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性论

德性论

德性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广西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第九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等;德性论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建兵、吕洪刚、李晓红等。

德性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96.8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3.12%

总计:160篇

德性论—发文趋势图

德性论

-研究学者

  • 杨建兵
  • 吕洪刚
  • 李晓红
  • 江畅
  • 丁雪枫
  • 代祥龙
  • 佘正荣
  • 叶方兴
  • 吴安春
  • 孔文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松晨
    • 摘要: 西方道德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范畴的哲学分支形式。在西方道德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先是经历了“神命论”与“德性论”纠缠,后又开启了“德性论”与“功利论”的争论。神命论是道德哲学的起始,指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就是上帝命令我们做的事情;德性论是道德哲学出现的第一次转向,认为人之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发现自身内在德性;功利论是道德哲学的发散性转向,以抽象整体的“好”来引导精确义务的规定,孜孜不倦地想要去量化追求,最后达到“善”的终极目标。每次西方道德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都会衍生出更多的道德哲学的方法、观点以及原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于西方道德哲学的转向的微探,将有助于我们把握道德哲学的历史规律,启发道德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将“神命论”“德性论”融通于“功利论”之中。
    • 胡天力
    • 摘要: 关于康德法权学说与伦理学说的关系,学界主要有分离论和直接推导论两种解读方式。分离论者通常着眼于诸义务、法则、强制方式等具体内容而忽略了两个体系的根据之关联;直接推导论者又往往将两个体系的根据归于一个未经界定与区分的自由概念,从而模糊了二者的差异。为走出上述两种解读方式的困境,可以遵循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将作为根据的自由概念的作用方式分别界定为时空限制的和无时空限制的。根据实践理性普遍化的要求,两者各自在不同层面有着自己的实践法则,形成了法权与伦理两个领域。康德式的法权与伦理据此拥有一种间接的、通过自由的两种作用方式转换的关联,而这一转换的中介正是作为限制条件的时间与空间。
    • 刘海明
    • 摘要: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勇敢、节制、慷慨、友善与诚实这五种美德是公众普遍希望每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德性,这些德性不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公共讨论中,根据不同的情景突出某个或多个美德,以此应对整个社会的卫生紧急状态。
    • 摘要: 在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最早出现的伦理学不约而同地热衷于探讨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美德。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表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关于美德的论述与心理学的研究不乏一致之处。这表明,借鉴德性论理论知识用以阐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德性论阐释》指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勇敢、节制、慷慨、友善与诚实这五种美德是公众普遍希望每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德性,这些德性不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公共讨论中,根据不同的情景突出某个或多个美德,以此应对整个社会的卫生紧急状态。
    • 徐韵宁
    • 摘要: 分析媒体健康传播的具体案例后发现,媒体存在着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侵犯公众隐私权以及过度引导与预警不足等伦理问题。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中的理性、明智、中道思想等能为这些伦理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作为有"德性"的媒体,应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守好公众的隐私边界。在当下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中,媒体应提高风险预估能力,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方式审慎地进行新闻报道。
    • 耿芳朝
    • 摘要: 考察信和义的字源字义及用字法发现,信倾向为描述性的概念,约可归为“是”的范畴;义倾向为价值性的概念,约可归为“应当”的范畴。在对信和义的释义及相关理论阐释中,先秦儒家将二者内化为主体品质德性的同时,也视为政治理念和认知原则。然而,无论是主体行动时所奉行的“惟义所在”的规范,还是政治治理中贯彻的“义主信次”的理念,抑或言说之知“言合义”的知识论倾向,整体上都体现为“以义制事”的价值取向。在此其间,信和义所彰显出来的矛盾张力横跨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两个领域,不仅关涉对“是什么”层面的事实拷问,也同时关乎“意味着什么”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中国古代认识论与伦理学交融贯通的例证之一,也揭示了先秦儒家思想中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彼此交错的理论特质。
    • 沈雨航
    • 摘要: 实践是古希腊哲学和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善的理念的乏力,实践指导德性生活的作用被削弱;实践与制作的混淆使得实践作为终极关怀的目的被削弱,沦为一般生活的手段。而作为至善实现活动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实践,其目的在于个体德性的实现,使得人成为有道德的人;并实现德性与幸福的中道,追求美好生活;最终,从个人德性走向城邦正义,至善与至福相统一的实现有了制度支撑。而实践德性论的实现需要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实现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的统一;还需要坚持适度原则,以中道应对道德冲突并指导实践;同时,实践目的始终指向人本身,并以教育和法律作为制度支撑。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德性论对如何培养有德者和实现美好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它具有轻视劳动、与现实行为相割裂的缺陷。
    • 邹沐春
    • 摘要: 在新闻业内,存在一些道德范畴的争议,有的新闻事件到底该不该报道?报道的尺度何在?新闻道德在实际案例中的边界如何界定?本文拟通过枚举真实案例,对新闻实操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只在于摆出问题,便于业内人士进行思考。
    • 靳凤林
    • 摘要: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百多年来中西学术界关注的实质问题是现代性现象,其中对现代性政治伦理的研究就是现代性"问题丛"中的热点之一。本文遵循从人类现代性"一般"到中西方现代性"个别"的逻辑进路,以中西方现代性的时间划分和价值评判为切入点,分别从中西方现代性政治伦理的本体论区别、中西方现代性政治主体的德性论比照、中西方现代性国家制度的伦理学等三个层面,对中西方政治伦理的王道与霸道特质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论辨析.
    • 左珈玮
    • 摘要: 在集体思想浓厚的文化渲染之中,利己主义被理解为"损人利己、自私自利".安·兰德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德性论——理性利己主义在解答伦理学人类价值规范问题时,暗含了其独具特色个体生发的内在脉络.安·兰德描绘的理性利己主义以生命为基点展开自身体系,强调"理性的私利",在对于传统伦理流派的回应中逐步显露个体生命价值.然而个体并非孤立狭隘的极端个人,随着生命驱动力的不断拓展完成从生命个体到理性个体,再到现实个体的自否定式的内在超越,又完成自身的升华,在更高的类的层次获取存在价值.当外在胁迫式的虚伪道德消散,个人与他人自然完成通往善与幸福之路的统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