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29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浙江学刊等; 是非之心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兴雨、宋志坚、陈立胜等。

是非之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77.86%

专利文献>

论文:29 占比:22.14%

总计:131篇

是非之心—发文趋势图

是非之心

-研究学者

  • 刘兴雨
  • 宋志坚
  • 陈立胜
  • 鲍鹏山
  • 丁弘
  • 严峰
  • 习勇生
  • 云鹤
  • 介子平
  • 付冬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牛磊
    • 摘要: 对宋明理学家而言,如何理解四端之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程朱一系的解释中,仁之德性"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是四端之中心.阳明学兴起后,由于王阳明对是非之心的强调以及"知""智"古字相通,因此部分王门后学提出"良知为智"这一命题,并进而主张"知(智)亦统四端",倾向于以"智"的角度诠释良知,并通彻于心德之全部,希望由此彰显并保住心之超越性、涵盖性、主宰性以及纯粹至善无对性.仅以对是非的判断定义良知,引发了部分学者以后天之念而非道德本心理解良知的歧见,由此又引起了王门内外学者的理论反思.
    • 张晓方
    • 摘要: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良知"就是知善知恶、是非之心,"致"就是推及、实行。因此,"致良知"有体认良知和实现良知两层内容。体认良知即本人的自我修养,实现良知则是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如果是没有经过体认和实现的良知,就等同于没有良知;换言之,若没有良知何以致良知,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良知即为师德。师德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教师职业出现就伴随存在。韩愈讲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陶行知讲教师,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之谈。
    • 全林强
    • 摘要: 阳明哲学是朱子哲学的必然发展形态,拥有与朱子哲学相同的本体及本体与现象的结构、逻辑结构以及“存天理,灭人欲”成圣目标.阳明哲学的道德本体为“良知本体”,其现象之在“是非之心”,而“良知”统摄“良知本体”和“是非之心”;“良知本体”是纯粹的理则,即“天理”;“是非之心”是现象之在及其扩充“致良知”所得到的条理,“所当然”由“良知本体”而得到证明.阳明哲学从本体至现象及现象层之运用形成与朱子相似的逻辑结构:良知本体—是非之心—致良知—所当然.
    • 何慧娟
    • 摘要: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吕氏春秋》有言:“言之易,行之难。”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知行合一”是每个人都应该达到的人生境界。
    • 云鹤
    • 摘要: 阳明先生说,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他在龙场石棺中,经历了生死后,体悟到的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圣人之道,何也?良知是也。那何为良知?《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其良知也。王阳明先生于《大学问》中解释得更为清楚:"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见,良知,乃与生俱来的最高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
    • 张基广
    • 摘要: 《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孔子的观点,孔子也确实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恶作出定论。首倡“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把人的“性本善”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之心”分别对应着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孟子将其称为“四端”,意指人与生俱来的、根植于内心的四种善。
    • 陶行知
    • 摘要: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生理心理学家把人的头脑解剖实验了几千百次,至今没有找着这样一个专管是非的“心”。是非只是判断行为的一种符号。这种判断的能力是在判断上得来的。它是在实际生活里学得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 王世友
    • 摘要: 是非之心,智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智慧满满的人。拥有智慧,做一个智者,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智慧的吧。
    • 摘要: 修身育德仁者无敌。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卢盈华
    • 摘要: 文章的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阐述狭义的良知——即是非之心——的不同意涵,以及它所支撑的道德框架.文章澄清了两种类型的良知:(1)作为道德判断之能力的良知;(2)作为道德知识和标准的天理良知.此外,文章也通过现象学的描述分析良知的不同特征,良知其它的特征将在另文讨论;如(3)作为道德动力的良知;(4)作为实践能力的良知.良知的这些面相为道德情感所贯穿.第二,在对良知特征的阐释中,文章对治儒家话语中关于良知天理所出现的两种理论问题.第一种理论将王阳明的良知观念看作对特定事件的固化认知,以及即时的反应.这种解读不能真正地认可良知扩展、反思、道德培养和制度革新之可能性.第二种理论将良知理解为不具有具体内容,而仅仅是抽象的本体.通过合理地理解,即从道德情感的视角来检视时,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既认可我们总是可以触及良知的具体内容,又提供了深化与培养的可能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