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638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等;理一分殊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述先、权相佑、孙钦香等。

理一分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638 占比:99.76%

总计:103887篇

理一分殊—发文趋势图

理一分殊

-研究学者

  • 刘述先
  • 权相佑
  • 孙钦香
  • 康宇
  • 李晓春
  • 符鹏
  • 黎晓铃
  • 乐爱国
  • 傅秋
  • 吴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煌明
    • 摘要: 于张载哲学,皆知其有“四句”,而鲜知其有“三学”。对张载哲学的诠释,当因其固然而顺其自然:缘其固有之架构,彰其特有之精神,显其整体之面目。通过“参伍”易理,张载提出了天与吾儒“以参为性”的哲学主张;建构了“太虚即气”的天道论和“尊礼贵德”“乐天知命”的仁道论;回应了“性与天道”的时代之问;体现了儒家“有无混一”的中庸品格、“民胞物与”的大心境界和悲悯情怀;形成了横渠三学:易学—气学—仁学的理论体系。易学其始,仁学其终,而气学立其间。以易观之,“三学”总体是一“意—象—言”,各各又一“意—象—言”,一如“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故曰“理一分殊”。
    • 王志阳; 曾文娟
    • 摘要: “理一分殊”是朱熹认识和处理世界普遍性与具体性的重要方法,其中“理一”是根本,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分殊”是表现形式,决定事物具体特征及行为方式。这对科学理解与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掌握《条例》的思想,探究各项统战工作的“分殊”规律;二是要以团结合一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立足具体情境,科学落实《条例》的思想。
    • 刘飞
    • 摘要: 佛教“体用一致”原则认为体用不能相离,所以体和用在根本特征上必须保持一致。如体是唯一、恒常,那么用不离体,用也必须保持唯一、恒常的特征,而不能是非一、无常。朱熹亦赞同体用不可相离。通过分析发现,朱熹哲学中的“理一分殊”其实是“体一用殊”。朱熹认为天地间只存在一个理,因为如果理是不同的多,那么格不同的物理将无法贯通。“理”除了具备“一”的特征,还具有无计度、无造作——“常”的特征,但朱熹认为理在万物之用却可以是“多”和“无常”。从体用一致的角度来看,理之体的“一”、“常”与理之用的“多”、“无常”具有相违性。这或许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地方。
    • 刘一尘
    • 摘要: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 谷继明
    • 摘要: 周秦两汉的“亲亲”,是一套整全的制度,建立在封建或门阀基础之上.但在宋代只讲“亲亲”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粉碎,因为此时的“亲”只是规模很小的宗族,甚至是散户.如何聚合起这样的社会?从形上学而言,即是二程的“天理”学说;从实践操作而言,即是“大心”“识仁”“民胞物与”.《西铭》的立足点,在于如何确立与宗族之外的他者的伦理关系,而非关注在宗族内部特别是纵向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因为自然意义上的孝悌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存在问题,关键就是如何聚合这些小的宗族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给“士”的角色加以定位.王夫之的问题意识在于“天地为父母”说可能带来的人伦瓦解.在他看来,普遍性的关怀和凝聚,必须奠基于人最根本的内在性情中,而这种自然且必然的根本性情,即是孝悌.唯有如此,才能体现人“继天成性”、创造文明的意义.
    • 康宇
    • 摘要: 朱子诠释学是在"理一分殊"的大框架下,逐步系统展开的.朱熹认为,"物理"是万物之理,是所有事物得以存在的依据,亦是所有事物在分享"理一"后具体的呈现;"文理"是文本之理,它是经典对万物之理的承载,既体现于文本结构的脉络、文义中,又表露于圣贤文字、语句所蕴藏的义理之中.在文本诠释中,"物理""文理"必须相互关联、相互统一.其最终要达成的效果是,对经典要义的理解必须基于意义的理解,在文理逻辑的推动下呈现,而对多元化文本的意义理解又必须统摄于对单一物理的理解之下.可以说,"物理""文理"恰似"对子",对两者关系的正确理解是后人把握朱熹诠释理论架构的关键之匙.
    • 张寿
    • 摘要: "理一分殊"说是贯通朱熹整个理学体系的关键点和核心内容.然而,这种"理一分殊"说却使得他的理学体系深深陷入悖论困境.当今随着认知科学的突飞猛进,哲学研究正要进入一个"认知转向"的新的历史时期.体验主义是一种以当今认知科学的经验性研究成果为基础,逐步形成发展的崭新的哲学理论.根据体验主义的基本观点,隐喻映射和建构化在本质上是局部性的,它的哲学意蕴在于"隐喻建构物"虽实在,但不具有客观性或确定性.从体验主义观点看,朱熹的"理一分殊"说是由"月亮""窝窟(容器)""杓碗(容器)""木根""绳索""统体异用""异体异用"等多重隐喻精致化的复合型隐喻,这表明,朱熹所谓"理一分殊"只是一个没有客观性、确定性的抽象观念而已.这进一步表明,宇宙间其实并不存在"理一分殊"的运作,通过"理一分殊"呈现出的理对宇宙现象界的参与和主宰作用亦是一种理论假象.
    • 马奥远
    • 摘要: 金末元初北方学术普遍受到南方性理之学的浸润,但这种影响却因北方学者各自学术根基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进学路径.以许衡为例,"一以贯之""理一分殊"是其理学思想师法朱子学的切要之处,通过对这两个观念进行辨析,既能够把握许衡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能够体察其与朱子学的异同.而易学作为许衡学术的根基,能够清晰地表现出他对邵雍先天学的继承.所以本文择取这三个层面,对许衡的理学思想进行探讨,以观察许衡对朱子理学观念的接受维度,以此观照金末元初北方理学初兴之际的多元化面貌.
    • 伍金霞
    • 摘要: 北宋儒者张载所著《西铭》,自问世伊始,便受到学者重视,对其诠释者众,并逐渐分化出几种不同的诠释意趣.纵观历代,学者围绕《西铭》的诠释模式可分为四种:由程颐发端的"理一分殊"模式,由程颢发端的"天人合一"模式和"仁孝"模式,以及由近代学者阐发的"宗法模式".学者对《西铭》的释义虽随时代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它们所折射的张载哲学思想却一以贯之,即为儒家学者构建一个以天为道德本体依归、以"仁孝"施于日用的"安身立命之所".
    • 沈叶露
    • 摘要: "礼者理也""缘情制礼",此二者是朱熹礼学的两个主要命题."礼者理也"是强调其无形迹,因而礼等同于形上之理,实为一整体而不可改易;缘情制礼、随时裁损则基于古今人情有异,要求礼适时加以改易.如此两者产生逻辑冲突,矛盾难以弥合.朱熹以理一分殊的理论来化解这对矛盾,将礼区分为礼义与礼节两个层次,礼义即理,是不可改易的;礼节即天理之节文,是可以缘情、适时改易的.朱熹强调通过穷格工夫,自觉地践履礼仪,以此体认天理(礼义),从而使自己趋向于良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