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孝经》

《孝经》

《孝经》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8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5篇、会议论文9篇、相关期刊53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黄金时代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第七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高峰论坛等;《孝经》的相关文献由73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增光、杨志刚、舒大刚等。

《孝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5 占比:98.9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1.07%

总计:844篇

《孝经》—发文趋势图

《孝经》

-研究学者

  • 刘增光
  • 杨志刚
  • 舒大刚
  • 张付东
  • 杨振华
  • 陈一风
  • 史少博
  • 张娟
  • 白辉洪
  • 丁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韩一迪; 王晓为
    • 摘要: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有着较为系统的孝道理论体系,在传统社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其蕴含的孝亲思想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孝经》中孝亲思想包括奉亲、敬亲、立身、谏亲、孝丧与孝祭等内容。孝亲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为"三全育人"提供教育资源;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进步价值。要夯实家庭对孝亲思想的教育基础,加大学校对孝亲思想的培育力度,发挥政府对孝亲思想的引导作用。
    • 李蕾
    • 摘要: 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发展演变与思想家的注疏阐释推动有关,更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移孝作忠、模糊忠孝之别是大一统政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义”的原则被逐渐淡化甚至被忽略,极权统治下的家国一体、忠孝不分实际是对个体情感和生活领域的侵占,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在五四前后遭到激烈的批判,但不免失于偏激。要继承儒家的孝道精华,就要使之与当下社会境遇结合,从对自己亲人的爱推衍到对集体、对国家的爱。
    • 孙颖新
    • 摘要: 以唐玄宗注《孝经》的西夏文草书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现存十三章注文的全部内容进行楷书转写和考释,借助注文的解读纠正此前经文识读中的七处错误。此外,在西夏译本中有十余处通假字的使用,这或可提示我们,西夏文的通假现象并非佛教文献所独有,在世俗文献中也多见。
    • 潘文竹
    • 摘要: 敦煌《新合〈孝经〉皇帝感辞》是晋代傅咸《〈孝经〉诗》之后比较成熟的《孝经》咏赞,今存伯2721、斯5780、伯3910三个写本,可分为篇幅、吟咏对象、演绎方法等各有不同的两种,不宜简单汇录为一种。另据伯2721写本中“皇帝亲耕”“典籍入歌场”等语及相关史实,知此咏赞成文于天宝三年(744)至天宝五年(746)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共同的儒家题材和联章讲唱体式,使其与张嵩《御注〈孝经〉赞》、杨满山《咏〈孝经〉壹拾捌章》自然联系在一起;三者虽成文年代、作者身份、具体句式各异,却共同反映了儒家经籍《孝经》在有唐一代的诗歌化民间化进程,刺激了中华传统孝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 李贺亮
    • 摘要: 《孝经》为不同社会阶层成员设定了相应的孝行,“天子之孝”是其中最高的一层,也是政教的重心所在。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君主的道德示范作用,常以“天子之孝”作为规范皇帝孝行、培养君德的资藉。他们除了要求皇帝要尊亲爱亲以示典范以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天子之孝在于承宗庙、奉社稷、抚四海、安万民。当两者出现冲突时,亲情伦理要屈从国家大义,凸显了天子之孝异于庶人的独特政治属性。
    • 袁雨梦
    • 摘要: “孝”不仅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作为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一部儒家孝伦理系统化著作,主要通过了“家”、“国”、“天下”三大关系论证,从而逐步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伦理道德。《孝经》在中国被尊奉为扬名立身齐家治国的经典。《孝经》既是儒家经典文献,也是通俗读物;既为士人君子研读,又为平民百姓普及。《孝经》对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德治国的政治补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世纪新时代下,对《孝经》的深入研究,积极践行孝道孝行,弘扬《孝经》中所载的孝文化精髓,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借鉴意义。
    • 摘要: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善诗文,工经学。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重视通俗文学所蕴涵的真挚情感与教化作用,认为通俗文学为“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古今小说序》)。
    • 王亚东
    • 摘要: 《孝经》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集中概述。“孝”,作为一种自然情感,人皆有之;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打通了家国之分,推动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德之本、教之源,滋养了心灵、延续了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儒家心性之学的核心就是立足道德伦理的知行合一,对中国人来讲,《孝经》蕴含的孝道文化作为道德伦理之始源,必然成为人们精神安立之依托,因而有其重要的心性价值。
    • 余治平
    • 摘要: 被列入儒门《十三经》的《孝经》,因与《说苑》《新序》《列女传》文法相类,一度被指“汉儒作”,或“西汉末年成书”。朱熹直称其“疑非圣人之言”,虽“篇首六七章为本经”,但其后乃“传文”,故皆是“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的结果。当代中国治《孝经》首屈一指的学术权威舒大刚教授胪列《春秋繁露》两次明引、多次暗引《孝经》之例证,分析董仲舒与《孝经》之先后关系,指出其不仅对“孝道”作了哲学阐明.
    • 舒大刚
    • 摘要: 自宋儒以及近世,《孝经》备受怀疑,或疑其系‚齐鲁间陋儒所作‛,或疑其成书于‚西汉末年‛。考诸董仲舒《春秋繁露》,董子在《五行对》和《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中两次明引《孝经》,又于《为人者天》《四祭》《立元神》等篇及元光元年对策中暗引《孝经》的思想和文句,说明《孝经》先于董子产生,宋及近儒的怀疑完全是错误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