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16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法学、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个人本位的相关文献由460位作者贡献,包括章礼强、顾乃忠、潘向明等。

个人本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6 占比:3.4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016 占比:96.51%

总计:11414篇

个人本位—发文趋势图

个人本位

-研究学者

  • 章礼强
  • 顾乃忠
  • 潘向明
  • 苍向荣
  • 付馨慧
  • 刘庆龙
  • 叶开明
  • 吕显智
  • 吴清旺
  • 张俊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美
    • 摘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 孙远航
    • 摘要: 传统中国法中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传统中国独特的刑事责任观,与近现代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传统中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基于关系本位的常识理性展开,而近代现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则是建立在个人本位的形式理性观基础之上的。民意/社会需要与立法/司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法律文化基座变迁的实质背景和法律制度/规则演变的具有一般意义的约束结构。我国刑法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未来发展必须基于“个人本位—形式理性”的文化基座展开,同时充分关照“关系本位—常识理性”的积极意义,以更好地回应民意/社会需要。
    • 李懿; 杨云霞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从党内法规这一制度层面对党员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确立了党员教育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党员教育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需要厘清党员教育中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明确党员教育的价值引导问题。党员教育中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标的要求和促进党员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其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党员教育的目的、内容、功能等要素也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党员教育中要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在目标设计中应坚持制度强制与党员自觉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教育者主导地位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统一,在学习方式中应坚持教育培训与个人自学的统一,从而促使党员教育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
    • 谭文娟; 谭细龙
    • 摘要: 教育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总要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梳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特色,有助于学校把握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从“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为人民服务”;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经济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培养“革命者”到培养“劳动者”再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凸显出由鲜明的政治本位、社会本位为主转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兼顾的特色。
    • 张杨乐
    • 摘要: 揭示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教育与人的关系。在该问题上,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通过对人施加社会影响,让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其不足在于,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将人训练成对抽象共同体屈服、对集体意识无条件服从的对象,不考虑人的现实、感性的社会需求。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着眼于人的可塑性,是个人的人性提升、潜能实现,并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其不足之处在于,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将某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化人格特质普遍地要求每个人,这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人们追奉高大全式的人格,缺少对每个教育对象现实情境的有效把握。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以两极对立的方式把握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从而割裂了人的真实存在,难以实现育人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人学看来,人是整体性的、具体的、创造性的现实存在,教育是人不断生成、不断实践的育人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是“绽放”,是展现人丰富多彩的生命本性的实践活动。
    • 黄佳丽
    • 摘要: 人脸识别技术这一新兴技术快速产生、快速覆盖,而民众对人脸识别技术褒贬不一,接纳程度不一.究其根本,在于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现象横生,所带来的问题也逐一显现,重点比如此过程中对公民意思自治的保障的忽视.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对人脸识别规制的模式、人脸识别技术的实际现存风险以及阐述对人脸识别背后个人本位和机构本位的深思;进一步得以回应出对侵害公民意思自治的救济途径等方式得出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中立及价值存在结论.
    • 王洪伟
    • 摘要: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作为中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既能提高个人文学审美素养,又能培养独特的审美个性,从而建构丰富的学理体系。一、文学批评对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一)教育目的观一培养公民意识无论是早期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还是后来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亦或是教育无目的论,在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上,都不应该脱离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 黄佳丽
    • 摘要: 人脸识别技术这一新兴技术快速产生、快速覆盖,而民众对人脸识别技术褒贬不一,接纳程度不一。究其根本,在于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现象横生,所带来的问题也逐一显现,重点比如此过程中对公民意思自治的保障的忽视。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对人脸识别规制的模式、人脸识别技术的实际现存风险以及阐述对人脸识别背后个人本位和机构本位的深思;进一步得以回应出对侵害公民意思自治的救济途径等方式得出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中立及价值存在结论。
    • 赵蒙成
    • 摘要: 职业道德具有行业性、发展性、活动性、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整合性等特征,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培育学生遵守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的习惯,同时还要发展学生对职业的道德观念与情感以及践行职业道德要求的意志。在工业4.0时代,高新科技深刻改变了职业世界,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必然会发生顺应时代的变革。职业道德教育的嬗变包括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两个方面。不同于一般德育的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德技并修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职业启蒙教育模式、职业指导教育模式。目前这些模式还相当粗放,亟需探索、完善。另外,工业4.0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急剧凸显,促使其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逐渐转向个人本位,这一转向将给职业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根本影响。
    • 薛晨鸣
    • 摘要: “五四”时期的文化巨匠与抗战时期的亲日附逆,这两个具有颠覆性意味的标签同时集结于周作人的历史身份,深刻揭示其思想形态的复杂性,因此分析其身份转向的内部缘由便具有重要的文化隐喻性。本文以1943年至1944年所发生的“反动老作家”事件为切入点,分析贯穿于周作人思想的两大因素——“退”的人本倾向与“泛”的民族意识——是如何影响他对该事件的处理,同时从这两个维度解读周作人思想形态中的个人本位和东亚意识,探讨其后期选择的缘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