃,如以现代哲学观点来衡量,应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是一广义的道德哲学系统,施之于实践,在造就完整的人格—君子或圣人。儒家思想的“中道”政治基础,简言之,就是“伦理”“民主”“科学”。总之,在儒学文化与历史传承的“中道政治”中有两大特征,是为中华民族永续图存且永远成为人类社会主流的原因,也是当今世界政治学者所仰慕、政治家所追求的目标与受用不尽的实学:一是人本主义思想,而是民主主义思想。
  • 摘要:笔者提出,“儒家生死学”源于“不安不忍”,介绍了各大宗教的终极关怀,认为“儒家生死学”的核心是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祟敬,探讨了从“人伦孝悌”到“生生之德”的深化,再到“临终关怀”的重视,从“死生幽明”到“性灵实存”的肯定,认为从“丧葬”到“祭祀”是生死的“断裂”与“再联结”,提出从“生死学”到“道德学”是从“安身立命”到“仁宅义路”,解释了“不朽”“人性善恶”与“前世今生”。
  • 摘要:对中华文化的探讨,一般只重视学科本体的研究,而较少从教学与普及的角度出发。中华文化教学具体应怎样实施?其核心教材应怎样制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文化教学应如何因应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有所侧重?本文旨在对中华文化教学的实施提出初步的想法,认为应制定中华文化教学大纲,出版《中华文化传承》,并采取文化讲座、工作坊、名人专访、文化常识大赛、专题辩论、文化专题作文比赛、文艺导赏、文物古迹考察等活动相配合,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从活动中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并着重启导他们思考文化问题和提高思考能力。
  •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课题,在当前最值得关注的,乃是文化产业应如何发展。因为各国发展其文化产业,无不凭借固有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变身成为当代产业之内容,早已不是理论,而是现实。可是在把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产业时,处理得好不好,却十分关键。观念与策略若有失误,不但产业发展不良,也会(亞斤)伤了文化。本文即针对此一情境,讨论:(1)什么是文化产业;(2)如何成为文化产业;(3)文化产业如何发展;(4)两岸文化产业如何互动。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以事业还是产业为主体、应以城市还是乡镇为对象、应重软体还是重硬体、应重资金还是重资本、是在消费并消耗资源还是在创造资源等具体问题上,也均有辨析。
  • 摘要:笔者通过探讨史前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伏羲文化是中华基因的发扬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史科学使用精神的体现,要注目科学发展导向,投身现代化进程。
  • 摘要:《周易》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更为“六经”之首、中国哲学的源头,其重要的思想如循环概念、优患意识、尚谦观念、中正精神、生生思想等,千百年来久已成为中华民族立身行世的准绳。而其和合哲学,更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乃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和谐、共存共荣的最高指导原则。因此,借由《周易》和合哲学的阐发,世人重新省视先哲先贤智能的普世价值,及作为今日处理多元文化与族群融合的智慧,诚别具时代意义,亦为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笔者提出,应追求“保合太和”的境界,体悟“审异致同”的真谛,发挥“至诚无私”的精神。
  •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着重探讨其人生哲学。笔者提出,墨子以人为本,替天行道,高举古典人道主义的旗帜,吹响了解放奴隶的号角,成为提倡人权、解放奴隶的先驱,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兼爱”是墨子古典人道主义的核心,由此向外延伸,他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等一系列主张。墨子既重视和关心人的价值,又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以实现兼爱互利、和平共处、天下大同、国泰民安的人生理想。
  •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对于作《易》者的忧患意识予以论述说明,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说明《易》最具有忧患意识的九卦,以利掌握《易》之优患思想;第三部分将其他列于群经中具有深刻忧患意识思想的章节选录出来,以明《易》与他经之相互启发与发明;第四部分则讨论忧患意识对上位者乃至一般平民,由上至下所发挥的过程与媒介的变化,经由成语、谚语、俗语为着眼点的讨论;第五部分结论则述说中国士人将个人的优患意识转换成对国家、人民的无私关怀,亦可见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人格。
  • 摘要:1921年12月2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访问,到桂林会见孙中山,孙中山向外国友人解释他的思想说:“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来发扬光大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从事革命,其救国救民的理想与作为,是根源于中国古代圣圣相传的道统。本文拟就孙中山在革命当中对易理的实践,作一番探讨。提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宗旨是“顺天应人”思想。孙中山主张调和中国传统与西方近代的优良文化,使其产生融合、互补的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能够得到和谐而良性的发展,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周易》和合哲学的精髓。
  • 摘要:本文介绍了《周易》的成书及其形式,氤氲生成与契合流衍的关系。《周易》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一个人性的自在性目的,为经验体现的序列构成,依归在一个潜在相对的世界及其差异的现实性。这个世界,只有不断生成变易的情势,没有一种可以想象为绝对的处境。生成变化的世界,在外部成为一个无限的广延,一个表象到另一个表现,在内部只有一个系列关系及关系等级。《周易》巧妙地将一个纯粹外部时空量世界,转入到内部世界一个纯粹时间运动,成为一个不可分化作为质的世界。差异等级的世界,只是一个现象的一个暂时的部分,不是全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