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4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8篇、会议论文199篇、专利文献91篇;相关期刊1035种,包括全科护理、护理研究、医学信息等; 相关会议94种,包括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伦理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临终关怀的相关文献由6217位作者贡献,包括施永兴、赵继军、李义庭等。

临终关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38 占比:92.97%

会议论文>

论文:199 占比:4.82%

专利文献>

论文:91 占比:2.20%

总计:4128篇

临终关怀—发文趋势图

临终关怀

-研究学者

  • 施永兴
  • 赵继军
  • 李义庭
  • 王明丽
  • 周玲君
  • 王玉梅
  • 张伟
  • 徐燕
  • 傅静
  • 曾铁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新菊; 甘良英; 牛庆雨; 陈育青; 侯凡凡; 倪兆慧; 陈晓农; 梁馨苓; 左力
    • 摘要: 虽然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可以提高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预期寿命,但是与普通人群相比,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仍然显著增加。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研究(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DOPPS)中HD患者死亡原因及死亡特点。方法DOPPS是1项国际性的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国参加了DOPPS 5期研究(2012~2015年),并完成了队列的随访。中国DOPPS 5中纳入了1427名患者。以这些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检查、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指标。明确患者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地点等特点。结果DOPPS 5期研究中共纳入1427名HD患者,其中北京473例,广州454例,上海5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4±14.9)岁,男性占55.0%,糖尿病患者占25.1%。平均随访时间为1.9(1.1,2.1)年。在随访期间共205名患者发生死亡,患者总体死亡率为14.4%,年平均死亡率为8.8%。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59,79)岁;男性比例为56.1%,中位透析龄为2.5(1.0~5.0)年。北京、广州、上海死亡患者数分别为67,67,71例,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9%,10.0%以及8.6%。导致HD患者死亡的前3位病因分别为:脑血管意外(含缺血性卒中,19.3%)、充血性心力衰竭(18.2%)和肺部感染(11.6%)。心血管死亡总计为105例,占51.2%。主要死亡原因排序有性别差异。血液透析死亡患者中70.8%于医院死亡,27.0%患者在家中发生死亡;79.8%患者没有停止血液透析,20.2%患者死亡前停止了HD治疗。死亡患者中高达62.9%患者在死亡前接受了临终关怀治疗。1天中10pm~6am时段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结论在中国DOPPS 5期研究中,患者年平均死亡率为8.8%,其中心血管死亡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单项死亡原因中脑血管意外(含缺血性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为最常见的3种病因,且死亡的病因似乎具有性别差异。大部分患者为可预见的临终状态,1/4的患者在家中死亡,在无医疗干预情况下,患者夜间凌晨死亡风险最高。
    • 冯梅; 陈杰; 喻思红; 罗丹
    • 摘要: 临终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阐述了急诊科开展临终关怀的必要性,从教育培训、实施条件、政策制定三个方面分析急诊科开展临终关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适合急诊科开展临终关怀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构建急诊科临终关怀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 沈文森; 高春兰
    • 摘要: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其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是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并且减轻现代家庭养老的负担。但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时间晚,人们传统观念的禁锢、死亡教育的缺失、临终关怀服务专业化不足、未规范相关医保报销项目等问题使临终关怀服务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我国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入思考宣传死亡教育、提高临终关怀服务专业化水平、规范并完善相关医保制度。
    • 田婧; 王晓敏; 肖益彩; 李涛; 周金艳
    •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现状,为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从湖南省选取247名肿瘤科护士,并采用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Frommelt Attitudes Toward Care of the Dying Scale Form B,FATCOD-B)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104.56±10.074)分,总体态度偏正向。其中,职称的高低、是否有死亡教育培训经历、以往是否有照护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的经历、是否目睹亲人离世、不同医院性质对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职称越高,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也越高;护士接受的死亡教育培训越多,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也越高,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的意识和认知方面较积极,但是其对临终患者照顾参与行为情感意愿较低下。该结果可为临床护士临终关怀相关培训的开展提供参考。
    • 史敏; 李远珍; 韦欢欢; 代雅丽; 高萌召; 路一丹
    • 摘要: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死亡态度量表和临终关怀态度量表对384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死亡态度量表总分(93.78±14.68)分,临终关怀态度量表总分(94.68±8.1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级高低、是否避免谈论死亡、家中谈论死亡情况、实习或见习经历和临终关怀教育情况在临终关怀态度量表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接受和临终关怀态度呈正相关(r=0.329,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然接受、死亡态度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教育和家中谈论死亡情况是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护生临终关怀积极性不高,应加强相关教育。
    • 纪光伟
    • 摘要: 昨天(2022年1月11日)晚上,我接到了《疼痛和症状管理杂志》(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J Pain Symptom Manage)期刊预校样(Journal Pre-proof)的文章《2021年全球死亡质量专家评估的跨国比较》,该文是Finkelstein E A,Bhadelia A,Goh C等人完成的。
    • 粟翠; 庄碧嗓; 李春韦; 邓仁丽
    • 摘要: 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的概念、重症监护病房(ICU)实施ACP的必要性、ICU的ACP应用现状、我国ICU实施ACP的影响因素及建议等方面对ICU的ACP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基于我国文化背景下实施ACP的策略,包括加强对公众ACP的知识普及、加强对医护人员ACP的培训、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ACP沟通模式,以期为国内ICU开展ACP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李曲; 孟繁荣; 黄豆豆; 仲戎
    • 摘要: 目的:探讨对晚期癌症病人家属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是否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方法:选取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共计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癌症病人家属完全随机分成人数相等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一组分别为50人。对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安慰,对观察组提供专门的临终关怀服务,比较两组家属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家属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家属自我效能量表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终患者家属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供给对象,适当的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家属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水平。
    • 崔冉
    • 摘要: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当前的老年人口中,存在着很多精神残疾的失独老人,由于身心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缺失,使得这类特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显得格外的落寞。因此,如何使用专业的方法介入这类特殊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使他们能够安详地度过晚年、不留遗憾地走至生命的尽头,是我们社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 张瀝元
    • 摘要: 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和医学人文思想的复苏,临终关怀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基于甘肃省H镇裕固族仪式经验的分析表明,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中本就蕴含着临终关怀思想。临终关怀是关乎个体的一系列关怀,经由特定仪式中不同阶段的习俗表达出来。除了临终阶段的关怀,过渡阶段、祭祀阶段的仪式实践与表达也属于临终关怀及其延伸,这套关怀背后是基于生死观认知的凝练和表现。通过临终关怀的建构与实践,结构主义将其视作重组社会结构和实现个体生命升华的过程,也是由社会结构的不断破损和持续重塑衍生出来的实践结果。将蕴藏于民族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模式引入现代临终关怀服务领域,可为推动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