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恐惧
死亡恐惧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专利文献120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江汉论坛等;
死亡恐惧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尤吾兵、白福宝、郑晓江等。
死亡恐惧
-研究学者
- 尤吾兵
- 白福宝
- 郑晓江
- 刘向斌
- 刘新红
- 刘雪锋
- 吴淑琳
- 周婧
- 宋洁
- 张亚
- 张宁
- 张小满
- 沈毅
- 王业青
- 王艳艳
- 程刚
- 罗婧
- 罗玉茹
- 肖萍
- 胡毛姐
- 许保刚
- 鞠梅
- 一海1
- 丛晓明
- 付芳
- 付飞亮
- 何仁富
- 何彩云
- 何彩云1
- 余炜
- 俞婷
- 俞媛媛
- 傅鑫媛
- 党雯
- 刘再华
- 刘娴
- 刘孟瑾
- 刘春光
- 刘晓丹
- 刘晓云
- 刘晓惠
- 刘晶林
- 刘琳
- 刘瑞享
- 刘秋英
- 刘艳凤
- 刘英
- 刘英1
- 刘贻伟
- 刘远
-
-
黄丽芹;
孙寅;
罗思阳
-
-
摘要:
COVID-19疫情是一场重大的全球健康危机,一些国家在控制COVID-19感染和死亡率上存在明显困难。我们提出,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不利于对疫情的控制。跨文化分析结果显示,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正向预测COVID-19死亡数、每百万死亡数和死亡率,独立自我建构负向预测疫情前期控制速度。演化博弈模型和跨文化实验进一步提示,个人主义文化通过增强个体在疫情背景下的死亡恐惧,增加个体违反疫情管控的流动性倾向,从而降低了整体疫情控制的效率。我们的结果支持自然-行为-文化协同进化的理论模型,提示文化对COVID-19病毒传播管控和死亡可能性的影响,为各国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
-
马淑芬
-
-
摘要:
一位小学五年级男生因害怕突然死去,总是重复整理书包及玩具前来辅导。心理教师运用放松训练帮助他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运用空椅子技术和图画法帮助他解开童年情节,升华情感。在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该生最终走出心理阴霾,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个案的辅导成功说明:心理辅导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来访者的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
李江燕;
薛雅萍;
张雪峰
-
-
摘要:
聚焦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恐惧,分析比较生命回顾疗法的实际应用。基于临床服务案例,医务社工发现晚期癌症患者的死亡恐惧主要受躯体症状、疾病归因、家庭支持和心性支持四方面影响。医务社工通过运用生命回顾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干预,依托建立早期良好专业关系、正视死亡恐惧、回顾重要生命事件、强化/修复重要关系、增强自我认同五大策略,赋予患者生命新的价值和希望,实现生命意义的整合,有效缓解个体死亡恐惧,改善末期生命质量。
-
-
周婧;
胡毛姐
-
-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生命回顾在患者生命末期开展死亡教育以减少患者对死亡恐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90例终末期肿瘤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安宁疗护专业人员利用生命回顾对患者开展死亡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焦虑、抑郁评分、死亡态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死亡态度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生命回顾在患者终末期开展死亡教育,可以降低患者在死亡前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其接受死亡的态度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
-
陈艳平
-
-
摘要:
浩荡冷寒又降临,与去年今日此时多么相似。但我清楚,此刻,我的心境与去年是世界的两端。去年冷冻得空气几乎凝固的那几天,一场蓄谋已久的瘟疫开始发作。尽管层层羽绒衣包裹,无力感和荒芜感依然时刻凌迟我。在那个最昏暗的白天,城区进入封闭状态。人声寂寥,树木萧索。我是党员,也是教师。像浮木滑入滚滚洪流,投入到前线中。钢管、铁皮碰撞声冰冷刺骨,至夜深千帐灯时方停止。我们都默不作声,手头却忙碌不息。恐惧像黑云压顶,内心白雨跳珠般慌乱。我白天值守学校大门。世界沉寂,人类集体进入冬眠。人生本是一条漫长无聊的不归路,如黑影固定在终点的死亡恐惧却悄然提前。
-
-
周婧;
胡毛姐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利用生命回顾在患者生命末期开展死亡教育以减少患者对死亡恐惧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90例终末期肿瘤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安宁疗护专业人员利用生命回顾对患者开展死亡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焦虑、抑郁评分、死亡态度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死亡态度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生命回顾在患者终末期开展死亡教育,可以降低患者在死亡前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其接受死亡的态度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
-
邓峻姣
-
-
摘要:
疫情期间,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种种原因害怕起死亡来.从孩子的监护人及班主任老师处搜集关于孩子的基本资料后,通过电话辅导的方式,笔者尝试着用"理解性交流"给予孩子信任、包容和支持,从而挖掘了孩子恐惧背后的真正悲伤,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
-
钟雄燕
-
-
摘要:
死亡是每个个体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直面死亡时产生的死亡恐惧是每个临终患者正常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表达。如何降低临终患者的死亡恐惧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重心和难点。死亡教育、死亡观念和临终遗憾与死亡恐惧的形成密切相关。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开展死亡教育、转变死亡观念和构建完善的个人生命历程三方面入手,帮助临终患者减轻死亡恐惧,提高死亡品质与生命质量。
-
-
何仁富
-
-
摘要:
"死亡认知""死亡信念""生死智慧"可以涵括我们直面死亡时可能的生命成长路径."观死"实际上是将自己植入"死亡"的视界去体验死亡;"怕死"实际上是在警示我们必须承担起人生的天责;"明死"是要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发现能够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根基.当我们将视野从"彼岸世界"收回到"此岸世界",或者说从"世界"撤回到"自我内在心灵",让"纯粹自我"直接敞现出来,我们的人生就将"无所畏惧".
-
-
刘贻伟
-
-
摘要:
罗斯小说《凡人》之主人公"凡人"无法摆脱的死亡恐惧使小说基调略显哀婉.然而,哀悼生命的易逝固然在"凡人"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永恒性的思索却是促使他坦然面对死亡的核心因素.晚年的他在反思中不仅发现了自己生命里久被忽视的爱的主旋律,也意识到了一味追求生物生命之人生观的谬误.在犹太墓园的沉思和与挖墓人的对话,让他顿悟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融入才是个体"对抗"死亡的良方.这部带有"挽歌"色彩的小说因此变奏成了一曲生命"颂歌",小说的生命叙事由此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