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
话语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1年内共计55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语言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4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86篇;相关期刊1989种,包括新闻世界、青年记者、天津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等;话语的相关文献由5674位作者贡献,包括池莉、高玉、张海柱等。
话语
-研究学者
- 池莉
- 高玉
- 张海柱
- 董迎春
- 佚名
- 徐亚清
- 于水
- 何云波
- 向绪伟
- 宋桂奇
- 张荣翼
- 张虹
- 李艳丰
- 林安梧
- 王健
- 田海龙
- 莫爱屏
- 路璐
- 邬小学
- 龙红霞
- 刘士林
- 刘纯
- 刘颖
- 吴永
- 周益民
- 姚毅
- 娄丽景
- 张丽
- 彭锋
- 本刊编辑部
- 朱全国
- 朱波
- 李异鸣
- 梁晓波
- 毛浩然
- 潘佳佳
- 牛海彬
- 王彬
- 蔡之国
- 邱明丰
- 金鸿为
- 陈勇
- 靳书君
- 云剑
- 佐藤富雄
- 侯丽羽
- 侯松
- 凌晨光
- 刘亚斌
- 刘杨
-
-
肖开容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近来,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对外话语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突显.面对中西文化交流失衡和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失语"的现实,当前对外话语构建要避免自我怜悯、过度激进、对抗冲突思维,将当前的"走出去"与近代以来的"引进来"话语构建放在同一个逻辑时空坐标体系中,以异向同构思维探索对外话语构建的有效路径.林纾的"引进来"话语构建,在话语形式、叙事模式和价值观承载方面体现出"融合"话语特征,对"走出去"话语构建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参考.基于"融合"思维的对外话语构建包含以下内涵:以具有中国特质的中国英语为话语表达手段,以中国传统和当代实践为基础并具有全球化思维的言说方式为叙事模式,以中西方价值观的互补互鉴为思想共载.这种融合话语构建方式旨在避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直接冲突,以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自信为基础,以世界问题的中国解决方案为路径,以多元话语的共存为核心,以全人类的共同关切为终极目标,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
-
-
-
-
-
冯伟
- 《中国比较文学》
| 2020年
-
摘要:
跨文化戏曲是当代戏曲现代性转化中的重要现象.与国内学界侧重外国文化他者的本土化研究倾向不同,本文以巴赫金对话原则为指导,突出外来文化的声音,探讨当代跨文化戏曲中自我与他者的话语关系.由于实践者能动性有所不同,这种中外话语关系体现出三种样态:注重批量生产的独白、强调创造性转化的协商、展现主体性的争论.本文将分别检视其运作机制、意图及问题,并试图在当代跨文化戏曲的多种面貌中,寻找相对理想的跨文化对话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