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克思人学

马克思人学

马克思人学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3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求实、理论导刊、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8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10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等;马克思人学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曙光、魏传光、李杰等。

马克思人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3.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30 占比:96.13%

总计:3256篇

马克思人学—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人学

-研究学者

  • 陈曙光
  • 魏传光
  • 李杰
  • 李淑丽
  • 武亚运
  • 洪波
  • 韩庆祥
  • 及旭
  • 唐善梅
  • 宫维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玉菊浪; 金俊铭
    • 摘要: 哲学界的问题离不开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也要回归到人。人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希腊人学思想到黑格尔的人学思想,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学的过程,并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人学思想。马克思“扬弃”人学的观点,在社会大环境中探索人,以现实为起点,以人的解放为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形成了马克思独特的人学世界观。新时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张俊英; 胡丹妮; 谢佳
    • 摘要: 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文明社会的道德根基。小学阶段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诚信教育从小抓起,是立德树人和坚定理想信念的一项基础工作。从外部环境、内生动力以及实现方式三个方面对小学阶段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小学诚信教育面临环境复杂、动力不足以及方法僵化等多重困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与现实性等特征的论述为优化小学诚信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打破当前困境提供了科学思路,具体的实现路径及措施可从拓宽途径、创新方法和完善机制三方面着手。
    • 范若冰
    • 摘要: 百年前,身处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五四青年毅然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推动中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百年后,新时代赋予了青年新的历史使命,然而,部分青年面对使命担当的现实需求,表现出个人主义至上、崇尚物欲追求、爱国主义情怀淡化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五四青年承担历史使命的行为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外部条件的影响、内在需求的驱动以及对解放与发展的追求是促使五四青年承担历史使命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立足当下社会环境和青年群体特征,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引导青年坚持终极目标、实现阶段目标,以此帮助新时代青年更好地承担自身的历史使命。
    • 张慧凝
    • 摘要: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论述为明晰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指向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人学思想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应以“育人”为目标,以“资助”为路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深化知行合一型资助育人,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型资助育人,构建受助学生与自我、社会的和谐关系;完善持续发展型资助育人,促进受助学生个性创新阻止代际贫困。
    • 徐潘珽
    • 摘要: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深刻思考,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的确立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涵对我们建立一种科学的、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从马克思“人学”的基本内涵入手,以“人”为研究对象,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发展”为落脚点,探索了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念和做法。
    • 路惠程
    • 摘要: 马克思人学对西方传统人学的超越是在生存论革命的基础上完成的,生存论的转向使得人学研究的对象,开始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个人。因此,把握马克思人学的关键就要深入马克思人学的生存论基础,从“本体论”出发,通过对生存论问题的历史性梳理,逐步揭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乃是生存论的,从而彰显出马克思人学思想,即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指明现实路径的生存内涵。
    • 张杨乐
    • 摘要: 揭示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教育与人的关系。在该问题上,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通过对人施加社会影响,让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其不足在于,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将人训练成对抽象共同体屈服、对集体意识无条件服从的对象,不考虑人的现实、感性的社会需求。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着眼于人的可塑性,是个人的人性提升、潜能实现,并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其不足之处在于,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将某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化人格特质普遍地要求每个人,这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人们追奉高大全式的人格,缺少对每个教育对象现实情境的有效把握。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以两极对立的方式把握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从而割裂了人的真实存在,难以实现育人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人学看来,人是整体性的、具体的、创造性的现实存在,教育是人不断生成、不断实践的育人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是“绽放”,是展现人丰富多彩的生命本性的实践活动。
    • 王晓旭; 赵兰香
    • 摘要: 文章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现实的人的需要、人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三个角度论述"精准扶贫"思想.脱贫工作从政治、经济、法律等角度关注贫困人口的需要,在落实政策中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在发展生产中注重脱贫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为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提供马克思人学理论依据,探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基础.
    • 张富文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马克思人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人性基础、 动力基础、 价值基础、 历史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性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展开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力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世界图景中的呈现;马克思人的利益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利益生成和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人的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表征人的发展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为的"与"为人的"辩证统一,是"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
    • 陈忠宁; 夏晋祥
    • 摘要: 生命课堂的研究与建构奠基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之上,目前的研究中存有唯心史观思想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影响.生命课堂的研究与建构要行稳致远,必须不断回溯并深入思考生命课堂的内涵、本质和特征这些基础性的问题.要克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准确认识和把握生命课堂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应积极面对新时代的课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人学思想融入未来生命课堂的研究之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