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8篇、会议论文76篇、专利文献196567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护理学杂志、护理与康复、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江西省第十四次妇产科学学术会议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由31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英、李静、余春华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8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7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96567 占比:99.33%

总计:197891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文趋势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研究学者

  • 李俊英
  • 李静
  • 余春华
  • 孙文彦
  • 任晓敏
  • 何佩仪
  • 宋琦
  • 王凯
  • 陆勤美
  • 刘为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殷爱云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肿瘤内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管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案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潍坊市中医院收治的PICC肿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试验组(40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堵管、导管异位、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PICC安全管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方案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且可拉近肿瘤内科患者和病房护士的距离.
    • 赵小兰; 程燕; 熊洪
    •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PICC围置管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满意度、健康知识了解度以及治疗依从性等。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在行PICC围置管治疗期间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降低不良情绪影响,促进老年病人生活质量改善。
    • 索绪缘; 黄满九; 张凡; 刘洋
    • 摘要: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大多应用在各个科室的重症患者中,其中包括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儿以及因其他原因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以及给药的新生儿。但长期留置因维护管理不当等因素也会引发并发症,增加原发病治疗难度;且由于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即配合度几乎为零、血管娇嫩且细等[1],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置管技能,一次性穿刺并置管成功,减轻新生儿的痛苦以及减少并发症,同时在置管前后还需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2]。
    • 杨婉仪; 陈少敏; 黄艳芬; 钟燕清
    • 摘要: 目的:探讨隧道技术应用于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留置PICC病人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建立皮下隧道方式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穿刺技术置管。比较两组病人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24 h内渗血量、PICC管脱出、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置管过程的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脱管、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置管后24 h内渗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简单、易学,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降低术后渗血程度。
    • 苗红燕; 封洁
    •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某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开展QCC活动前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开展QCC活动后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QCC活动,2组新生儿均持续护理至出院。比较2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护士开展QCC活动前后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0.51%(8/39),低于对照组的5.1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开展QCC活动后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优于开展QCC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3,P=0.006)。结论开展QCC活动能够减少PICC置管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提升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 徐远
    • 摘要: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老年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间歇期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宫颈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180例,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90例和健康教育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90例。对比2组导管维护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护依从性、导管维护能力和异常情况处置评分)、PICC相关并发症(血栓、导管感染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健康教育组导管维护依从率[95.56%(86/90)]较常规组[80.00%(72/90)]高(P<0.001);自护依从性、导管维护能力和异常情况处置评分均较常规组高(均P<0.001);而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44%(4/90)]较常规组[21.11%(19/90)]低(P<0.001)。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老年宫颈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化疗间歇期导管维护依从,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
    • 吕金波
    • 摘要: 目的汇总、评价肺癌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栓早期筛查及预防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制定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对策提供依据,降低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方法研究以文献查阅法为基础方法,检索美国指南网、OVID(JBI)、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中国指南网、中国知网等中外数据库或指南网,搜集与肺癌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栓预防护理相关的文献,采用相关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并汇总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所得证据来源于18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类文献分别为2篇、4篇、2篇、10篇;提取得到护理证据共18条,最佳证据14条,包括5类,分别为危险因素、早期筛查、物理预防、药物干预、预防宣教。结论通过文献检索、筛选汇总肺癌PICC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栓早期筛查及预防护理措施,为临床预防护理提供证据支持,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率。
    • 罗泳诗; 黄芸; 张莉; 谢日华
    •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氯己定敷料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氯己定敷料对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21年2月28日。2名研究者通过Covidence平台独立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ochrane手册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RCT研究和95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RR=0.17,95%CI(0.06,0.43),P=0.0002]、维护次数少[MD=-2.01,95%CI(-2.93,-1.08),P<0.0001],愈合时间短[MD=-1.97,95%CI(-3.85,-0.09),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MARSI[RR=0.44,95%CI(0.16,1.19),P=0.10]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己定敷料能有效降低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减少维护次数和缩短穿刺口愈合时间,且不增加MARSI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 徐红霞; 胥喆; 封凤; 王铃; 金爱云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中心房颤动波(f波)的变化对心房颤动患者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合并心房颤动且需行PICC置管的221例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行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f波平均波幅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分析f波平均波幅改变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联性。结果203例患者出现f波的平均波幅增高,经胸部X线摄片定位,导管尖端均进入上腔静脉;18例患者f波平均波幅无明显改变,其中16例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结论对于心房颤动患者,腔内心电图f波平均波幅的增高可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已进入上腔静脉。
    • 尚新芳; 薛蓉; 任丽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300例,分析其病历及临床资料,对可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移动、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以及置管部位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60 d、导管移动以及合并糖尿病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升高和置管部位则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以及合并糖尿病,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对症干预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其感染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