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刘咸炘

刘咸炘

刘咸炘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史学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08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周易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天府新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等;刘咸炘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开林、刘开军、马旭等。

刘咸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19.7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408 占比:79.69%

总计:512篇

刘咸炘—发文趋势图

刘咸炘

-研究学者

  • 陈开林
  • 刘开军
  • 马旭
  • 熊锐
  • 赵俊波
  • 陈中
  • 何诗海
  • 刘复生
  • 周鼎
  • 宁俊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晓美
    • 摘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 陈维昭
    • 摘要: 刘咸炘生当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清末民初时期,八股试士制度于1902年即已废除。他之关注制艺,实是把它作为传统文体生态中的一体。他不是固守某一种意识形态立场去对制艺进行褒贬,而是立足于学术立场去对制艺进行知识形态的梳理、辨析。在此过程中,他考察了制艺与其他诸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交汇,尤其是指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制艺承担起子学、古文的栋梁角色。刘咸炘又把制艺之流变史置于明清学术史、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辨析其间的因果辩证关系,显示出深邃广阔的学术视野。
    • 张凯
    • 摘要: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新文化派参照西方学术开创新史学,进而以现代史学观念与体例改造中国传统史学。“新史学”为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提供有效平台,却在无形中割裂了中国传统史学之于现代学术的关联。刘咸炘提出,史学的广义就是人事学,进而以“察势观风”为史识准绳,以“史有子意”为史家宗旨,落实即事明理的人事学,倡导以纪传体编纂传统创新史体。在近代中西学术交汇的语境中,考察刘咸炘的史学观念,揭示其立足固有学术传统、会通古今中西的旨趣与方法,或可在中国传统史学与现代学术体系之间建立有机关联,为时下突破分科之学、建立中国学术本位开辟新路径。
    • 赵俊波
    • 摘要: 刘咸炘的文学研究具有广阔的西学视野。逻辑学方面,他强调写作中应注意逻辑,并以此为标准纵论中国古代名家名作;文学进化论方面,他认为中国文学并非线性进化,而是循环发展,且进化是旧“移”为新而非以新“代”旧;对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思潮以及鉴赏与批评论等,他既有赞同,也有异议。同时,他也有初步的中西文学比较的意识。在中西、新旧学术思潮百花齐放的时代,刘咸炘的文学研究以求真为目的,吸收西方学术思想中合理的部分,而摒弃其与中国文学的扞格之处,表现出独立、理性的学术气质。
    • 李冬梅
    • 摘要: 在蜀学历史发展进程中,两宋时期可说是蜀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不仅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蜀学名著,也诞生了一大批蜀学名家,程颐有“易学在蜀”之誉,刘咸炘亦有“史学莫隆于蜀”之说,蜀学之盛,古今鲜俪。以魏了翁为例,他是宋代继朱熹之后的著名经学家、理学家,对经学、理学都有深入研究,且颇有特色,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时有“南方共宗鹤山老”之说。
    • 谢桃坊
    • 摘要: 著名曲学家卢前于1930年受聘于国立成都大学中文系讲授散曲,其讲义《散曲史》于1931年由国立成都大学排印出版,此为中国第一部散曲史著作.此著作以现代文学史的观念论述了散曲的发展过程,对散曲史进行分期,分别以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为标准评述了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并对重要的曲学问题发表了精要的见解,同时介绍了同门师友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学术线索.此著作简要、全面,结构谨严,论述深刻,为现代最早的专体文学史之优秀著作,至今仍有其学术光辉.
    • 纪霖凯
    • 摘要: 节日民俗是中国古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城市生活的开放繁荣期,节日民俗相较此前的历史时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节日中的迷信禁忌成分逐渐向娱乐和礼仪转变。唐宋都城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其城市生活状态多见载于当时的笔记小说,因而利用历史文献考察唐宋都城的节日民俗活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作为同时代的另一大都市,成都却很少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 余一泓
    • 摘要: 此文是對近代保守派學者劉咸炘的一份歷史學研究。這一研究從劉氏頗受關注的歷史觀切入,終於其人仍有待深入探究的理事論和新文化批評。首先,此文説明了劉氏的歷史觀念雖然承襲自章學誠,但支撑其歷史觀的乃是理學色彩濃厚的理事論。鑒於劉氏有學史以明道的價值訴求,此文在之後又分析了劉氏在其理事一元論學説中對於人性本善的回護,並指明這一回護中德福難得一致的問題。隨後,此文分析了劉氏在處理此問題時圍繞鬼神有無之問題對無神論所作的批評及其困境,指出劉氏保守的理事文化觀反映了文化保守派在近代中國的弱勢處境。最後,此文引述馬一浮對“六經皆史”的批評,試探劉氏學思在近代思想史中間的位置。
    • 张泓
    • 摘要: 汉代子史不分,所以班固所收录的小说兼有子史两部.刘咸炘将班固收录小说中的史误以为子,是以后代四部分类法来要求六分法.刘咸炘又认为唐传奇是真小说,又是以文学类小说观作为标准来要求目录学中的四部分类法.刘咸炘的小说观既受到章学诚的影响,又受鲁迅的影响.章学诚所持的是传统目录学的小说观,而鲁迅所持的则是西方文学类的小说观,刘咸炘却将两者混为一谈.研究古代小说,一定要将小说之名与小说之实分清楚,而刘咸炘和鲁迅及其他众多的学者一样,时而以小说之名为标准来评价古代文章及书籍,时而又以小说之实为标准来要求古代文章及书籍,标准的混乱势必导致小说观的混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