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栻

张栻

张栻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专利文献31444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湖湘论坛等; 张栻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方鹿、王丽梅、王改凌等。

张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31444 占比:99.41%

总计:31630篇

张栻—发文趋势图

张栻

-研究学者

  • 蔡方鹿
  • 王丽梅
  • 王改凌
  • 任仁仁
  • 李绍先
  • 李长泰
  • 杨世文
  • 连凡
  • 陈代湘
  • 刘蕴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林
    • 摘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关蜀人张栻的研究和文章可谓浩如烟海。然而,从图像学的角度,张栻的画像,包括面貌、特征、年代、写本、刻本等,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中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则可以说还是一个无人涉足的学术空白。清代南薰殿所藏及与南薰殿绘画有关的四幅张栻的画像,是历代宫廷画家对张栻的相貌及气质的臆想或追摹。在过去几百年里,张栻的影响、身份、地位早已超越学术,通过中国绘画进入政治、宫廷和“配享”,其历史不但久远,而且影响深远。
    • 刘小勤
    • 摘要: 张栻继承了传统的公私思想,认为仁、义、亲亲之心是“公”之大体,它既是对君主权力合法性的论证,也是对君主道德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张栻又对传统公私思想作了新的发挥,将“公”提升至天理层次,使其有了原理性和道义性,从而达到一种“广大平正”的开阔视域。张栻的公私思想在与理欲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义利之辨和王霸之辨等交联中日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伦理思想观念,对后世尤其是明清之际公私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由宋代到明清的公私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 杨世文
    • 摘要: 儒家之道贯通天人,而从本质上看,儒家是关于“人道”的学问,“道”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张栻认为仁即道,道即仁,仁道即人道,而人道本于天道,从而建构起“仁道本体论”。他对于儒家仁道的阐发,植根于儒家传统,而赋予了时代特色。张栻重视“仁道”的实践性,强调其经世之用,反对“慕高远而屑卑近”,认为如此则“将终身无所进益”。由此出发,他系统论述了修身之道、教育之道、治国理政之道,突出了富有实践性的蜀湘学术特色。
    • 谢桃坊
    • 摘要: 南宋理学家胡宏在《知言》中论述了心以成性,天理人欲同体、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圣人不绝欲及仁体问题。张栻和朱熹以为它们异于正宗理学思想,发现疑义,相互往复辩论,由朱熹撰成《知言疑义》,并将它们从《知言》中删除。然而胡宏之说于学理更为圆融合理,而张栻与朱熹则囿于濂洛理学观念,导致辨难的学理的缺限。这是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公案,表现了理学家们的义理思辨高深精微的境界,并体现了他们寻求真知的精神。
    • 陈仁仁
    • 摘要: “太极”是中国古代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一个有着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先秦时期的“太极”当是空间义,而汉唐时期诠释“太极”的主流观念是物质构成与宇宙演化意义上的“元气”论。到了宋代,对“太极”的诠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具体的“气”转变为从形而上的义理和本体上来对其予以诠释。太极“元气”论,逐渐被太极“性”论、“理”论等扬弃甚至消解。在这个过程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不但消解了太极“元气”论,而且将其转化为太极“性”论,对朱熹的太极“理”论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形上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牛磊
    • 摘要: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是儒家仁学史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继承这一思想,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张栻从多方面对该命题进行了理论深化。人之心即"天道之在我者",即是天理的呈现。既然人与万物都源自天地生生之意,便应通过一套"反身而诚"的功夫将仁爱精神"推"至万物,以实现"民胞物与"的目标。这种仁爱并非普遍无差别的兼爱、泛爱,它必须通过一套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予以实现。这种看似有所隔、有所分的爱有差等的实践方式,因其贯穿着儒学"一本"的精神,因而是真正的"廓然大公"。
    • 乐爱国
    • 摘要: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程颐的天理人欲概念讨论义利之辨,大致源于胡安国讲“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张栻讲“无所为者天理,义之公也;有所为者人欲,利之私也”,讲“无所为者”与“有所为者”的对立。朱熹进一步讲仁义为天理之公,利心为人欲之私,讲仁义之心与利心的对立。因此,朱熹与张栻的解读,并没有讲义利对立,而且朱熹讲“仁义未尝不利”,与张栻讲“仁义之行,固无不利者也”如出一辙。然而,朱熹又讲“君子未尝不欲利”,较张栻对于利有更多的肯定。尤其是,张栻把义利之辨与王道联系起来,而朱熹则更在意“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与孟子所言在学理上的融洽一致。
    • 唐建芳; 文建刚
    • 摘要: 南轩先生张栻,既是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也是蜀学进入洛蜀融合发展新时期的关键人物。时人将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三人共同探求“圣人之道”、共同崇信并阐发周敦颐、二程等开创的理学,以道相期,相得益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在众多张栻生平记述与研究中,一般将张栻生年作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生地或作阆中、或作绵竹,虽然生年生地的些许争议并不损及张栻作为理学大家的崇高地位.
    • 李长泰
    • 摘要: 学界对张栻仁内涵的诠释主要从体、用或者体用相须的视角进行解析,这种哲学诠释并未全面阐释张栻仁的通贯性内涵和仁的美学意义。张栻对仁的诠释凸显了美学视角的意义,张栻仁内涵在体用合一的基础上突出了仁内涵的贯通意义和美学意义。重新诠释张栻仁范畴内涵需要从张栻仁内涵的体之仁为理、用之仁为道、合之仁为人和美之仁为善的四层逻辑进行解析,四层逻辑体现了仁的体、用、合、美的心路历程,张栻仁内涵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体仁是理美、用仁是和美、合仁是名美和至仁是善美四个方面。
    • 毛丽娅
    • 摘要: 中国道统意识自古有之,仁义之道构成了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内涵.张栻主张传儒家圣人之道,认为"仁"为四德之长,强调以心性言仁、知仁而求仁;张栻论及儒家道统之传,推尊周敦颐、二程,上承孟子,在乾道年间,张栻已经形成周敦颐、二程、张载等北宋诸儒的道统思想;以儒家经典为载体、以书院为基地讲学授徒、立祠供祀倡扬儒家道统,重视义理解经、开义利之辩,强调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对儒家道统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