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圣人之道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余庆、潘富恩、张旸等。
圣人之道
-研究学者
- 徐余庆
- 潘富恩
- 张旸
- 郝明工
- 陶清
- 何兆武
- 佚名
- 刘怡佐
- 吴漫
- 小易
- 张汉纲
- 彭建
- 李之鉴
- 李超
- 杨世文
- 温海明
- 牛建科
- 邢凤麟
- 金诤
- 魏宗禹
- 黄鞏
- 〔元〕耶律楚材
- 一文
- 严健羽
- 严景东
- 于咏华
- 云鹤
- 任宝菊
- 任建东
- 佐藤贡悦
- 何寅
- 何有祖1
- 何炳钦
- 余建军
- 俞晓群
- 冯天瑜
- 冯德政
- 冯渊
- 冯爱辉
- 刘兆伟
- 刘培桂
- 刘太恒
- 刘宗贤
- 刘晓东
- 刘焜炀
- 刘祥1
- 单纯
- 南溪泽林
- 叶平
- 叶海尧
-
-
唐建芳;
文建刚
-
-
摘要:
南轩先生张栻,既是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也是蜀学进入洛蜀融合发展新时期的关键人物。时人将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三人共同探求“圣人之道”、共同崇信并阐发周敦颐、二程等开创的理学,以道相期,相得益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在众多张栻生平记述与研究中,一般将张栻生年作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生地或作阆中、或作绵竹,虽然生年生地的些许争议并不损及张栻作为理学大家的崇高地位.
-
-
-
-
摘要: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
郑倩茹;
杨庆存
-
-
摘要:
文道观是决定创作境界、引领学风建设的关键.欧阳修文与道俱、道胜文至、不为空言的文道观,引导了宋代文学创作与文化建设,推动了"古文运动"健康发展.这既与北宋前期文学环境与文化语境息息相关,又与个人文化资本与"斯文自任"使命意识紧密相连.欧阳修多以"回信"方式表达见解,"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的主张,得到士人群体广泛认同.欧阳修正本清源,复兴儒道古风,积极承担社会道义和现实使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文化实践中,欧阳修突破"文各有体"藩篱,破体为文,"以文体为四六",创造了风神独具的"宋四六",化解了骈散之争;又通过知贡举黜落僻涩险怪的太学体,使古文传统重获新生.欧阳修文道观理论与文化创新策略,使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创造性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
-
云鹤
-
-
摘要:
阳明先生说,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他在龙场石棺中,经历了生死后,体悟到的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圣人之道,何也?良知是也。那何为良知?《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其良知也。王阳明先生于《大学问》中解释得更为清楚:"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见,良知,乃与生俱来的最高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
-
-
路磊
-
-
摘要:
王阳明晚年得子,取名"正聪",二字寓有深意,与王阳明追求的"圣人之道"以及坚守的"为臣之道"密切相关."聪"字犯嘉靖帝名讳,显示了王阳明对于传统礼仪"桀骜不驯"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其礼仪思想的外在流露.王阳明督抚两广期间,突袭断藤峡、八寨,不俟命竟归,是这种礼仪思想与政治诉求的现实表达.然而,这些行为与嘉靖帝塑造皇位合法性的追求背道而驰,于是王阳明死后遭到嘉靖帝严厉的制裁.
-
-
温海明;
韩盟
-
-
摘要:
学界对于高攀龙易学虽然有些研究成果,但多笼统讨论其易学与思想的关系,而对于其代表著作《周易易简说》的全面深入研究仍然很少.事实上,对这一文本的研究对弥补学界高攀龙易学研究的不足,传承高攀龙的易学绝学,并接续其注易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易简之道和传承圣人之道的心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周易易简说》有三大注易原则,即以孔子《易传》为宗、易简注易、以主爻为中心;其次,《周易易简说》解易有三大合一的特点,即心易合一、人天合一、体用合一;最后,《周易易简说》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生生"的本体论思想、"易即人心"的认识论思想、"易即体即用"的体用论思想和以注易继承"圣人之道"的哲人情怀.高攀龙易学不仅有明显的心学易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容易简单的注释当中,熔铸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人生经验,希望后人能够融通易道,进而发扬儒家圣人之道.
-
-
张美宏
-
-
摘要:
儒家“圣人之道”何以是普遍的价值原则?在宋儒邵康节的辩护体系中,主要通过论述一多之间的普遍对应来澄清.依据宇宙本体论层面的生成关系,邵康节首先就“太极”(“道”)之“一”与万物之“多”间的对应关系作了相应说明.基于一多对应由本然向应然的“致用”,邵康节不仅在形式上确立了儒家“圣人之道”对于天下万民的普遍范导意义,还从实质内涵方面阐发了“圣人之道”自身的普适性意蕴.以揭示“圣人之道”的普适性意蕴为基点,邵康节完成了对儒学的道学化重建,为儒家在理论上与佛道相抗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
-
-
张爱萍
-
-
摘要:
圣学视域下,王艮大成之学的特质表现为日用性、中正性、成圣性.日用即道,为人人君子之理提供了先天的存在基础.中正所至,个体才能突破局限的消解达到真正的自由.但个人的自由并非大成之学的目标,至善亲民才是其追求的价值取向.这展现了他毕生致力于"万物一体"的儒学信念和"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