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仁道

仁道

仁道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专利文献61815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等; 仁道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永东、胡义成、段佳璇等。

仁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61815 占比:99.84%

总计:61912篇

仁道—发文趋势图

仁道

-研究学者

  • 崔永东
  • 胡义成
  • 段佳璇
  • 王金生
  • 蔡祥元
  • 邹啸宇
  • 陈吉祥
  • 丁四新
  • 不睡居士
  • 严交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世文
    • 摘要: 儒家之道贯通天人,而从本质上看,儒家是关于“人道”的学问,“道”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张栻认为仁即道,道即仁,仁道即人道,而人道本于天道,从而建构起“仁道本体论”。他对于儒家仁道的阐发,植根于儒家传统,而赋予了时代特色。张栻重视“仁道”的实践性,强调其经世之用,反对“慕高远而屑卑近”,认为如此则“将终身无所进益”。由此出发,他系统论述了修身之道、教育之道、治国理政之道,突出了富有实践性的蜀湘学术特色。
    • 韩星
    • 摘要: 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和最高境界。“仁”的实现之道是“仁道”,其基本途径是“忠想之道”。忠想之道即求仁之道,是儒家一贯之道。“仁道”的基本含义是“仁爱”,可以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价值基础。“天下归仁”既是“仁”这一核心价值同心圆推衍的结果,也是儒家仁道逻辑演进的旨归,更是儒家仁爱之道的社会理想。立足仁道,多元文明圆融无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摘要: 《孟子·尽心上》中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崇尚品德,坚守正义,就能悠然自得。所以,士人穷困时不放弃正义,显达时不背离仁道。穷困时不放弃正义,士人就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仁道,民众就不会失望。
    • 李煌明
    • 摘要: "仁"是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内核,含义丰富而深刻.其虽复杂而多变,然亦整体而系统.不同视角,或有不同发现.以"易"观之,仁即是易道,不外"意-象-言".仁之义,有浑全、有流行、有本体.或象之以春气,或状之以流水,其实,不过"生生"二字,此即仁之浑全.及其开显,则有流行三变:仁-义-礼.仁者,意也,仁之体;义者,象也,仁之道;礼者,言也,仁之事.三态流转,循环往复.其卷而藏者,方以智,超言绝象;其展而现者,行以勇,神妙莫测;其中而枢者,性以仁,寂然不动.故仁之本体,亦有三性:仁、智、勇.以上三者,即仁论之总纲,诠释之理路.由此,哲学之诠释便是大道之流转,真我之主宰.此以"意-象-言"这一本源为思维脉络、结构原理而展开的诠释,便是"意象诠释".同构同源是其体,同构相推乃其用,中道圆融实其质.故曰其神圆,其道中,其构同.
    • 苏冰
    • 摘要: 仁道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范畴,是以亲亲、仁民、爱物、万物一体为逻辑次第展开的价值理念体系.它不仅为构建儒家亲缘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提供价值基础,而且成为维系这三个不同层级共同体存在的基本纽带和维持共同体秩序的根本法则.由亲爱亲人的孝悌之道、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到万物一体的仁者之道,不仅意味着仁道在不同实践境域的推进和拓展,更意味着仁道境界突破亲缘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向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超越性提升.梳理其中蕴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及不同层级共同体和谐共生的智慧,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生共存难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邹啸宇
    • 摘要: 考察上博简可知,早期儒家乃本于仁道阐释政权转移问题.在其看来,政权转移实质上是政权合法性的转移,而政权合法性植根于天命、民意与为政者的贤德贤能,以"仁"为基本精神;政治权力是仁民爱物的工具、服务天下民众的公器,政权的转移旨在实现"天下和合"的仁政理想;在此理想的引领和范导下,一旦为政者因德衰或能退而丧失或遮蔽了政权合法性,政权就当该发生转移;禅让、世袭、革命为政权转移的三大模式,若以仁政观之,则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本位的世袭制和以武力转权的革命模式皆各有弊病,唯有主张"尚德让贤"的禅让制才是可圆满实现仁道的理想政权模式.可见,早期儒家是以仁道为政权转移的根本原则和终极价值指向.
    • 摘要: 《论语》雍也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顺畅。凡事若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 摘要: 《论语》里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评析】在这里,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 侯艳
    • 摘要: "暝色起愁"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此后成为中国诗歌重要的抒情范型之一.在审美情感方面,它存在意义之两柄:漂泊孤独与安宁和谐,此二元情感相互流转而相生,互渗以强化,构成了其艺术张力与深意诗味."暝色起愁"范型的主要意象是黄昏,黄昏是一昼夜中最具温馨人伦情味的时光,既沉淀着农业人生的美好思想,又承载着诗人生命缺憾的痛苦情结,从先秦到唐宋其内涵发生了重要的新变:今典即伤今的分量加重、情感忧乐圆融与意象精致细密.这些新变使"暝色起愁"范型所抒发的情感更为丰富,其审美色彩也更为缤纷,"暝色起愁"范型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基调随之亦逐渐由二元性走向多元化.然而,无论二元性还是多元化,"暝色起愁"范型之情感皆以思归为最终归旨,深蕴着中国士人的仁道精神,即对家、国通一之仁的精神的追求、对自适自由之道统精神的执着与持守,同时还具有心同理同即贯通古今、打通中西的中国文化诗学精神,因此,在中国文化诗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